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孟将"射艺"与儒家礼乐文明、道德诉求、价值原则、理想境界等联系在一起,使得"射艺"成为儒家传统德育项目之一,孔孟对"射艺"的再解读也展现了中国传统体育的一般特点——体育、德育并重并且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2.
"礼乐为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念,其形成于先秦时期,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强调通过音乐实现"成己""、达人""、成物"的功用,重视通过音乐教育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3.
潘刻科 《兰台世界》2014,(6):102-103
"礼乐为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念,其形成于先秦时期,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强调通过音乐实现"成己""、达人""、成物"的功用,重视通过音乐教育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4.
《乐记》是先秦儒家论乐的系统论著,其"和"的存在维度表现为"天地之和"、"内心之和"、"伦理之和",是对古代以音乐、舞蹈等实施礼乐教化传统的延伸。"和"自身有一个从声和、音和、乐和到心和、人和和政和的演变过程,具有多方面包容性。  相似文献   

5.
先秦青铜礼器中,壶形器都带有纹饰和铭文,它们展示了先秦艺术风尚,也反映了先秦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状况和礼乐制度等。研究青铜"壶"形器纹饰和铭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以及宗教背景等。  相似文献   

6.
在继承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汉朝社会政治现实的需要,成书于汉成帝时期的《礼记·乐记》对音乐的作用、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政治之间的关系、音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论述。《乐记》并非一成不变地记录先秦儒家音乐思想,而是注入了汉朝统治者的思想观念,从《乐记》中可以管窥汉朝音乐教化思想。从《乐记》中的相关论述来看,汉朝音乐教化思想集中体现在:音乐对审美愉悦、人格塑造、治国理政、伦理关怀等方面具有重要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娟 《兰台世界》2015,(9):159-160
"以礼制乐,以信服人"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观念,就礼乐文明来说,它为儒家思想拓展了进步空间,塑造了以理服人的教育体制,让儒家"礼信"思想发扬光大并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8.
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深入研究礼乐,先后作《十意》、《礼乐志》等,对东汉及其之前的礼乐制度进行了全面总结,推广了儒家的经学,对于西汉时期以来礼乐主张进行了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礼乐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鸿姝 《兰台世界》2014,(1):146-147
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深入研究礼乐,先后作《十意》、《礼乐志》等,对东汉及其之前的礼乐制度进行了全面总结,推广了儒家的经学,对于西汉时期以来礼乐主张进行了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礼乐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祝东  张殷婷 《传媒观察》2024,(2):92-100
自发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自发运用符号并不等同于符号自觉,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能把人类带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就中国符号学思想史的演变而言,礼学的发展对其影响巨大。“礼”可以被视为一套表意符号系统,它制约着人的表意行为。先秦礼学经过礼的起源、兴礼作乐、礼崩乐坏及礼学形成等不同阶段。但只有在秩序失范的春秋时期,人们才开始思考礼乐仪式与文化象征等意义关系,这才意味着中国先民开始进入符号学自觉的时代。“礼制颓而礼学兴”,礼学兴而始有符号传播的自觉。本文从符号学视角进行溯源和分析,揭示了先秦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为华夏礼乐传播及符号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饮食活动中有着诸多礼仪。本文研究探讨了先秦儒家饮食礼仪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从饮食地位等级、器皿使用与"重味少食"饮食主张等方面进行历史考证。  相似文献   

12.
在各诸侯国混战、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孔子竭力提倡"礼""、仁""、中庸"的政治思想,试图以此维护封建的礼乐制度。《论语》中对音乐艺术的记述,集中记载着孔子本人的音乐修养及其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饱含孔子音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高莹 《兰台世界》2014,(7):37-38
先秦青铜礼器中,壶形器都带有纹饰和铭文,它们展示了先秦艺术风尚,也反映了先秦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状况和礼乐制度等。研究青铜"壶"形器纹饰和铭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以及宗教背景等。  相似文献   

14.
陆贾不仅是我国汉代首位提倡教化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汉代复兴儒学的先驱。陆贾对先秦儒学所倡导的"以民为本"教化思想予以继承,倡导在性善论中学习先秦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5.
儒家倡导"德治",他们认为,与"刑治"相比,德治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西汉思想家继承了先秦儒家重教化的德治、仁政思想,在社会上大力宣扬"德治"思想,使汉代社会建立了自上而下较为完备的社会教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礼乐传播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传播过程的角度着重讨论了礼乐传播这一中国历史上极有特色的重要传播活动。首先 ,本文确认了中国儒家已经认识到并自觉利用礼乐的传播功能。在这基础上 ,从传者、内容、渠道、受者、效果五个环节讨论了礼乐传播的全过程 ,指出礼乐传播表现了中国儒家的高度传播智慧和传播道德 ,在今天还有启发意义。由于本文从传播过程的角度对礼乐活动作了新的观察 ,因此对“繁文缛礼”和“礼不下庶人”等问题作了新解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王权的集中,青铜乐器逐渐成为王室权力与财富的象征。除此之外先秦青铜乐器也彰显出夏商周三代中国礼乐制度的发展历程,为现代人研究夏商周三代中国礼乐制度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体育思想在我国古代体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对现代体育发展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对我国先秦儒家体育思想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探讨,揭示先秦儒家体育思想特点和儒家体育思想的传承要点,对我国体育持续、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其主张"性恶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于"欲"的理论,他认为欲望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欲不可去"。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了对于"欲"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其道德教育观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20.
礼射既是先秦礼乐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对于先秦时期礼射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礼射的种类进行探讨,对于先秦时期礼射所具有的军事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