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本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溯我国“文献”一词的最早出处,现都以《论语·八佾》篇的记叙为渊源:“夏礼吾能言之,(木巳)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的“文献”是什么意思呢?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史学界争论的问题,现在又引  相似文献   

2.
“文献资源布局”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文献资源的布局是国家对有价值的文献搜集的完备程度及其在地理区域上的宏观配置。这里对“文献”一词的概念必须搞清楚。“文献”一词及其原意出于孔子,始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微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荟萃了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文献。什么是文献呢?“文献”二字自古有之,在我国,它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第3卷“八佾”篇中记录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再徵之矣。”杞、宋是古代的国名。杞是夏的后代,宋的是殷的后代。孔夫子这段话的大意是:他能讲解夏代和殷代的典章制度,但对杞国、宋国的典章制度因文献不足而无法讲解。如果文献充足,那他就可以取得证明了。这段话表现了孔老夫子论事有据,注重文献的治学精神,而何谓“文献”…  相似文献   

4.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的这段话,说出了文献资料的重要性。资料,是历史前进脚步的印记。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基础,也是研究当前现实问题的依据。整理和编修教育史志,尤其要以高度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广泛搜集和深入研究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5.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有感于时势,很想发掘夏商二代的礼乐文化传统,“斟酌损益,以为世制”。但他最后终于只能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给历史留下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经典和经典解释的地位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具有传统的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传统的形成,而没有传统,也就没  相似文献   

6.
一、文献定义的历史演变 文献一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文献一词最早见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的一段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能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这段话的意思是:他懂得夏代、殷代的制度,但不了解杞国和宋国的制度,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对这段话,后人的解释颇多,但长期流行的是汉郑玄和宋朱熹的观点。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可见文献的原意是两个概念,即典籍与宿贤。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训为贤,指广博多闻,熟悉掌故的人,因为古人治史,一方面靠文字记载,一方面借助口耳相传的资料,因此“文”与“献”(贤)都被视为史料。 宋元之际,文献概念的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专指有价值的图书文物,其外延有所缩小,贤的意义退化。这个时期的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著作作了《文献通考》一书。他在此书自  相似文献   

7.
古籍文献资料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在各高等院校都收藏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如何开启这座宝库,是高校图书馆开发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古籍文献资料的范围中国文献历史悠久,从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五百年历史。"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径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径也。文献不足故也","文献"的概念在这里是  相似文献   

8.
<正> “成人”一词,除当“成年人”讲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涵义。《论语·宪问》里,子路问孔子:什么人算是成人?孔子回答:“若臧伍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荀子在《劝学》中,也有关于“成人”的议论。他说,具有全粹学问的人,若能形成良好的德操,而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在孔子看来,成人是完美无缺的人;在荀子看来,成人是指有所成就的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长大成人”之类的  相似文献   

9.
趣味谜语     
少年“谜”倒孔夫子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学识渊博,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但他也有被人难倒的时候。一年春节过后,孔子来到燕国,突然有一少年拦住马车,上前说道“:我叫项方,听说孔老先生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孔子笑着说“:你遇到什么难题啦?”项方问道“: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说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项方摇头喊道:“不对!”接着得意地说出四物。孔夫子感慨地说:“后生可畏啊!”你知道项方说的是哪四物呢?谜底:井水萤火枯树雪花蒲松龄戏弄老财主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满怀抱负,只可惜…  相似文献   

10.
<正>舞蹈和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舞蹈是情感抒发最古老、最真实、最强烈的形式,远古人类选择舞蹈表情达意、寓教于乐。根据舞蹈起源,舞蹈能较好地满足远古人类情感抒发、身心健康的需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毛序诗》中有关舞蹈的表述。它强调了人类在语言、感叹、歌唱都无法传递内心强烈的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歌唱?歌唱是怎样产生的? (语言和歌唱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尚书》孔子编的《尧典》中 “诗言志,歌永言”志即誌,永即咏唱。 战国末期的《乐记》中(有说是战国时公孙尼子著,也有说是汉武帝时刘德等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12.
尤阳 《文教资料》2007,(11):67-68
《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当语言和嗟叹都不足以表达情感的时候,人们就要用歌唱来抒发胸臆,也就是用歌唱的方法“说”出心中的话。那么歌唱语言和口头语言有什么相同相异之处呢?下面试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3.
孔子来参观     
这天,电脑课上,校长带进来一位古人。我们定睛一看,脱口而出:“我……我的……的眼睛花了吗?”这不正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吗?校长兴奋地叫着:“没错,就是孔子。他是来咱们学校参观的。”再看看孔子,他用深绿的头巾绾着头发,身着浅红的宽大袍子右手轻轻捋着长长的胡子。蔡老师要我们打开电脑,课堂里只有点击鼠标的沙沙声。孔老夫子吃惊地问:“这是什么东西?”原来他看我们用鼠标在屏幕上一点“程序”这一栏,就出现了各种文件。同学们想,给孔子解释肯定说不清楚,干脆卖个关子算了吧!就说:“这是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结晶,叫电脑。”我们拉拉他的头巾,扯扯他的胡子,开心极了。  相似文献   

14.
舞蹈和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舞蹈是情感抒发最古老、最真实、最强烈的形式,远古人类选择舞蹈表情达意、寓教于乐。根据舞蹈起源,舞蹈能较好地满足远古人类情感抒发、身心健康的需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毛序诗》中有关舞蹈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假如问:中国儒家学说的源头是哪一本书?一般人都能答上来:《论语》。《论语》是辑录孔子的言论的一本书。平日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上课和生活,他的重要的言论被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书。如果接着问:《论语》里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相似文献   

16.
论语     
《论语》是一部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书,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看作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的内容是什么呢?《论语》是孔子和他学生们的对话。孔子经常向学生们讲些大道理、小道理,学生听了觉得很好,于是有的学生就记了下来。最初记下来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不断地温习,就像我们在课堂上记笔记一样。时间长了,记得多了,大家觉得应该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于是,孔子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就把孔老夫子的语录编成了书,就是这里提到的《论语》。那么孔子又是什么人?为什么他的话就这么重要?孔子在封建时代被称为圣人。圣人可不得了…  相似文献   

17.
歌唱的意义何在? 古人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这段话表明歌唱是人的内心情醇的直接表现,是语言诉说的升华,它比语言更能抒发人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8.
从唐代山水诗到宋代山水诗有什么变化?简言之,前者是写“境”的诗,后者是写“趣”的诗。唐人着重体会的是山水之中的境界,宋人着重体会的是山水之中的趣味(包括理趣、情趣等)。诗人审美意识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语言符号的变化。前者是精美含蓄的意境化语言,后者是灵巧流畅的趣味性语言。我们可以取唐代的王维、李白、杜甫和宋代的杨万里为例,稍微具体地做一些探讨。 精美含蓄的意境化语言 陆机在《文赋》里提到过作家诗人们的共同苦恼:“恒患意不称物,词不逮意”。怎样对待“词不逮意”的语言缺陷,固然每个作家各有招数,但从宏观上看也有个历史演进过程。诗经时代的作者们的办法是“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到了六朝时期,文士们不再满足于用嗟叹、歌咏来弥补语言的不足,而是知难而进,千方百计地做到“穷形尽相”,谢灵运就是这样做的。唐代的诗人们对谢灵运备加推崇,却没有就此止步,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更明智的语言策略:一面进一步发挥语言的表述功能(这点丝毫没有放松),一面又运用“言之不足则暗示之”的做法,这就是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  相似文献   

19.
原文愈与李贺书①,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③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诗歌?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与后来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并列。诗歌在产生的初期,往往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不具独立的形式。《诗大序》中有一段话说得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了诗歌、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三者都是人们感情高度激动时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