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画为媒     
儿童天生就是画家,只要我们留心,墙壁上、电线杆上、书皮上到处都有他们的任意涂鸦,而且是那样的稚拙可爱,信手拈来,无拘无束。怎样让儿童的天性在习作中发挥作用呢?一、在画中观察新课标在习作要求中强调,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见闻,积累习作素材。教材也相应做了大量安排。如苏教版第九册习作5写一种动物,要求抓住动物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但当以习作要求学生时,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视为负担,完成任务的很少。于是,我利用儿童天性喜爱画画的特点,提前半个月就要求学生跟踪观察自己喜爱…  相似文献   

2.
尽管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学生而言,成长的过程就是无数次成功的过程。所以“一次成功的经历”对学生并不陌生,是紧贴学生生活的一个课题,易于学生动笔。我注重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给学生创设多次“说成功之事,抒心中真情”的机会,或个别表达,或伙伴交流,让学生有一个再现生活并重新审视生活、体验生  相似文献   

3.
本次习作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习作5”的内容。教材图文并茂,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告诉学生,我国是菊花的王国并提出具体观察要求;第二部分是部分名贵菊花的图片资料;第三部分是学生范文。整个习作要求学生以菊花为题材,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等方式,将搜集到的信息写成一篇文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1.促使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2.积极创设自由的习作空间,减少束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鼓励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用笔写下来,从而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3.引导学生迁移实践,在习作中丰富情感体验,尝试表达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陈静梅 《江苏教育》2006,(8B):23-23
《美丽的丹顶鹤》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中的第20课课文。该文作者意图通过对丹顶鹤美丽外形和高雅姿态的说明、描写,引发读者对其的喜爱,进而滋生出保护、关爱野生动物的志趣。课文篇幅不长,层次清楚,内容生动,语言通俗易懂,识字写字量适中,较为适合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欣赏。下面我就谈谈这篇课文的教学构想。  相似文献   

6.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这次习作练习——写一篇新闻报道,写作素材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学生有所观察,有所经历,有所体验,从取材方面来看是“易于动笔”的。这次习作的目的也十分明确——为学校广播站或黑板报写一篇报道。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自然第五册第六课是《鸟》,学生所提出、反映出的两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习作评价基本是由教师给以学生习作以一个分数或等级,再加上几句简单的评语。待批改后再返还学生,往往又经历了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只关心评价的结果,对自己习作所存在的问题并未认真地分析、消化。这样的习作评价,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制约了习作教学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建议书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特殊书信,这种特殊的书信,在格式上,并没什么特殊,因此,它不易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特殊的只在内容,它是针对学校、社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向集体或领导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办法的信函。因此,我们教师要成为习作的引导者、设计者,千方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本次习作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习作7”的内容。教材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例文《写春联》主要写了小湛同学到外祖母家送年画,按照舅父的要求作对子的经过;其二,围绕例文内容,概括出写记事文章的基本要求———叙事清楚,重点突出,还要注意前后照应,为学生借鉴、迁移起到了很好的指路作用;其三,指明本次习作的题材范围和具体要求,要求学生选择学习生活中的一件事写下来,做到叙事清楚、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一、读例文,议例文,议中引“路”1.初读例文,感知内容。(1)默读例文,思考:从文题看,这篇例文要告诉读者一件什么事?小作者(2)讨论交…  相似文献   

11.
习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范畴中的地位无可比拟。然观现今,学生习作弊病频现:或避而远之、望而生畏;或语汇贫乏、束手无策;或胡拼乱凑、瞎弄应付;或矫揉造作、模式写作。学生习作的重要性使笔者积极寻求习作教学策略优化之道,并总结出了开展习作教学的四“法”。  相似文献   

12.
“秋天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习作四”的训练内容。从安排上看,本次习作训练体现了时令(季节)性,并且安排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游天然动物园》之后,这样学生不仅有东西写而且有方法可借鉴。但是我们在训练时,既要创造性地利用好上述资源,又要敢于拓展。引领学生走进秋天,进行多方对话。在“对话”中体现习作训练的多维性。  相似文献   

13.
李祖成 《福建教育》2005,(8A):18-19
六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写自己的新发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有创意地表达下来,以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高年级的小学生有比较强的好奇心,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及生活积累,但不一定会有所发现,正如人们经常看见苹果落下却不能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他们虽然可以写比较完整的记叙文,但自己的独特发现不一定能得心应手地表达出来。所以“发现”与“表达”是本次训练的关键与重点。  相似文献   

14.
教学课标版第八册《乡下人家》,我告诉学生这一课的语言十分优美,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熟悉的蛙叫虫鸣,感受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们促膝谈心,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因此,朗读的时候要有感情,注意语气、语速,读出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我指导的时候,学生读得还可以,  相似文献   

15.
在诗歌教学中,我发现诗歌的形象是学生难于把握的,学生答题时经常要点不齐或答非所问,结合这个实际,我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时,侧重教学生如何捕捉、把握诗歌形象,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小学生接触信息量的迅速扩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而我们的小学生习作却依然固守着“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这“四大板块”,尤其到高年级,这种习作已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作文疲劳综合症”困扰着师生。如何打破小学作文单调沉闷的局面?我们不妨跳出只在习作技巧上苦苦挖掘的狭小圈子,为小学生习作开辟出一片新的空间——指导学生写研究性习作,即围绕一个主题或事件,  相似文献   

17.
本单元是以春天的脚步为主题,安排了三篇与春天有关的课文,但课文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有写景的,有记叙春天游戏活动的,还有写春天里发生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因此,本次训练的着眼点,就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所以,在学习了三篇课文  相似文献   

18.
<正>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由此可见,充分开展活动教学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关键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小学习作课堂上,结合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来设计多种类型教学活动则显得尤为必要,它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写作素材,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1.开展游戏类活动。选择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是  相似文献   

19.
动物是地球大家庭最活跃的成员,人类与动物互相依存,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动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本习作要求学生画出森林中的小动物,难度不大,习作中,只要抓住动物特点,仔细观察,张开想像翅膀,自由表达,就能写出有个性的习作。  相似文献   

20.
《春天的发现》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此项习作训练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语言积累,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是颇有训练价值的习作题材。进行本次习作指导,应以组织开展春游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回顾春游场景、述说春游感受、点拨习作方法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