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以来,学术界对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所创中外文期刊的研究发展迅速,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著作和论文.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中国早期传教士报刊的文化意义、发展趋势、对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目前中国传教士报刊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等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科学大规模东传过程中,西方科学小说也被翻译过来,并带动了国内科学小说的创作.而近代传入的西方科学成为晚清科学小说家进行翻译与创作的科学知识资源库.反过来,晚清科学小说翻译与创作又成为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一个新途径.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晚清科学小说记载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教科书”词源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科书"一词的来源有来自西方传教士、来自日本、源自中国等三种说法。笔者通过查阅日本出版物发现:"教科书"一词的使用,日本早于中国使用,也早于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时间。根据是:《广辞苑》中有"教科"一词,而中国的辞典没有;日本明治六年(1873年)的国家文件《近代教科书的成立》中已出现"教科书"一词,这早于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1877年;渡边小三郎编写的《中等教育代数学教科书》出版于1889年,早于中国可考的最早使用的1897年。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代图书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自20世纪印年代以来,学术界,尤其是图书馆学界,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给予更多的关注,推出了一批批研究成果.文章从蓝书楼与近代困书馆、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概况、近代图书馆兴起与发展的历史条件、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图书馆、近代人物与近代图书馆、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评价等6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5.
一、篮球运动传入我国的时代背景篮球运动是在满清末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内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潮流影响下传入中国的。正当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候,西方传教士迫切希望打开中国的大门,这种愿望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得到了实现。传教士在宣传教义的同时,改变过去单纯训练和发展教徒的做法;开始创办学校。除了办学校、译西书和出版报刊外,传教士还通过创立博物馆、各种学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即明万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16-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就开始了接触与交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既有西学东渐,亦有东学西渐.在这次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鸦片战争的炮火洞穿了中国的大门后,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争先恐后的采用各种方式企图沦陷中国,这其中就包括"文化渗透"政策。以传教布道为第一使命的传教士们担当了这一政策的执行者,他们通过创办教会学校,输送中国的留学生等方式,试图以西方的信念、信仰、价值观等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与民众。虽然"文化渗透"政策在中国近代各个领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更是启发了一批优秀的先进知识分子,然而这一政策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普陀山逐渐成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的"海上乐园"和度假胜地。麦都思、郭士立、施美夫、娄礼华、丁韪良、立德夫人等几位西方传教士,试图跳出传统佛教观的范式对中国佛教进行套语式的描述,充分认知普陀山佛教这个"他者"。他们一方面向西方社会传达了普陀山的佛教形象,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保留了当时普陀山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石门坎苗区时,这里经济贫困,民族受歧视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薄弱。柏格理等传教士向苗族群众传播基督教的同时,把近代西方社会较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及生活习俗等也一同引入,不可否认宗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环境中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传教士们是抱着强烈的传播基督教的目的而来;使苗族社会依附于教会组织;用西方的文化体系整个地或部分地取代了苗族传统文化,导致苗族中一些优良民族传统和文化的失传,对苗族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送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文明.教会大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西方传教士带着文化侵略的目的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的数目不多,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从19世纪末最初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结束,不到百年时间.但是教会大学却是教会教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在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中西教育交流史上地位和作用是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11.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诞生.随着新学制的推行,中学数学教科书陆续出版发行.1902-1912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出版企业有数十家之多,出版的中学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教科书有60余种.这些教科书有些是翻译的、有些是编译的、有些是外文原版的、有些是国人自编的;编排方式有竖排、横竖混排、横排;数学符号有的采用中国传统数学符号、有的是中西数学符号兼用、有的是完全采用西方数学符号.这些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初,一批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进入中国.在他们的传教活动中,创办报刊是一种迅速又广泛的传播方式.在20世纪之前,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创办了近百种报刊,以他们办报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中国报刊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教会大学是由外国传教士开办的、以传播基督教文化为使命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西方化向中国化的过渡。通过考察教会大学的主要学科-神学、西学、国学的发展,能够发现它们如何在社会变化中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者,著名诗人、批评家、翻译理论家、翻译家。他翻译并出版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最大成就都收集在《神州集》中。通过翻译,他把中国古典文化带进西方现代文化之中的同时,还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本文以《神州集》为个案,试图探讨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两大翻译家,是把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引入中国的先驱,引领着中国近代文化的现代转型。20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研究者意识到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它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行使着权力,以更不易觉察的方式构建着主体和客体。从这个角度观照以严复和林纾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翻译,则可以发现知识背后的政治在塑造中国文化身份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历程中,最早是主张以西方近代文明来救中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巴黎和会,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与危机,它与先进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探寻资本主义文明来救中国的思想发生了剧烈碰撞,在碰撞中先进中国人开始发生观念转变,并以之为思想武器,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在经历比较、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对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的断代划分的分歧导致"近代"一词的翻译出现不清,甚至错误。根据"近代"、"现代"在世界史、中国史中的比较共识的定义、"modern"一词的意义内涵以及"近代"一词的翻译现状,对"近代"一词应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容闳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切入,描述了西方世界对近代中国社会持续不断地进行文化渗透的过程,其中以教会传教士为先锋。对于落后的事实,中国官方与民间、沿海与内陆的应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历史合力的作用下的西学东渐逐步成为时代潮流,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传教士翻译的第一本西方现代小说,《百年一觉》不仅在叙事方面对晚清小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导致了一个新的小说类型——政治小说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降,伴随着西风东来,报纸媒介被西方传教士带到了古老的中国。报纸媒介的到来酝酿产生了大批以报纸媒介作为栖身之所的知识分子,催生了报人群体这一新式文化群落。在此,从时局的发展并结合报人群体自身的鲜明特点出发对报人群体的兴起和所面临的窘境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