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勃兴的草根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并规约着军旅题材电视剧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涌现出一批草根英雄.草根英雄塑造常常采用成长的叙事模式,描述个人与革命伦理复杂关系,采取戏谑的叙事策略.草根英雄模式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的英雄观,它论证了平凡和伟大、卑贱与崇高、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融入了当代精神,丰富了英雄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论《亮剑》的英雄塑造对传统军旅小说的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亮剑》在英雄形象塑造手法和英雄认同标准两个层面而展开的讨论。其英雄塑造手法的翻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承接以理想英雄为中心的人物叙事模式的同时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颠覆,在继承革命历史传奇英雄塑造手法的同时对先前的手法进行消解。《亮剑》的英雄认同观念的变更主要表现为泛政治意识和文化兼容。  相似文献   

3.
陈子昂、李白等古代诗人的诗歌,与当今诗人的英雄史观、叙事立场、文化心理、语言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诗歌中的英雄往往是一个历史的“大我“,现当代诗歌中的英雄则是一个现实的“小我“,表现了一种“反英雄“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大陆建国初期的红色经典和港台的武侠小说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民族思维特质的影响。本文试图论述这两种类型英雄叙事中人物塑造方面的相通之处及其文化同质同构性,即对人物性格的“锥形化”处理方式,以及这种处理方式所带来的英雄人物性格配置结构格局中的“点阵模式”。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中有许多以英雄神话为主题的图像,以不同的叙事模式描绘出多彩的英雄世界,隐喻着汉代人对于英雄的信仰。试从汉画像图像叙事对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处理方法入手,分析其英雄神话图像不同叙事模式中的表现手法,从而探寻汉画像英雄神话图像所创设出空间的独特文化意义,进而建构出汉代人英雄崇拜的独特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6.
古代历史小说受到史传叙事的影响,将历史人物英雄化,主要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君主的仁义之举来说明政治伦理和个人品质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将相的忠良将家国情怀和个人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通过两类英雄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不同角度宣扬了儒家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7.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在其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创作中,其叙事角度有别于传统的全知叙述视角,而是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有限叙述角度,通过多个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力量,全方位地塑造了毕巧林这个人物形象。对《当代英雄》的叙事角度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当代英雄》在现代性叙事文本中的地位,而且也可以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不同的视角地位对塑造人物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英雄叙事一般采用英雄诞生、英雄建功、英雄崇拜的叙事模式。然而,斯皮尔伯格的战争题材影片往往在遵循这一模式的表象下,将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完全淹没在个体的生活体验中,借助于个体的生活经验性表达来颠覆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范式。通过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书写,将个体生命伦理关照建立在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叙事之上,斯皮尔伯格实现了英雄主义叙事的个人化立场建构。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的美好允诺对全国人民具有一种强大的召唤与凝聚力量。这是一个需要英雄也是一个大量产生英雄的时代,塑造英雄形象成为"十七年文学"的宏大叙事。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通过讲述欧阳海成长的故事,塑造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英雄。对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进行再解读,就是分析那个时期的作家"如何建构起这样的历史叙述,在建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冲突和调整",才最终完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叙事。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抗日小说的传奇英雄形象作为十七年文学的"红色英雄"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英雄叙事特色,英雄形象塑造的背后包含着复杂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话语呈现出权力化、去性别化、去欲望化、浪漫主义化、符号化的特征,该类电影的叙事话语有女英雄模式、革命+爱情模式等。一定意义上的英雄叙事造就了男性话语,一定意义上的男性话语造就了英雄叙事。“女英雄”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历史小说的正史英雄观念相比,"反英雄化倾向"成为了新历史小说的主要问题意识和价值命意.它的反英雄化倾向既表现为对于历史崇高意识与英雄观念的消解,也表现在建构一种稗史人性与微观价值叙事模式上.世俗社会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意义语境,构成了新历史小说的反英雄化倾向的现实原因.作为一种悖论性的叙事策略,新历史小说的反英雄化倾向既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又可能产生某种庸俗化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媒介消费,实际上推动着抗战电视剧的改编实践,新世纪抗战改编剧的传奇英雄叙事的消费倾向越来越明显。满足大众的消费"欲望"与追求利润的目的是转型的原因,集中表现在抗战传奇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对感性审美主义的青睐和抗战传奇英雄故事情节设置对偶然性的重视。市场经济与产业化的背景下,抗战传奇英雄叙事正经历第三次转型——消费转型,但是抗战传奇英雄叙事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疆域”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作家们的英雄叙事驱动力与其说是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不如说来自于他们对战争的切实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新时期文学的英雄叙事。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英雄叙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自我真实体验之间的摇摆。客观地说,“十七年”文学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大多流于模式化,缺少对抗日战争深层的文化反思,更没有在民族矛盾中追问“国民性”这一深层文化问题,叩问国民性这一历史之因和民族受侵略之果的关系,进而把文化质疑和文化建设置于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15.
反腐文学中的执法英雄是文学史上一种新的英雄类型 ,也是当代文学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审美对象。执法英雄形象的人格内涵和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 :忠诚、本色、行动性 ;执法英雄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主要在于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反腐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一般都是封闭式的英雄中心模式 ,语言趋向视觉化和影视化。  相似文献   

16.
叶天山 《文教资料》2007,(21):68-72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文化成因,由表及里,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文坛、政坛的分合,社会风习的变迁,社会制度的影响;二是南北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通;三为社群的历史、尊圣的思维模式和刚性审美心理的反映。事实表明,文坛的相对独立与活泼明朗的世风,有利于该类小说创作。创作主体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及其文本表现,促成了英雄传奇小说的类型特征。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生成,同时依赖于南方良好的人文创作氛围、便利的文学传播环境和普遍的文化娱乐需求。除文化时空这一外缘以外,社群的历史、尊圣思维和刚性审美心理推动了该类小说在叙事主题、人物形象、审美风格方面的构塑。文化心理成了凝聚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孙向阳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49-50,76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一文艺政策的影响下,作家们塑造了一大批失去了个性、没有脾性、没有七情六欲的理想英雄。随着战争文学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英雄的期待视野早已发生了变化。《亮剑》就是在人们的这种期待视野中用现代的英雄理念塑造出了符合读者口味和社会需求的英雄人物,在建构理想英雄的同时完成了英雄叙事的回归与超越、颠覆与重构。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将项羽的英雄品格定格于主流历史话语系统中,并非出于个人臆断。从文化层面来看,司马迁完成对项羽的英雄化塑造,是源于史家精神的英雄主义人格特征,楚文化的熏染及对侠义精神的自觉继承。  相似文献   

19.
《艋舺》、《海角七号》以新世代电影的身份给沉闷的台湾电影市场注入了强心剂。这两部影片主角都是草根,关注的都是草根英雄的成长历程。《艋舺》中的太子帮草根英雄属于坚守道义类,甚至为了道义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而《海角七号》的草根英雄则对梦想有自己的执着于热情。这些草根英雄成长于乡土民间,不同于文艺片的那种沉重感,这两部影片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关注草根英雄的背后是延续了台湾影片对文化身份的思考,在后工业时代探寻台湾年轻人在父辈缺乏的背景下如何成长。  相似文献   

20.
重释革命样板戏叙事结构中的英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叙事学的结构/功能规则,样板戏叙事结构中包含着六个英雄模式,依次是:隐性英雄、显性英雄、准英雄、亚英雄、反英雄、泛英雄。这些英雄模式在叙事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它们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顺利进入样板戏的内在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