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聚辉 《精武》2009,(7):49-49
洪均生老先生在其《太极拳品并序》中写道:“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在追随恩师李驻军先生学拳两年多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冯社敏 《精武》2008,(4):38-39
拳学“顿悟派”、当代学者李虎先生主张“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他的《大成拳顿悟之法门》一书,是对他的恩师王选杰先生心灵的感应沟通,是他从生命本源处流溢出的悟性灵性。  相似文献   

3.
李春光 《武当》2010,(4):25-26
一、六合的由来 六合拳出自少林寺。宋朝周侗自幼丧父,母亲把他送人佛门指望他学成一门手艺,养家糊口。而周侗确偏偏喜欢练武。几年下来,学成了六合拳及六合大枪,后将此拳传给关门弟子岳飞。岳飞把六合拳简化后传给手下的将士,将士们称此拳为神拳或意拳。明末清初,山西姬隆峰自幼习武,少年父母双亡,只身投奔少林寺学艺。  相似文献   

4.
李春光 《武当》2012,(11):28-30
一、六合的由来六合拳出自少林寺。宋朝周侗从小丧父,母亲送他入佛门,指望他学成一门手艺养家糊口。而周侗却偏偏喜欢练武,几年下来学成了六合拳、六合大枪,后来岳飞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岳飞把六合拳简化后传给他手下的将士,被将士们称为神拳或意拳。明末清初,山西际隆凤自幼习武,少年父母双亡,只身投奔少林寺学艺,学成后隐居在陕西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一册,经数年习练,尽得其奥妙,遂改名称其为心意六合拳,后传给曹继武。曹继武传戴龙邦,戴龙邦传戴文雄后,其拳名称谓便多了起来,有叫意拳的,有叫心意拳的,有叫六合拳的。戴文雄又传李老农,李老农把它改称形  相似文献   

5.
“不久我将去医院做脑神经手术,以解除病痛。”昔日称霸拳坛的拳王默罕穆德·阿里无不忧伤地说了这番话。阿里生活的一切都为热爱他的拳迷所关切。虽然阿里退出拳坛多年,但拳迷们对他的热爱和崇拜却一如既往。阿里患病的消息传出后,拳迷们对他的关切更胜似以往。  相似文献   

6.
周英南 《武当》2011,(6):13-14
杨振基先生是杨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次子,为杨家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宗师5岁从父学拳,后又跟随其兄守中(振铭)一起练拳传拳。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老家河北邯郸。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应邀并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太极拳专职教练,开始了他的教拳生涯。杨振基先生幼承庭训,矢志太极,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习练拳术技艺,扎根传统,较为完整地继承了杨氏家传太极拳之精要。在教拳中,  相似文献   

7.
姚承荣先生今年47岁,自幼随父亲姚宗勋练习意拳,几十年如一日,深得拳学真谛,具有丰富的实战搏击经验。他曾经多次出访香港、日本等地,与各武术流派交流技艺,鲜有败绩。他演练的意拳,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发劲刚猛,刚中寓柔,充分展示了意拳古朴、实用的特色。姚先生现任北京市意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武术协会中意武馆馆长兼总教练。意拳名师姚承荣@燕侠  相似文献   

8.
意拳成为当今拳学之精典已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然意拳由于深奥精辟,致使许多修习者未入其门,三年甚至十几年都未能登堂入室,诚为可惜。纵观种种弊端,老师就成了关键,有些老师本身只得到意拳的偏节末梢,他教出来的肯定不是意拳的根本,哪怕你练上十年、二十年也是茫然;有的老师故弄玄虚,把意拳搞的神神秘秘,致使许多拳学奇才被埋没,有的人练的大腹便便,行动不便,只好以惯性力去运用,或是练的全身  相似文献   

9.
周至譓认为"学拳之要,惟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洪拳者所为耳。"周至譓所谓的"神",即拳意,是拳法的精神,有"神"才能有得于心。他所谓"气",即行气,是拳势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周至譓认为只在外形上刻意模仿而无拳意的精神,这是不懂得洪家拳真谛的人之所为。周至譓在自己的习武实践中很注重这点。他练洪拳既依样画葫芦,又重神、势、气。所以黄达生先生赞说:"周至譓的洪拳,气力浑厚可谓洪家四平大镇拳中之雄!"  相似文献   

10.
拳经是指路明灯,学者根据拳经的指导思想练习,可少走弯路。编著拳经者也切实是高人,他的练功境界也切实达到了至高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会理解一定程度的内容,说本层次的话。只有亲身体会达到其水平,能文能武方可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亲身体验决不会写出拳经高论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拳经,研究拳经,在实践的模拟训练中掌握运用好拳经  相似文献   

11.
吴宪民 《精武》2008,(2):6-8
黄达生,是岭南著名武术家,洪拳巨子,现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虽曾在各种传媒上多次见过他的大名,愧我寡闻,直到周至荔先生介绍后,才略晓其平生:黄先生1938年出生于广州,父亲是洪拳圣手黄添老前辈。黄先生初从乃父习洪拳,后又转易多师,因其天资聪颖,加上练功勤奋,习武数年,洪拳精华便已全部烂熟于胸。老前辈们夸奖他是“古贤行止,豪侠义烈,兼而有之”。黄先生为人性格豪爽,乐于助人,艺成后多次与人较技,屡战屡胜,洪拳“大波”之名遂蜚声岭南。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深谙洪拳的伟大之处在于历代师祖把武德拳规上升为人生观,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黄先生常说:“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更强调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好人就是用武德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人。练拳不忘爱国,以社会利益为重。武人要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着实令我们敬佩。近年来。黄先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发展洪拳上,奔走呼号,孜孜不倦!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使接近他的武林同道们,都为之感动。在这里刊出近日对他的专访,希望能使读者朋友开阔眼界,从更深层次上去了解岭南洪拳。  相似文献   

12.
朱江 《武当》2014,(7):35-38
自幼酷爱武术的他,13岁那年拜师江西舞狮人习练岳家拳、杨家拳;19岁,他为寻求武术的更高境界,辞别恩师投奔河南嵩山少林寺。一年后,他来到武当山寻师,从此结缘扎根武当,成为三丰派一代宗师。目前,作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传人钟云龙,耗费大半生心智,将其悉心挖整的武当太极拳28式与武当太极拳108式的详细练法,编纂成《武当太极拳》对外发行。那么,他是如何结缘武当武术的?又有着哪些传奇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3.
赵善生  沙江  肖景民 《武当》2013,(8):47-48
汇极拳初创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历时七代单传。创拳人赵之枞,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油坊赵村人。赵文光先生是汇极拳第七代掌门人,与创拳人赵之枞先生系同村本家,现住济南市槐荫区匡山小区,现年79岁。他从九岁开始习武,曾经练过少林长拳、查拳、劈挂拳、埋伏拳等等,于13岁那年拜人汇极拳第六代传人赵清慕先生门下习练汇极拳。汇极拳拜师规矩十分严格,须先递拜师帖,住在老师家里习武练功,不是逢年过节不得回家,意在不许外传。赵文光先生拜师后,住在赵青慕先生的家中接受先生的言传身教,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历经五载,勤学苦练,终将汇极拳械及实战应用技法完全传  相似文献   

14.
一位远方的意拳爱好者来珠海探望我。说我前一段时间写的一些关于意拳的文章,很多人看完以后感觉还是不太明白其中表达的意思,问我能否再为他做一次讲解。应他的请求,我把自己对拳学的一些看法又向他讲解了一遍。事后感到其中谈到的内容对广大武术爱好者是有普遍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梅墨生 《武当》2010,(7):I0002-I0002
一代太极大家李经梧先生(1912——1997)仙逝已十几个年头。先生生前不喜拍录拳照,也很少当众表演拳术,功夫与修为高深,为人处世却很低调。原国家体委副主任、亚洲武术联合会名誉主席徐才先生称誉李先生为“太极全人”,对他的武术和人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季先生的拳照益显珍贵。现在这里选发的几幅拳照,是从笔者保存的恩师拳照中精选出来的,摄于1982年左右。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拳师,他20岁迷上了鸭子,至今已有28年的历史。他能维妙维肖地模仿鸭子的各种形态、动作,还能演练一套十分罕见的“鸭拳”。这套鸭拳曾使他名噪一时,因而他得了一个“活鸭子”的绰号  相似文献   

17.
张源侠 《精武》2008,(1):28-28
最近武术网上有件不大不小的轰动事,某绵拳弟子与某心意拳名嘴公开比武,结果心意拳一方落败,此事起因是,那个绵拳弟子的老师在武术网上公开说:“打个比喻;心意是他中学学的课程,绵拳是他研究生专修科目。”  相似文献   

18.
刘瑞 《武当》2008,(3):17-18
记得在1973年的一天下午,我抱着练拳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到了恩师的家里,想把练拳体会向老师作个汇报并得到赞许,因为刚开始练拳时,照着老师所授拳架,轻轻柔柔地习练,除了病在慢慢地好转以外,身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后来就请教了一位长期习拳的师傅,让他帮我看看拳架有无什么大的毛病,他看了很热心地告诉我说:“瑞你把拳都练成瘫软架啦,没有一点筋骨,这咋成?”当时我想,是的,拳么就得有点硬功和力度与发力的东西才谓拳。  相似文献   

19.
神游物外,力在自然。形似有无,意含宇宙。(姚宗勋句)当年,姚宗勋先生在王芗斋先生创立意拳的基础上,用毕生心血发展了意拳理论和意拳体系。这是他老人家用精辟的语言,从宇宙生命的高度概括了意拳心法。  相似文献   

20.
老舍与武术     
谁都知道老舍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文学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杰出佳作,更是倍受欢迎,令人百看不厌。 其实老舍也是一位武术爱好者。他精通查拳,洪拳,六路短拳以及太极拳等。还是枪剑对击能手。可是他的这些爱好却还鲜为人知。 早在二十年代,他从事小学教育时,为了适应小学生喜爱武术的需要,他编著了一本《小学武术教材》。在三十年代,他在山东高等学校任教时,教书写作之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