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广川(今河北省(?)强县)人,少年时钻研公羊春秋,学习刻苦努力,据说曾“三年不窥园”。汉景帝时为博士,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举行贤良文学士的策问,董仲舒的对策很受汉武帝重视,被任命为武帝兄江都易王的“相”。晚年在家著书。董仲舒的著作有《春秋繁露》及《董仲舒文》(见严可均辑:《全汉文》)。  相似文献   

2.
一、董仲舒的生平和时代董仲舒,大约生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是西汉最大的儒家,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尊为“汉代孔子”。他青少年时代专攻儒经《春秋》,有“三年不窥园”的钻研精神。他特别精  相似文献   

3.
治国之本在于“任德教”──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借鉴俞启定在数千年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众多演出者中,董仲舒(约公元前179一前104年)无疑是一位相当重要的角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他在给汉武帝的《对贤良策》中提出的,从而确立了此后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作为...  相似文献   

4.
王璐 《文教资料》2020,(8):85-87
在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过程中,董仲舒可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结合,形成了一个崭新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理政的方略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赫赫有名的主张,如"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等,为儒家思想成为汉代官方思想做了铺垫。除此之外,在《举贤良对策》中,董仲舒提出的"德教"思想贯穿了全篇。  相似文献   

5.
自宋人真德秀倡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本文从司马迁博引古籍,不一定接闻于董生、《史记》《汉书》不载司马迁师承董仲舒之事、司马迁与董仲舒同居茂陵说不可靠、《史记》对董仲舒的评价远不及《汉书》、司马迁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评价兼采《春秋》三传而不主公羊一家、司马迁与董仲舒相同是因为两人有相同的文化渊源等九个方面,说明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春秋》,是一本孔子所修的大事记性质的史书,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开启了私人著史的先例。《春秋》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242年间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至汉代被尊为《春秋经》。 《春秋左氏传》,也称《左氏春秋》,即《左传》,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相传是为孔子的《春秋》作传(zhuan,解说)的。它所记史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  相似文献   

7.
自宋人真德秀倡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陈桐生在《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质疑》一文中从司马迁博引古籍,不一定接闻于董生、《史记》《汉书》不载司马迁师承董仲舒之事、司马迁与董仲舒同居茂陵说不可靠、《史记》对董仲舒的评价远不及《汉书》、司马迁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不仅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大师,而且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的思想家。他在与汉武帝的“天人对策”中,勇敢地指斥时弊,大胆地提出改弦更化的主张,为武帝一改前朝黄老无为而治的方针,推行一系列整改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些年来,研究董仲舒的文章数以百计,但很少有人对其更化思想进行探讨,笔者不揣卑陋,粗撰此文,试就董仲舒更化思想及对武帝改革影响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并求教于诸专家同仁。一、董仲舒县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生于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卒子武帝太…  相似文献   

9.
柴雪英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29-29,32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汉代政治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士不遇赋》深切抒发了董仲舒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绪,也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士人在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下普遍的不遇境况。从这篇赋中,可以体会到董仲舒“儒者之宗”的人格与志趣。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广州(今河北省景县)人,约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是汉代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董仲舒生活在一个田连阡陌,牛马成群,藏书万卷,诗书断世的大地主家庭里。他一生学习十分刻苦,全部注意力都为经书所吸引,简直达到如痴若愚的程度。由于他一心一意钻研儒家经典,学识渊博,被时人推为“群儒之冠”,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史记》记载以及后人的考证,赵襄子至赵献侯的世系旧说为:赵襄子从公元前475年至前425年,赵桓子从前425至前424年,赵献侯元年为前424年。清华简《系年》所载赵桓子、赵狗、赵浣的活动对赵氏世系旧说提出了重大挑战。依据清华简《系年》,结合《史记》和"侯马盟书",我们对春秋末年晋国赵氏世系提出了一种新说,即赵襄子为公元前475年至前442年,赵桓子为前442年至前441年,赵狗为前440年至前430年与前425年之间,赵献侯元年位于前430年至前425年之间。  相似文献   

12.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羌族是活动于黄河中、上游的一个强大民族。传说中的神农氏,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出生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我国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提供的资料看,公元前三千年到一千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温暖期,黄河中、上游气假条件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古羌族的先民们就在这一带生息繁衍,开拓发展,创造了我国的“史前文明”。  相似文献   

13.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虢、郐间的初都京城;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将郑都迁至郐地新城;周惠王六年(公元前761年),郑文公定都新郑,郑国共三次迁都。郑国最后一位国君郑康公,于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周显王遵循“灭国不灭祀”的历史惯例,封其子宙公之子据公于嚣山之阳,称践土君,守祭武公寝陵。此处被称为“郑王之墟”。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大、最早,流传时间最长的郑氏祖茔。  相似文献   

14.
今成阳市白庙村即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程邑故址。据此推知,成阳的建城时间不应由公元前350年的秦成阳城算起,而应由迄今已有大约3100余年历史的程邑算起。程邑是周初史官程伯史佚的封邑及其后裔史学世家司马氏的居住地;程邑汉称安陵邑,又是史学家班固家族的故里。成阳白庙村与程伯史佚及司马氏、班氏等中国早期的史学家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隐喻艺术思维是人类最古老的思维形式之一,其产生的原因为认知原因和社会原因。隐喻艺术思维大致产生于公元前七千年至公元前三千年之间。艺术是隐喻的。艺术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是隐喻思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灭亡到1948年以色列国家建立,在长达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犹太人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流亡,分别发生在公元关586年、公元1世纪左右,公元13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30-40年代。导致犹太人流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其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出于宗教目的对犹太人的排斥和驱逐占所有迫害行动的大多数,犹太民族在经济上的成功使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在经济利益方面产生冲突,在种族主义思潮下,以种族为目的的反犹,排犹;对犹太人进行包含有政治动机和政治用意的驱逐和迫害。  相似文献   

17.
雅典原本是古希腊世界的二流城邦,公元前6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中期经过梭伦、克里斯提尼及其伯利克里相继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社会改革,为雅典社会注入了不竭的发展活力,打破了社会僵滞不前的状态,导引雅典逐步走出衰微困局,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建筑等领域渐次领先于古希腊其他城邦,并最终跃升为古希腊世界的文明中心。  相似文献   

18.
数学分析中极限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无限分割的思想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了以后西方的穷竭法与中国的割园术相继出现从牛顿、莱布尼兹,直到波尔查诺、柯西与维尔斯特拉斯,极限理论经历了逐步发展直至最后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祥地,是中华龙凤文化的最早家园,根据丰富的历史典籍、出土文物和方志家谱等民间民俗文化资料研究证实: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皞伏羲氏公元前5800年左右诞生于湖南怀化的洪江高庙;炎帝神农公元前5080年辛巳诞生于湖南怀化的会同连山乡;黄帝轩辕氏公元前4660年左右诞生于湖南的长沙寿丘(即今岳阳君山的轩辕之丘);帝少皞青阳氏公元前4600年前诞生于湖南怀化芷江县;颛顼公元前4491年诞生于湖南怀化会同县的若水镇(或洪江的高庙);尧帝放勋公元前2317年甲申诞生于湖南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舜帝重华公元前2277年甲子,诞生于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此外,战神蚩尤和"霸九州""平九土""步十日四时"的江淮"水正"共工等人亦于公元前4300年以前分别诞生于湖南娄底市的新化大熊山麓和怀化洪江的高庙。  相似文献   

20.
从偃师商城至洹北商城,再至洹南殷墟,商王室都城宫城宗庙区的布局原则高度一致,继承因袭之迹非常明显。偃师商城宫城宗庙区为南(王国先王供奉处)、中(方伯先王供奉处)、北(河六示供奉处)三元构成形式,洹北商城宫城宗庙区为南(王国先王供奉处)、北(方伯先王供奉处)二元组成方式,洹南殷墟宗庙区复为南(早期王国先王供奉处)、中(中期王国先王供奉处)、北(河六示及方伯先王供奉处)三元布局。商王室宗庙区建设一直奉行分群成组的原则。据传世史籍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及明太祖朱元璋等帝王开国即立四亲庙、且子孙遵循续立成为制度,考古发现这在商汤大乙开国之时即有,并且也被商王室长期坚守。历代商王皆为其生父独立设置亲宗(庙)。而累积四或五世以后,商王室则阶段性地构建宗庙建筑组合,供奉时王祖父以上至高祖之祖间四代或五代神主。宗庙建筑组合可能采纳直线顺排的方式自西向东、自早至晚布列诸神主庙室。晚商殷墟比较盛行五位前后相继庙主庙室成组制度。此五庙成组制度直接影响到周王室的宗庙设置规则。如周王室京宫与康宫之内均分别设置五代先王之庙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