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1 叙事与叙事本体 电视是一种传播媒介,电视剧是这种传播载体中的一类艺术形态。电视剧之为“剧”,则必然与人物、情节等艺术审美因素构成对应关系,而人物与情节又是叙事文艺类型的支架,在艺术美学的意义上,人物与情节就是叙事的全部内容。所以,从审美的角度观照电视剧,无论是创作,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电视观  相似文献   

2.
王帆  邓彦 《文教资料》2008,(28):242-244
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上的主流剧种是连续剧,而美国电视剧王国中的主流剧种是系列剧,两者结合起来的综合产物便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系列连续剧".在目前国内大规模制作系列剧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系列连续剧作为连接电视剧和系列剧的中介媒介和过渡品,研究其在题材选择、叙事艺术、审美价值等各方面的特点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其叙事艺术上,因系列连续剧作品在叙事艺术上既能体现中国传统叙事风格的延续性,又能体现美国叙事风格的开放性,所以分析研究系列电视剧的叙事题材、叙事结构、叙事情节、叙事人物等叙事要素,能在发现连续剧和系列剧的结合点同时,体现出连续剧和系列剧各自的优劣点,从而促进对连续剧和系列剧(尤其是系列剧)的了解与改进,推进连续剧向系列剧的转变与融合,为我国电视剧类型制作的创新之路提供源泉与帮助.  相似文献   

3.
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冲击下的社会文艺环境之中,一种超现代主义的文化观、艺术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伴。体现在电视剧中则是一种充分扩大、不时拼贴、瓦解崇高、轻松搞笑的节目形态。《家有儿女》可以说是一部充分后现代语境化的电视剧,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思潮影响下的艺术表现形态,是一部用后现代语言来展示现代都市生活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叙事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艺术传播形态。电视剧叙事是该形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类。在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相关联的前提下,叙述什么和怎样叙述是叙事本体及其美学价值的显现。  相似文献   

5.
戏曲电视剧是戏曲艺术和电视艺术有机结合形成的独特的综合艺术,其叙事艺术既不完全同于一般的电视剧,更有别于舞台叙事。本文从影像艺术的本体出发,从剧情体裁、结构与节奏等方面探讨了戏曲电视剧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6.
史建筑 《山东教育》2009,(11):12-13
一、教育叙事的内涵解读 “叙事”(narrative)由动词“narrate”变化而来。现代意义上的“叙事”概念,是在1969年由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在他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在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势中,叙事概念是一个在传统修辞学、文艺学、写作学领域高频出现,与描写、抒情、议论概念相对,表达“用语言陈述”,“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的词汇学概念。  相似文献   

7.
以叙事接受者为参照系,话本叙事与电视剧叙事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尽管不能简单地将二者归结为“源”和“流”的关系,但话本叙事中的许多技巧确实能对电视剧叙事有所启发。作为叙事艺术的超越者——电视剧叙事根据接受者的时代要求,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改进。面对话本叙事已经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电视剧叙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正> 4.国内关于电视文艺的文学性研究国内较早且较为系统地研究电视文学的著作是刘树林先生的《电视文学概论》,紧接着便有路海波的《电视编剧技巧》,高鑫的《电视剧创作概论》,叶子、刘实的《电视创作技巧论》等。举凡这类著作,均以电视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电视作为艺术的基本特性等,因之,我们以电视文艺的“文学性”加以界定。这里的“文学性”主要包括电视文艺(电视剧)的剧作研究,以剧作特性、剧作创作、剧作改编等为基本内  相似文献   

9.
红色原创剧的热播是近年来令人瞩目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电视剧常用的文本策略主要有三种:亮点挖掘、感性重构和叙事移位。亮点开掘主要表现在对创作禁区的逐步突破和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上,最终还必须实现深度叙事与主流或大众意义的弥合;感性重构主要指带有浓厚草莽气息的新革命英雄主义,但是在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语境中,感性历史观的贯彻产生了诸多的意义裂痕;叙事移位指通过叙事时间的移位,一些电视剧展现了奇观化的革命人生形态,并对红色历史进行了温情的回望。由于反思维度的缺位,红色原创剧的思想和艺术资源正在日渐枯竭。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6,(1):84-88
电视剧《推拿》以盲人群体为聚焦对象,并创造性地运用舞蹈展现盲人的内心世界,是一次独特而成功的叙事实践。舞蹈成为整部电视剧的叙事单元之一,承担着多重叙事功能。在情节构建方面,舞蹈推动了剧情的进展;在叙事视角方面,实现了多视角转换;在叙事主题方面,展现了疼痛母题;在审美接受方面,统一了移情与间离的叙事效果。舞蹈通过多重叙事功能成功抽取出盲人流动、跳跃的心理变化,组成独立、重复的段落,使电视剧以表现沙宗琪推拿中心盲人群体各异的心理见长,形成整部剧作的意境美和诗化风格。  相似文献   

11.
戏曲电视剧是戏曲艺术和电视艺术有机结合形成的独特的综合艺术,其叙事特点既不完全同于一般的电视剧,更有别于舞台叙事。是戏剧和电况的本体差异造成了戏曲电视剧非代言体的叙事体裁、非聚焦型的叙事视角、连续的线性叙事结构以及逆时序的叙事方法等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2.
电影版《活着》和电视剧版《福贵》都是以余华的小说《活着》为故事原型改编的。电影的叙事主题是活着不易,电视剧的叙事主题既有活着不易,也有可贵的人性。电影的叙事策略张力十足,扣人心弦,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张力不足,平实舒缓。电影的细节描写很少,电视剧的细节描写处处皆是,生动具体。电影的人物塑造符号化定性,电视剧的人物塑造立体丰满。电影呈现出来的是表现性质的内容,电视呈现出来的是再现性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小说《红高粱家族》与电视剧《红高粱》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艺术文本。电视剧编导采用以重构式为主、建构式为辅的改编方式,在大体尊重小说原著创作意图的基础上,从叙事手段、人物形象到情节运用、人物语言等诸方面,都进行了艺术重构,电视剧与小说相比产生诸多变异。产生变异的原因可从艺术媒介本质的差异、创作主体的艺术修养特长与兴趣、时代文化影响以及受众心理与爱好等方面考察。  相似文献   

14.
周晓春 《家教世界》2013,(4):241-243
根据六六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庭伦理电视剧《双面胶》作为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典型,近两年来备受争议和关注,其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刻画与电视剧的出入之处也引发了关于家庭伦理电视剧改编的思考,《双面胶》以其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极端的表达方式,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最具争议的几部家庭伦理剧之一,它所呈现出的中国式家庭伦理与生活化的情节叙事也成为了比较的重心。评论的热点在于六六原著小说中的残酷性与电视剧改编后呈现的不同于小说的"缓和"局面。小说与电视剧各有各得叙事方式、叙事语言,两者的互动,使的文字与影像相互补充,使得受众扩大了感知范围,开阔了接受的视线。电视剧的繁荣景象也带动了小说新理念的催生,因而两者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共生互赢。  相似文献   

15.
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大河电视剧是日本最具代表意义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类型。在50年的发展历史中,大河剧形成了顺叙的时空安排、戏剧式的情节进展、保守的节奏设计这一稳定的叙事模式。大河剧的语言表达具有一种抒情性与纪实性相交、戏剧化与文学化相融的风格。同时,大河剧采用了全知全能视角和内视角的叙述视角。崇尚洁净的民族性格、惜生崇死的日本物哀、匮乏的历史资源与对历史的过度消费是促使大河剧叙事模式形成的文化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7.
语境是我们借以审视“客观”世界的媒介。后现代性倡导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化等理念,这既是对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挑战,同时也为今后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机遇。本文在对后现代语境进行大体描画的基础上,将叙事的理念引入质性研究,提出以“叙事”和“故事”为手段展开心理学质性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后现代语境下的心理学质性研究不是简单地作为传统方法的补充,也不是为了取而代之,其真正的意义在于遵照方法论三角互证的原则,与传统方法相结合,为我们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和意义世界提供一个灵活、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所以》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来讲述故事。作者零距离的叙事情感,使小说的语言呈现出直白而张扬的特色。《所以》叙事视角与叙事语言的完美契合表现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叙事语言脱离了冷静客观而带上了鲜明的个人情绪,而且口语化的短句较多。  相似文献   

19.
表现性语言相对指称性语言而言。结构主义语言学根据符号的性质,把语言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又因其能指和所指重合程度与侧重点的不同,把语言分为“表现性语言”和“指称性语言”。前者强调语言的功能,其目的在于表现主观的某种态度或情感。因为它主要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所以有人称之为艺术语言。后者强调语言的指称功能,即字典意义,其目的在于陈述客观的道理或事件。因为它主要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又被称之为逻辑语言。在语文教材中,表现性语言十分活跃。文艺语体用它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话体、科技语体也常用它来说明事物…  相似文献   

20.
高升 《黑河学院学报》2023,(4):127-128+143
马原的先锋叙事实验展现了小说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本质,以小说的叙事实验揭示了文学创作在文本内容之外兼有的形式意义,与其他先锋作家共同引导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转型,使新的美学范式与审美价值开始崛起。马原作品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嵌套并置的叙事结构和不确定性的意义建构的文学创作手法,反映了马原小说的创作艺术方向及其文艺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