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37-40,67
丁玲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其小说创作历程发展的反映。从"莎菲女士"时期、"左联"时期、延安时期、"土改"时期四个不同时期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阐述,可以深刻了解丁玲小说塑造的一批具有真正女性内涵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开创了"自叙传"式小说这样一个文学流派,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小说艺术范式——心理和情绪体验范式,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得到空前的突出强调。正是他通过"自叙传"式小说所塑造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对1920年代初一代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乃至"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文坛,有着不可小觑的深远影响。"零余者"形象,其实也是"五四"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一种自我袒露、解剖和知识者复杂心态的一种精神表征。"零余者"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和心理动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女孩形象"是严歌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人物,这与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严歌苓笔下的女孩形象一方面折射了作家的创伤性童年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出作家细腻而又活泼的女性叙事视角。严歌苓塑造的女孩形象可以分为"文革"与"成长"两大类型,她们均体现出了女性特有的心灵世界和真实丰富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7.
屠格涅夫"多余人"形象对中国新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的产生具有启迪作用。文章从屠格涅夫对郁达夫的影响以及两人气质的相似性出发,来对主人公罗亭和郁达夫小说《沉沦》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他们的悲剧命运的相似性和不同特征。最后进一步思考对"多余人"和"零余者"研究分析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郁达夫小说中总有一个清瘦孤独,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男性知识青年形象,被统称为"零余者"。本文试图从那个时代中他们"社会的苦闷"、"性的苦闷"、"生的苦闷"三个层面来分析零余者形象背后作者郁达夫的影子,以此来分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的"自叙"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以"家庭失落者"的心态,以"人世挑剔者"的眼光,无情地剖析人性的丑恶。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冷漠、残缺,母亲形象阴狠、毒辣、病态,婚姻充满现实和功利,或为物欲,或为情欲,是一片感情的荒漠。父爱和母爱的双重缺失给张爱玲带来一生的不幸。使她的作品充满着荒凉的家园意识和浓重的世纪末日情感。  相似文献   

10.
在《艰难时世》中,狄更斯将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改良视为缓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人道主义思想是通过一些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体现出来的,尤其是女性形象。通过分别剖析这部小说所塑造的三类典型人物形象,即"小圣母"形象、"悔过者"形象以及"恶人"形象,试图从正、反两方面解读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宗璞的《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普遍赞扬,并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精心安排的"南渡"、"东藏"、"西征"不仅意味着这部小说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地理观念,而且背后表征着中外政治文化冲突而带来的具体历史事件。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小说背后的诸多异国形象,也就成为其题中之义。小说文本是抗战历史的真实缩影,也折射出宗璞独特的文化视角,进而展现出作者对文化中的"他者"与"自我"的反思。因此,本文将尝试对以上三部作品中的日本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作家创作与宏观文化观念之间的纠葛。  相似文献   

12.
殷健灵的《纸人》是一部关注少女心灵成长的小说,她对少女的"性"、"心灵"、"情感"与"身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故事情节、少女形象、语言表述、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对《纸人》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主人公"狂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他异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在以"狂人"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启蒙者思想进行解读中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独异力量",启蒙者与社会传统有着无法割舍的悲剧性联系,正是这样的尴尬处境造就了启蒙者复杂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八千岁》是汪曾祺的一篇有关吝啬鬼题材的小说,借助八千岁这样一个形象,汪曾祺批判了冷漠、自私、无趣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对传统"义"的认同以及对"人情美,人性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女仙外史》是一部以明代"靖难"之役为背景敷衍而成的小说,但小说叙事的中心却是唐赛儿为建文帝"复国"的历程。作品的真正主人公是唐赛儿,作者以她为中心,塑造了刹魔公主、聂隐娘等个性鲜明的女英雄形象。与此同时,作者还对妇女的地位问题做了思考,并对"女仪"、夫妇之礼等提出了一些"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表现出了比较进步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明清辽东时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题材的小说,尤其是与其他时事小说相比,在创作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题材的军事性、类型单一、形象单薄的人物、强烈的主观表达、大量引用"公文"、写实与虚构并用等,使它在明清小说发展史上,特别是明清时事小说发展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父亲"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富有深厚的道德与权威原型意义。从女性视角出发对父亲形象进行书写是五四以来女性作家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现代女性作家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线性梳理,认识文学形象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关系,透视社会生活与文学思潮的流变,寻找父亲这一形象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作家的思想意蕴与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朱义新 《考试周刊》2010,(54):69-70
小说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是从作家灵魂深处流出来的,是作家感情思想的结晶,思想的升华。一篇优秀的小说离不开优美而传神的语言。因而,语言鉴赏成为小说鉴赏的重要内容,品评语言独特的魅力和功效是小说教学的"重头戏"。"品读""品析""品写"是鉴赏语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四》是20世纪以来较为著名的关于政治改革的反讽小说之一。"老大哥"形象、新话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反讽意味。反讽手法的应用,增强了语言的讽喻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