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康熙中期,清朝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政权得以巩固,但吏治腐败问题却日益严重,于是整顿吏治提上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康熙帝下令重开风闻言事,言官受到鼓励,一些大案、要案得以揭发,这对康熙中后期的吏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祈天救灾由来已久,在清朝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中详备的规定了"水旱则祈"的法律制度,在水旱灾害来临之际,朝野上下纷纷祈天,反省人事,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清理讼狱,以期天人感召,救民于灾难。  相似文献   

3.
即使在封建吏治最为腐败的清朝中晚期,统治者依然把反腐倡廉作为整顿吏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透视清朝时期直隶督抚任职期间的反腐倡廉举措,为当代我们党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贯彻落实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即使在封建吏治最为腐败的清朝中晚期,统治者依然把反腐倡廉作为整顿吏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透视清朝时期直隶督抚任职期间的反腐倡廉举措,为当代我们党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贯彻落实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大蒙古国时期的廉访使很可能是由耶律楚材从汉族士人中选择合适的人选加以任命的。"李璮之乱"之后,山东地区官吏冗滥、户口亡匿、规避课役现象严重。为加强对山东地区吏治及税赋的整顿和监管,忽必烈采取权宜之举,诏令成立廉访府以解决山东地区深刻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6.
一边整顿吏治,一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两项新政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建构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对内务部呈请速颁文官试验令的批示及其颁布的整顿吏治令,是我国考铨制度变革史上的重要文献,特从馆藏档案中选出,在这里公布。  相似文献   

8.
宋璟是唐朝名相、杰出的政治家。他崇尚节俭,为政清廉,倡廉反腐,执法公正,整顿吏治,营造出了廉洁的政治风气和节俭的社会风气,开创了太平盛世。因此,研究宋璟的廉政思想,对今天的廉政建设大有裨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在辽阳市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中,有一份珍贵的白话公文告示,告示内容通俗易懂,是由时任辽阳州知州史纪常为整顿吏治所作。史纪常(1870—1923),字曜五,江苏宜兴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举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通化县知事。宣统元年(1909)二月,出任辽阳州知州,1912年4月调任,任职三年。史纪常在任辽阳州知州期间,雷厉风行,政绩比较突出,特别是他在整顿吏治方面,改组衙署,裁撤房、班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司道府官员,位于文官体系的中上层。这一群体对上辅佐总督、巡抚,对下为州县官员表率,承上启下,责任重大。司道府的优劣贤否,直接关系地方吏治的清浊。清代重视对司道府官员这一群体的考察,清前中期,对两司道府的考核制度有考满、朝觐考察、大计等;乾隆后期,形成了针对司道府官员的"年终密考",体现了清代官员管理制度的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考核制度下,考察文本的内容亦有所不同。对司道府官员的考核监督,是清廷整顿地方吏治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的考核,及时升迁黜陟,保持中层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本文利用档案史料,关注司道府考核制度的变迁和相关考察文本,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11.
正如何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以推进反腐败法治化为突破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焦点。在整顿吏治、树立民望的同时,中共十八大后的反腐败斗争,面临如何从根本上构筑有效的反腐"防火墙"的问题。自2013年初以来,"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被视为"反腐新思维"。近两年后,以"反腐败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可谓水到渠成。尽管反腐败法治化的具体部署尚有待时日,但在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司道府官员,位于文官体系的中上层。这一群体对上辅佐总督、巡抚,对下为州县官员表率,承上启下,责任重大。司道府的优劣贤否,直接关系地方吏治的清浊。清代重视对司道府官员这一群体的考察,清前中期,对两司道府的考核制度有考满、朝觐考察、大计等;乾隆后期,形成了针对司道府官员的"年终密考",体现了清代官员管理制度的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考核制度下,考察文本的内容亦有所不同。对司道府官员的考核监督,是清廷整顿地方吏治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的考核,及时升迁黜陟,保持中层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本文利用档案史料,关注司道府考核制度的变迁和相关考察文本,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州县官的一种微观视角对嘉道年间的县官刘衡的为官生涯进行了较为认真的研究。在吏治方面,清朝中期以后的地方吏治情况非常糟糕,刘衡这个时候本着"官须自作"的行为准则,将爱民方面和驭下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封建社会官吏的腐败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历朝历代的明主贤君无不大力整顿吏治,采取各种廉政举措以维护社稷的长治久安。古代的廉政措施对于今天的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杨雪 《兰台世界》2014,(1):37-38
在我国封建社会官吏的腐败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历朝历代的明主贤君无不大力整顿吏治,采取各种廉政举措以维护社稷的长治久安.古代的廉政措施对于今天的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偰氏家族是元代显赫的汉化家族,其家族活动的时间、空间跨度之大史所罕见。偰氏家族由仕宦到接受中原文化、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学创造,在维护政权统一、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促进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为中华文化的构建增添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元朝末年,其出身贫寒,幼年曾为地主放牛,饱受欺凌.17岁时,失去了父母和兄长,以乞讨为生.他对贫民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他深知,曾经辉煌一时的元朝之所以那么快土崩瓦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吏普遍贪污腐化.因此,在明朝建立之初,面对经济凋敝、百废待举的境况,朱元璋以铁腕惩治贪腐,整顿吏治.  相似文献   

18.
谢竹兰 《兰台世界》2012,(35):83-84
档案管理工作兴起于商周,至秦汉而始设专门机构,但却是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唐太宗时期颇为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实际应用,推动了"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王静霞 《档案天地》2013,(1):42+41-42,41
我国古代唐朝时期,唐太宗在魏征死去后,十分痛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是唐太宗对魏征人格的评价,以魏征为镜,来衡量自己。笔者认为:廉政档案就是干部的一面"镜子"。一、廉政档案的定义和作用廉政档案是纪检监察部门为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监督,按照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建  相似文献   

20.
唐初避讳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涉及中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唐高祖李渊沿袭传统,避 其祖之讳。唐太宗出于政治目的,并不刻意避讳"世民"二字。由于"世"与观世音菩萨中的"世"相同,历来 有观世音为避唐太宗讳改称观音之说。本文以发愿文为依据,澄清了这一历史误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