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阿 Q 正传》编者在思考与练习五中提示说;“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讽刺手法,对不同对象给予了不同态度的讽刺.对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之流是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讽刺.对阿 Q 则寄予同情;但也讽刺他的不觉悟”,这段提示是十分精当的。《阿 Q 正传》(节选)的讽刺手法表现在下面几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它代表了我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最高水平。原著中多种讽刺手法的熟练运用历来为中外学者所称道。《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主要分为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对照手法、悲喜交融法、适度夸张法以及细节描写法等五种。  相似文献   

3.
讽刺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讽刺手法匠心独运,笔法纯熟。讽刺手法包括双关、夸张、反语、对比等形式。  相似文献   

4.
《梼杌闲评》这部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对它的讽刺手法予以探讨,归纳出它的主要讽刺手法,指出讽刺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后来的讽刺小说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5.
袁媛  袁群 《考试周刊》2010,(2):34-35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非常杰出的讽刺名著。小说在艺术上具有想象奇特、构思精巧、思想深刻等特征,尤其是成功地运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更加为小说的批判力度增色不少。小说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特别是反语手法比较突出。本文着重从小说的反语讽刺艺术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讽刺对象、讽刺手法和讽刺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围城》与《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讽刺是《围城》的主要艺术特点。本文试图从讽刺的范围、力度、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来探讨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从讽刺的范围看,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讽刺的力度看,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从讽刺的手法看,灵活多样,主要运用了比喻、心理刻画、漫画法、戏谑法等;从讽刺的艺术效果看,入木三分、切中肯綮,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围城》与《三重门》写作手法上都以讽刺艺术为主,笔者认为在讽刺艺术上《三重门》与《围城》一脉相承,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形式来讽刺批判教育体制和人性,两者值得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讽刺艺术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色,它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及精雕的细节描写自然流露;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典故、比较、推理等随处可见;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10.
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11.
Pride and Prejudice,a well known novel by Jane Austen has employed ironic technique in characterization,and has proved that Jane Austen has been a wonder of the novelist and contributed a lot to literary world.  相似文献   

12.
言语反讽的语境暗示多种多样,通过对三次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语料的分析,作者认为辩论文本中的语境暗示有助于增强反讽意味和促进读者对反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反讽是小说创作中倍受作家青睐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针对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人物塑造、主题,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反讽。认为反讽在该小说中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恰似一条将小说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的链条,将本似存在对立的内容和形式契合得天衣无缝。  相似文献   

14.
言语反讽是一种语言认知现象,体现话语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之间的差异。原型理论对解读言语反讽意义的认知机制有一定的阐释作用。言语反讽是基于原型的范畴,若言语满足具有一定条件的反讽环境即构成反讽原型,则言语反讽范畴中的成员根据它们与反讽原型的相似程度判断其反讽性。  相似文献   

15.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s of Verbal Irony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We investigate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irony and sensitivity to irony's meanness and humor. In Study 1, 89 participants (5–6-year-olds, 8–9-year-olds, adults) heard ironic and literal criticisms, and literal compliments. Comprehension of irony emerged between 5 and 6 years of age. Ratings of humor increased with age; ratings of meanness did not (showing that all ages perceived irony as more muted than literal criticism). In Study 2, results from 135 participants (6–7-year-olds, 8–9-year-olds, and adults) replicated these findings and revealed the role of form and intonation. Thus, comprehension of irony emerges between 5 and 6 years of age, and sensitivity to the muting function develops prior to sensitivity to the humor function.  相似文献   

16.
简·奥斯丁《爱玛》的美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反讽结构。本篇论文用具体实例分析了小说的情境反讽,并借助图示理论中的阅读法和小说理论中的视角点解释了情境反讽形成的原因,丰富了小说《爱玛》的反讽研究,为读者进一步理解原著、作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鹿鼎记》不同于作者以往的武侠小说,呈现和建构了一个"非武侠"的世界。作者使用宏大叙事与大话文学的内在张力,体现对政治/权威的反讽,并通过"非武非侠"对经典"武侠"叙事的消解,体现对正统文化的解构,呈现出狂欢化叙事与文本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讽刺幽默的语言、反讽手法的运用、悲喜剧因素的融合三个方面对《天堂消息》喜剧特征进行探讨,从理论来源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戴维·洛奇喜剧小说风格的形成,从而认识作者对喜剧性本质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y of irony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a study of a figure of speech. A lot of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gurative language. But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role of cognitive environment in the study of irony, especially in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of irony.  相似文献   

20.
邵倩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2):68-70,83
2012年流行起来的新兴网络语言“禅师体”,运用语域混淆的手段,将人文哲学和自然科学两种不同领域的语言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语篇讽刺调侃风格。运用语域理论,从语用、语旨、语式等视角对“禅师体”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