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莉容 《新闻爱好者》2011,(22):101-102
主观性及元语标记说话者以不同的视角、情感、认识构筑信息并向受话者传递,话语都用不同的方式带上说话人的情感、角度,这就是主观性。沈家煊认为:"在话语中,含有说话人的‘自我’成分,说话人在表达命题的的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即说话人在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新闻话语的交际意义进行了阐释。语用合作原则和关联原则对话语意义推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二者都暗示了交际者在意义推理中的理性行为,即话语意义的理解过程是符合逻辑规则的。话语意义的理解可以看做是在新闻语言交际语境中对交际者说话意向的还原。新闻话语意义的推理可以看做新闻交际者对信念协调性的自我辩护。基于此,作者提出如下假设:在正常新闻交际语境中,我们倾向于相信一个陈述,而不是拒绝它。即使这个陈述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证明一个陈述是错误的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我们只有在确定这个陈述是错误的时候才拒绝它。  相似文献   

3.
彭婷 《大观周刊》2011,(17):18-19
众所周知,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角色,她的个性经常被拿来和另外一个主人公薛宝钗做比较.前者绝顶聪明,淡泊名利,敏感细心,多愁善感,自尊自爱,但说话”尖酸刻薄”,而后者除却妩媚丰盈的外表,灵动飞扬的才学,更是凭借其高超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在众姐妹中颇受好评,对二者的区别最为重要的体现则是在语言上。本文将节选黛玉的某些话语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她的说话艺术,探讨合作原则对话语及其说话人、听话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施阳 《视听》2023,(3):117-120
现实生活中,由于话语体系与共通意义空间的差异与错位,加之对社会地位、人情世故的考量,在印象管理视域下,人们呈现出的是符合他者对自我期待的伪自我,导致自我情感被压抑。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网络社区小红书App逐渐被大多数人当作真实世界中类“后台”的存在。小红书中各式吐槽帖的出现表明,在匿名表达和虚拟共情的条件加持下,小红书作为公共领域中类“后台”的存在,为用户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减压阀和宣泄口。用户在其中可以寻求虚拟网络中共在的观点认同与情感共鸣,从而满足自我的认同需求。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非理性表达指的是人在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感觉下意识等)的控制下所做出的语言或者行为.①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非理性表达则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话语上的谩骂和情感上的泄愤.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社会中,网民往往针对热点事件发表自我看法,即使是在未弄清不明信息来源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即开始了"自我审判".  相似文献   

6.
有人曾说过,电视展现的就是说话的人头。这话虽说有点太绝对,但却也道出了说话对电视的重要性。一是电视离不开人说话,二是说话水平的高低基本就决定了电视节目好不好看。在电视中说话的人当然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其中最具有话语权,对电视节目的话语质量、效果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人当属主持人了。本文将从主持人中的对话入手,探讨让电视谈话更精彩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平常的新闻语境中.新闻话语总是一副客观、简洁、平实的硬性形象,它总是在有意地躲避叙述中情感的渗透与评判,新闻事实过滤掉了生活与情感的气息,新闻人物成了记者笔下的道具与材料.你听不到他内心悸动的真正颤音,对新闻真实感的追求遮掩了生活的灵性.新闻变得冷硬。《大河报》“都市倾诉”版,为生活中的情感事件构建了一个表达的平台.为冷硬的新闻话语灌注了生命灼热的气息,使新闻话语由“事件的真实”升华为“情感的真实”、“生活的真实”^①。在笔者看来,它至少从以下六个方面拓宽挖掘了新闻话语内涵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宋文凯 《视听》2022,(4):142-144
人文纪录片以人为核心,蕴藏着深厚的生活哲理和生命价值.《和陌生人说话4》通过普罗大众的平凡生活,展示现实图景下时代孤独与现实陪伴的深刻含义,进而拉近现代社会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和陌生人说话4》在叙事艺术和美学意蕴两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在话语感受和讲述节奏上与时代相拥,注重人文关怀,呈现出人文纪录片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9.
信息传递者的人是如何接受信息的,又是怎样生成话语的,如果仔细观察新闻传递的方式就会看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递者只是接受了其他传达者的信息,并利用各种引语形式把其他传达者的话语转换成了自己的话语。本文从话语理论视角出发,认为权威的新闻源才是新闻中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话语理论这一视角出发,考察新闻源对新闻话语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记者虽然是新闻话语的写作者,但他并非是话语的主体,他只不过是充当了编码者和代言者的角色,权威的新闻源才真正是新闻话语中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11.
“躺平”既是一种身体隐喻,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它源于特定话语主体对日常身体动作的直观描述,在网络实践中则被赋予了不作为、不进取的微妙含义。虽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使用这一话语时所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但隐藏于话语背后的倦怠感、挫败感与焦虑感却无疑成为一种共同情感表征。这些负向情感生成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土壤,并在平台交互与智能算法的助推下实现了跨圈层扩散。“躺平”话语虽然可以帮助人们宣泄负面情绪,产生高扬自我主体性的抗争快感,但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止步于行动的话语修辞策略。因此,与其把失败过多地归结于外部秩序,不如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立于潮头、迎难而上。  相似文献   

12.
在亚历山大等人看来,文化创伤是话语建构的结果,事件只是建构过程中的指涉点。埃尔曼则认为,事件通过其情感效应影响并参与文化创伤的建构过程。借助情感概念和精神分析思想,埃尔曼搭建起一种文化创伤的弱建构主义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创伤过程是话语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综合,话语过程将事件建构为集体记忆,情感过程将创口结痂成疤,两个过程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张洋洋 《视听》2023,(2):13-16
近年来,以主流意识为主体内涵的影视作品席卷各大卫视与网络平台。主流影视叙事以想象消费的青春化呈现、话语表意的青春化书写、形象表征的青春化演绎,搭建起新主流影视与青年受众的话语表达机制,并在情感互动与思想激荡中,实现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召唤。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之语言及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语境中,选择运用和组合语言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语言借助不同的媒介来表达时会有不同的模式变体,电视访谈处在特定的语境中,与自然对话相比,具有独特的语用特点。元语言对说话人构建语篇和听话人理解语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持人使用元语言向听话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可以帮助或引导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意义并能够顺应主持人的交际意图,成功地达到传播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话语是语言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的语言行为.按照西方语言学家的研究结果,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文本等存在密切联系而又有明显区别的概念.简言之,话语是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介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寻求与他人沟通并企图影响他人的具体的言语行为,而言语仅指个人使用语言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在人的建构和社会建构中起到深层的作用,因此,话语是文化和思想的具体方式和形态.”①社论是报刊编辑部声音最有力的表述和言说,《群众》周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反映了战争年代中国的主流“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对电视剧<双面胶>的对话的分析发现说话人待达信息的意识程度存在明显差别,而听话人在解读话语时意识程度也存在巨大差别,笔者抽象出七个有别于西方语言学,如格菜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成尔森及斯伯博的关联原则所描述的说话双方惠识程度上的特征,旨在探讨说话双方在语言交际中意识程度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19,(10):72-76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郑雯倩 《东南传播》2016,(10):50-53
中国人的情感是人文历史的产物,中国人的情感传播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要想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情感心理,挖掘华夏文明中的传播情感思想十分必要。本文以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儒、道、佛三家传播思想作为内容,研究其中的传播情感论,汲取对现实传播活动有益的精华。在与自我的情感传播中,中国人习惯以情感体验认识自我、将主观情感投射自然界,同时又对自身情感有所控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中国人崇尚建立正向的情感传播,追求关系和谐的传播目标,并尽量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词频分析、新闻框架梳理及情感话语分析,考察这两种不同的呈现空间中胡锡进主导下产制的新闻产品及其个人言论在新闻框架、情感话语上的映照关系。研究发现,《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在高频词汇、新闻框架构建及情感话语使用有着较高的相似性;相关新闻议题上的情感话语倾向映射了媒体定位及社会现实图景;《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的新闻框架、情感话语差异适应了媒介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