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璐  尹欣 《学习之友》2012,(5):10-11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  相似文献   

2.
记得印度有一则寓言,说一个人临死前,上帝会问他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你爱过吗?第二是你有过快乐体验吗?第三个是你心平气和地失去过吗?如果这些问题都回答是,上帝则允许这个人进入天堂。我们总是认为人生是加法,快乐和爱等正性的体验越多便越幸福,其实,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减法,有时学会正确地面对失去才决定了幸福。确切地说,人生是加减法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3.
蔷薇的启示     
A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打这里路过。第一个脚步匆匆,他什么也没看见。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天!花中有刺。”第三个却眼睛一亮:“不,应当说刺中有花。”第一个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对于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嘛,是个乐观主义者。那么您呢?您是哪一个?B路边的蔷薇热烈地开着,三个人走了过来,入迷地看着。第一个欣喜若狂,伸手就摘,结果被刺得鲜血淋漓。第二个见此情景,赶紧缩回了正想摘花的手。第三个则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把其中最漂亮的那一朵摘了下来。当晚,三个人都做了个…  相似文献   

4.
崔华芳 《家教世界》2008,(10):14-15
有三个年轻的泥匠工人在一个工地上同砌一堵墙。领导来视察,问道:"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苦着脸说:"砌墙!"第二个工人微笑地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自豪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呢!"10年之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则成了城市规划师。  相似文献   

5.
记得印度有一则寓言,说一个人临死前,上帝会问他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你爱过吗?第二是你有过快乐体验吗?第三个是你心平气和地失去过吗?如果这些问题都回答是,上帝则允许这个人进入天堂.  相似文献   

6.
办图书角     
开学后,四个同学花120元为班级购买图书,办起了图书角。班主任肖老师问他们各花了多少钱,第一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一半。”第二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1/3。”第三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1/4。”第四个同学说:“我用去的钱数已经记不清了,请同学们帮我算一算。”  相似文献   

7.
许愿     
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还有一个中国人走在大沙漠中,走着走着看到一个瓶子,打开瓶塞后飘出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神仙,我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三个愿望!”美国人第一个抢着说:“我第一个愿望是要很多的钱。”神仙说:“这个简单,满足你!说说第  相似文献   

8.
1例题 在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116页有这样一个游戏: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也许你以前曾经玩过,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第一个说女人是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说女人是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说女人是花的人是蠢才。人们对一味模仿的态度略见一斑。可见独特与创新才是文章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改变心态     
夏甾 《老年教育》2008,(1):20-21
一位哲学家问三个正在操作的泥瓦工:请问你们在干什么?其中一个回答:垒砖;另一个回答:盖楼;第三个却回答:我们正在建设美丽的家园。哲学家听了,拍拍第三个人的肩头,赞许地说:你今后将是幸运的。果然,许多年后,第一个人依然是泥瓦匠,第二个成了工程师,第三个则成了他们的老板。三个泥瓦匠后来的反差如此之大,从中不难看出:态度决定命运。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与解答     
分析与解答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第6页20题为:“同学们参加野营活动。一个同学到负责后勤的老师那里去领碗,老师问他领多少,他说领55个。又问:‘多少人吃饭?’他说:‘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算一算这个同学给参加野营活动的多少人领碗...  相似文献   

12.
等待     
选自《经典杂文》责任编辑/珊珊几个老友聚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人生是什么?”第一个人说:“人生就是奋斗。”第二个人说:“人生就是麻烦。”第三个人说:“人生就是奉献,奉献就是幸福。”第四个人说:“人生就是受苦。”第五个人说:“人生如梦。”第六个人说:“人生如戏。”第七个人说:“人生什么都不是。”后来补充说:“你要是知道了人生是什么,你也就没有人生了。”第八个人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生。人生不同,各如其面。”众人点头称是,觉得个个都活了七十多岁,都有了点沧桑,也对人生真谛有了点体味了,至少是自以为懂了点事情了。只有…  相似文献   

13.
一则小故事说,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起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第二个人速干边哼着小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到潜江中学去听课,高一的几个学生围住我,就《胡同文化》一课提出了3个疑点,我的回答不能令学生满意,特就教于汪曾祺先生。第一个疑点:学生说,写胡同居民安土重迁那个自然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他们说,一个人只有一辈子,哪有几辈子的我说,这里说“几辈子”读者一下子就能想到是连同这个人的儿孙们。语言是传达意思的,只要读者明确是什么意思也就够了。学生说,不用“几辈子”用“几辈人”不是更明确吗用“几辈子”还容易使人联想到“人死后又托生”这样的迷信说…  相似文献   

15.
蔷薇的启示     
想得太多容易闹情绪,做得太少容易消沉。A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打这里路过。第一个脚步匆匆,他什么也没看见。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天!花中有刺。”第三个却眼睛一亮:“不,应当说刺中有花。”第一个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对于他没有意义;至少第三个人嘛,是个乐观主义者。朋友,你是哪一个呢?B路边的蔷薇热烈地开着,三个人走了过来。第一个欣喜若狂,伸手就摘,结果被刺得鲜血淋漓。第二个见此情景,赶紧缩回了正想摘花的手。第三个则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把其中最漂亮的那一朵摘了下来。当晚,三个人都做了…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犹太人要被关进监狱3年。监狱长让他们3个一人提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3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3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小孩子。  相似文献   

17.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利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处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比喻用得好,能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浅显。那么,怎样用好比喻呢?一、比喻要新颖相传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们一致的称赞,被誉为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则被人们讥为庸才;等到第三个套用比喻的人,就被人们斥为蠢才了。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了些,但却切中要害,其中真意是提倡比喻的新颖独特。所以,比喻要独特,要不落俗套,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看到用俗了的重复出现的比喻,他总…  相似文献   

18.
我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三个人去买饮料,第一个人说他要喝果汁,因为果汁是甜的,味道从头到尾都是。第二个人说他喜欢咖啡,咖啡刚入口是苦的,等咽下肚后,嘴中却有一股甜甜的味道。第三个人说他喜欢矿泉水,味道虽然平淡,但平淡之中另有玄妙。三个人的选择,有别样的品味。这个故事虽然有寓言的指向性,但他们的追求旋律各有不同。从中不难看出,第一种人沉迷于享受;第二种人喜爱从苦寂的黑夜找到光亮,然后创造跌宕起伏;第三种人呢,则留恋平凡,具有返璞归真之个性。我有时想,这三种人并非在现实中非常纯粹,而是一个人处在不同时段不同情境下出现的。所谓“果汁人生”、“咖啡人生”和“矿泉水人生”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投资银行家保罗在一次酒会上碰到了三个人。这三人中,一个永远说真话,一个永远说假话,而最后一个则是说话没谱的人,时而说真话,时而说假话,而且这三个人对大家的情况都非常明了。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塘沽区渤海石油第三幼儿园是渤海石油公司投资兴建的全日制企业园,创办于1986年10月。现有教职5248人,11个教学班,三百余名幼儿,是天津市一级幼儿园。该园先后被评为区保教管理示范园,市级教研达标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