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唐代已具备了令人瞩目的规模和特点。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宋人洪迈称唐代诗歌和小说并为“一代之奇”(《容斋随笔》),是很有见地的。鲁迅在评价唐代小说时也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中国小说史略》)只要我们对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作些简要分析,就不难看出鲁迅、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虽然他有时有意采用繁笔,甚至借重“啰嗦”,但总体看来,简练含蓄仍不失为鲁迅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他的小说,不但语言含有丰富的意蕴,而且往往既没有繁复冗长的描写也看不到枝枝蔓蔓的情节,总是在十分简洁的写人叙事中,给读者留下艺术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正像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药》中“夏瑜就义”这一场面描写就堪为这种典范: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免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著者乃在是时则有意为小说”。唐人传奇所以能成为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鲁迅先生认为主要是作者的“有意为”,这种“有意为”的主要特征,鲁迅先生在同一书中提出“大归则究在文采与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小说文体的创新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叙事艺术上。“反复”是鲁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鲜明特点。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情节场面、人物描写、语词运用上诸种“反复”形态展现了鲁迅在小说文体特别是叙事方式上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立新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51-52,59
鲁迅在小说中善于刻画细节,善于从人物的日常生活形态中选择和提炼富有特征的细节,来突出所描摹人物的性格特征。它们和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血肉相关。鲁迅小说中那特有的细节描写,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生命的艺术形象、特殊构成的情节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场面氛围。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作家田彬的长篇小说《青诀》从人物对话和动作构成的场面描写推进故事情节,采取了中国小说叙事的传统模式,呈现出浓厚的传奇故事性。故事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叙事情节、相对固定的叙述视角表现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多主角塑造人物形象。传奇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的奇特性、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传奇性。“真实性”缺席的情节设置、审美缺席的任性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7.
鲁迅写小说提倡“白描”,主张象中国旧戏和花纸上没有背景的方法,他说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达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其实,鲁迅并不排斥环境的创造,排斥的只是那些繁冗的“唠叨”,那些离开人物、主题的表现的“环境描写”。事实上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很注意人物赖以植根的现实生活土壤,他往往在刻划人物、叙述故事的时候,就同时揭示了形成性格和情节的环境,并不给人“陪衬拖带”的感觉。认真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环境因素,是掌握其思想、艺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传奇”考     
“传奇”一词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的文体术语,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方式,发生在唐代,然于宋元时期蘖生文体意义,隐晦于明清两代,而真正确立则在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的创建时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其肇始。“传奇”作为小说文体概念,是指由唐代新兴、宋以来绵延不绝的“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的文言短篇小说这一文体。这既可以将“传奇”与“志怪”的笔记体相区分,也可将“传奇”与“传记”、“古文”相区分,从而使这一小说文体脉络分明。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一反中国传统短篇情节小说的模式,简化、淡化故事情节。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小说的结构形态、描写、叙述等艺术方法也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展和变化,开中国短篇性格小说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作为小说史家出身的小说家,鲁迅在晚年创作的《故事新编》中融会古今资源,积极借鉴其素所喜好的唐代传奇文学之长,既能于“施之藻绘,扩其波澜”等方面精心揣摩,取法前人,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陷入唐代传奇文学固有的一味通过情节铺陈以宣扬封建伦理教化的窠臼,并充分地调动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各种技法,努力熔铸现代理念于其中,从而使得《故事新编》成为一部极具特色的现代小说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唐代传奇小说是我国丰富的文学宝库中一颗色彩瑰丽,光华熠的明珠,它继往开来,为后来的短篇小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地。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谈到它:“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不尚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丽,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有意为小说。……大率篇幅曼  相似文献   

12.
一、“从容不迫”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何以鲁迅先生最喜欢《孔乙己》呢?”其“好处”在于“作者态度的‘从容不迫’”。(《鲁迅先生二三事》)好一个“从容不迫”!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艺术描写最高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对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的话,对他的“从容不迫”就可以体会得更为深切。《孔乙已》到底是为什么而写的呢?统观全篇,联系到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情况来看,我认为,《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作者提供的关  相似文献   

13.
<正>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小说的"血肉"。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常常会被其中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所吸引。《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对孔乙己的手进行了数次直接、间接的细节描写。读者在这些细节中能窥探出孔乙己的命运轨迹。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一般小说(指长、中、短篇小说,下同)的情节是通过叙述一系列具体事件而构成了情节的复杂性的话,那么,微型小说的情节则是通过叙述一个具体事件而构成了它情节的单一性。但是,微型小说情节的这种单一性并不意味着情节的单调和简朴。在极有限的艺术篇幅里,微型小说的情节同样需要激活读者欣赏兴趣和艺术感受,同样需要讲究一种小说美学提倡的“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上的变化和波澜相当集中地体现在微型小说情节的曲转上。然而,由于微型小说这种文体有着不同于其它一般小说的审美特征,这使得微型小说情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传奇小说是一种高雅文学,是唐诗的姊妹文体。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这"变"即是"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这个"有意为小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唐传奇在有唐一代形成了庞大的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创作群体;二是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独特的小说美学理论;三是从文体上说,唐传奇吸收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出集叙事、抒情、议论于一身的完美文言小说文体。唐传奇实是唐人于诗歌之外的又一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传统小说讲究情节结构的严谨、奇巧,所谓“天衣无缝”“无隙可寻”,便是中国小说结构的民族特点和美学要求。鲁迅对小说结构的传统思想和基本形式,有所承传,更有超越,他还“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造成了在结构艺术上的中西合璧。鲁迅小说的结构技巧,突出的有五个方面,即:精心选择结构形式,巧妙配置人物,合理安排情节场面,用心结撰开头结尾和充分调动其他艺术手段优化结构。  相似文献   

17.
张天翼小说在结构艺术描写技巧上,注重事件的因素,情节的完整性。多以场面描写的形式构成情节,场面与场面的转换多以人物活动来实现;多以人物为结构中心,不单独做主人公的个性叙述,而将人物性格融于情节之中,在故事进展中,显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在他笔下,从文言小说《怀旧》到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十三篇作品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形式。作家突破了传统小说重情节、注重人物言行描写的表现方式,选取了心灵表现的新视角,对人物塑造由外宇宙向内宇宙转化,展示了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勾勒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各具风貌的“国民的灵魂”。同时,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创作常常是他心灵活动的直接投影,“精诚由中”,更具勾魂摄魂的艺术魅力。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在新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乐 《辽宁教育》2013,(2):94-96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童庆炳先生在其《文学理论》一书中,阐述小说的基本特征为“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显然,解读一篇小说应该重点关注的是人物、情节与环境。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命题的精深,不单表现在标题设置、情节安排、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还表现在给小说的主要人物——“华老栓”、“夏瑜”的命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