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对夏代和殷代发展总结的基础上,周公提出了"德""、礼"思想主张,其思想提出之后,周朝的统治者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识到鬼神世界的神权政治难以维系和保佑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逐渐开始专注于现实社会和体察民情的德治和礼制。孔子在周公"德""、礼"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进一步提出了"仁学"思想,为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周公"德""、礼"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并探讨孔子对周公"德""、礼"思想的继承以及对"仁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各诸侯国混战、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孔子竭力提倡"礼""、仁""、中庸"的政治思想,试图以此维护封建的礼乐制度。《论语》中对音乐艺术的记述,集中记载着孔子本人的音乐修养及其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饱含孔子音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热爱旅行的杰出代表,他的"远游观"和"山水比德"审美观,对中国旅游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强调了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启迪与影响了后代人的旅游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4.
"比德"将客观自在之物的某些性质比附于人的某些品德,是儒家重要的美学观点.本文从"比德"于山水、寄情于山水、效行于山水三个方面阐释了孔子山水"比德"的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仁、礼"控制思想是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在将人看成是"价值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仁"(道德规约来约束人)和"礼"(外在规则来约束人)来对人进行管理的一种文化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仁,历来被人们信奉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根植于心,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对宇宙万物的真挚热爱.但是,在仁向外发散的过程中又有先后顺序.首先体现在人和物之间,孔子的仁爱是先人后物的,从《论语·乡党》中的一段记载即可看出,说的是孔子家的马棚着火,孔子退朝回来,第一句问的是:"伤人乎?"他首先关注的是人而非马,可见在孔子的关爱中人是居于优先地位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所谓"仁",是指"己"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乐"作为孔子的精神境界,与其对"仁"的强调和追求密切相关,是适宜地对待和处理"己"与"人"之间"利"的关系,从而获得的自由感,具有生存论意义上的审美性质。  相似文献   

8.
和,是孔子音乐美育思想的标准与核心,以"和"将人、乐、心相沟通,成为孔子音乐美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和"的音乐美育渊源出发,对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其现代意义进行了深入探寻,以期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从对孔子生前言行的生动文字记载,对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行较为丰满的阐述。首先,阐述孔子高尚的生平,"有教无类"有其渊源;其次,对"有教无类"中的"类"字的一般解读,得知我们两千多年前就有了民主教育思想的概念和实践;最后,诠释孔子对"有教无类"中师生人格平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赵静怡 《大观周刊》2011,(25):16-16,15
孔子思想是由“礼”到“仁”的演变路径。孔子在吸收和损益周礼备性原则的基础上,吸纳前人“爱亲之谓仁,利国这谓仁”的观点,把它周礼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但又不囿于礼,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中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最终形成了自己由“孝悌为仁之本”到“爱人”至“克已复礼”的仁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仁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是儒家体系的基石,它使仁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儒学的代名词。本文拟从"仁"的创立与内涵出发,考辨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与核心,以期使孔子仁学的核心概念和丰富内涵更加明晰化。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孔子在周天子失去对各"诸侯国逾制"、"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用自己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来竭力维护将要崩溃了的封建领主旧的礼乐制度,故"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比德”将客观自在之物的某些性质比附于人的某些品德,是儒家重要的关学观点。本文从“比德”于山水、寄情于山水、效行于山水三个方面阐释了孔子山水“比德”的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14.
李丹 《新闻爱好者》2011,(22):134-135
新版《水浒传》的播出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笔者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忠""义"情结,即融合了儒释道墨等学说思想精髓,利他、助他、自由、平等、救世的情结。本文首先从儒、释、道以及墨家的传统"忠""义"思想为中国人的"忠""义"情结溯源,通过《水浒传》中对该情结的表现,进而阐释中国人的"忠""义"情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把关人"的把关行为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古代孔子的诸多传播活动中,孔子以编者身份对鲁国史书《春秋》修订行为的把关特征最为突出。孔子通过的增削,选词等把关方式,将自己的仁礼思想隐秘地融入《春秋》的整个修订过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春秋》的文化内涵与可传播性,促使孔子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合作学习思想在中国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其核心思想是主张学习者之间的互相讨论及互相学习。"一人教战,教成十人"、稷下学宫中的"期会""、鹅湖之会""、小先生制"是中国历史上合作学习思想的典型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研究唐代南方的著作。该书体例清晰,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对于唐代南方的研究影响深远。然该书亦偶有疏漏。现就书中论及的"红豆""竹马""红盐"等问题,加以考证、补充,以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的孔子语录园主人张济民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我建孔子语录园,就是要传承孔子思想,宣传孔子文化,倡导‘仁'‘礼',为构建和谐社会尽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慎言"观是孔子最核心的语言传播理论,其"慎言不苟"的语言传播理论,是建立在其"名正言顺"的语言哲学基础上的。讷言敏行和谨言慎行是儒家语言传播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一生历尽沧桑之后的经验之谈,更是孔子对于世人的肺腑之言。孔子的"慎言"观对中国古代的语言传播理论影响深远,对后世人们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也有久远的影响。慎言不苟、修辞立诚早已构成中国人的集体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括介绍了徐望之《公牍通论》中"四有""三须""四要""八法"等思想的具体内容,并分析了它对当前公文理论研究与写作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