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鸿章的幕府中汇聚了晚清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纷纷替李鸿章出谋划策,对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给变法自强争取一个比较和平的国际环境,李鸿章较多地倾向于与西方和解,这与其幕友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国藩、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较重要的人物。他们在与列强交住的过程中,采取了诚信待夷和以夷制夷两外交策略。在这方面,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为晚清重臣,从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无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长期的外交实践形成了李鸿章独特的外交思想:“和戎、自强”是李鸿章办理外交事务的出发点;“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妥协投降”是李鸿章一贯坚持的外交原则。李鸿章扭曲的外交理论的形成除了主要是由他阶级属性所决定外,同时也与当时各种社会因素对他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洞开,中外交涉日多。在此期间主持清政府对外交涉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提出了“外须和戎”的主张,并在以后长期的对外交涉中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准,推行其和夷政策。李鸿章的“外须和戎”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在中国近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鸿章本人也因此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本人将就李鸿章“外须和戎”政策提出与实施的原因、目的作一点探析,以期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的这一政策和李鸿章本人。一、“外须和戎”是强弱形势比较下的变策近代中国,西方列…  相似文献   

5.
中法双方由越南问题而引发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有相当影响的战争。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在与宝海的交涉中,李鸿章不再拘泥于中越宗藩关系之虚名。而是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与法国划定鸿沟,防止法国以越南为跳板侵略中国西南。可以说,《李宝协议》的签订,实为李鸿章务实外交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在晚清政坛活跃近40年,与当时的内政、外交息息相关,是晚清史上一个关键人物,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是对李鸿章的研究存在着"范式"问题,"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下的李鸿章的形象相差很大,这影响了对历史人物真实性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陈秀芹 《文教资料》2006,(23):70-71
翁同和与李鸿章因在天平天国中,李鸿章的一道奏折而产生恩怨,并从此相互斗争。甲午战争前后,翁同和对李鸿章百般刁难,李鸿章战后背上了卖国的帽子,而翁同和在变法后几天也被罢官。翁同和因一己私利而与李鸿章结怨,以公谋私,个人愿望虽达,国家民族的命运却因此而备受挫折。翁之做法,恰恰反映了其政治才识的低劣,被黜也在情理之中了。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中外史上较重要的人物,他们在与列旨交往的过程中,采取了读信待夷和以夷制夷两外交策略。在这方面,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对外交涉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威 《历史教学》2002,(6):14-21
中法战争时期的对外交涉中,李鸿章先后主持了李宝谈判、李脱谈判、李福谈判、李伊谈判、李巴谈判,对战争的进程有重要影响.李鸿章在谈判中有过妥协,更有过抗争;其妥协多是在清政府授意下做出的.探讨李鸿章的对外交涉活动,以及李鸿章思想变化与朝廷态度变化的关系,对中法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3)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的北洋海军灰飞烟灭。1901年,刚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和约”后,李鸿章病殁北京。戊戌变法的骨干人物梁启超本是李鸿章的宿敌,但在李鸿章死后却写出了一本《李鸿章传》。这本百年前的著作近期已经再版,书中的一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或接受理论是一种将文学研究的视角放在读者一极的文学理论。李渔的戏剧理论作品《闲情偶寄》表现出明显的“观众本位”思想,对戏剧创作者提出了以观众的需要为创作前提、以观众的喜好为审美标准的全新要求,因为他明确认识到观众早已以主动接受的姿态为作家、作品建立了创作标准,作家、作品应当服从于这个标准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时作家也要积极引导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便能够在作者与观众间建立起良性循环。李渔所追求的“观众本位”或“观听成宜”,就是通过将接受理论与创作理论相结合的做法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逍遥游》与《离骚》都体现出浪漫主义特色,它们都充满想象,但又有差别。《逍遥游》表现为一个一个的寓言,《离骚》主要通过神话来体现。《逍遥游》表面冷静,感情深隐,《离骚》感情直露奔放。  相似文献   

13.
对李鸿章《入都》诗十首予以详析,解其用语,究其旨意,诗旨无非追悔昔日,自信将来云而。李公强为“意别”、“辞别”之难而多得佳制,是彰其寸之大、气之盛耳!然难于为讳者,十诗于“意别”似欠著力。特其九颈联之用事,显为败笔,此皆难与李公后来诗之老辣相与语矣。  相似文献   

14.
一篇奏议能使秦王收回成命,足见其蕴藏着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显示了李斯<谏逐客书>作为千古绝唱的不可阻挡的魅力冲击及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李商隐在身世、遭际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同与似,在旧体诗的创作尤其诗歌意象的营构与组接方式以及绮丽储蓄、寄托遥深的风格特征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同与通。这表明鲁迅对李商隐深刻的认同。他对李商隐的评价和论述,反映了他于民族优秀化遗产大胆汲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但这些却长期被忽视和误读了。阐明这种认同和继承关系,可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和研究,并经由李商隐等人溯至庄、屈这一脉相续的楚骚传统,重建鲁迅旧体诗诠释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池莉小说中的“阴谋与爱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莉在自己的诸多小说中描写了“爱情与阴谋”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女主角往往是爱情“阴谋”的实施者,她们以种种手段谋取“爱情”,谋杀婚姻,从而制造了一幕幕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在对传统的“阴谋与爱情”故事的重新演绎中,池莉无疑超越了中西方文学史关于阴谋与爱情的书写,表现了其女性主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A里AB式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多,本文对此类形容词的各种解释进行梳理、分析,认为A里AB式形容词是双音节形容词AB的一种性质程度加深的构形法变体,“A里”是表示在实词的范围内起作用的词法意义,“里”是随着重叠成分(A)而出现的伴随性构形成分。在语用方面丰富了词汇;在感情色彩上,带有嫌弃或不赞赏的色彩,有憎恶、轻视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在明清战争中,很多朝鲜百姓被征发为士兵而卷入了这场战争,他们在乱世中或坚贞不屈或随波逐流,写下了独特的历史篇章。李士龙、任廷益、金英哲三人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李士龙拒绝进攻明军被杀,而任廷益、金英哲二人则在中原长时间漂泊最后回到家乡。朝鲜士大夫控制的朝鲜政府对李士龙大加褒扬,而对任、金二人则不闻不问,这表明了朝鲜主流士大夫的儒教理学伦理的历史叙事态度,这种官方的历史叙事态度忽略了普通民众对乱世的痛苦体验。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先进代表,在其一生的理论求索中,使用了大量与"民"相关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为民、救民、重民、爱民的主张,形成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民"思想。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熏染、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洗礼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几个方面对李大钊"民"思想进行理论探源,说明李大钊"民"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并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唐代贾公彦的《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对群书纵横涉猎,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关语境的论述颇多,主要体现在"望经为注"、"望文为义"、"望经为义"、"文势"、"上下文"、"上下篇"、"于义不可"、"于理不可"等术语的灵活运用中。这些术语的运用涉及到语境的诸多方面,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充分体现贾公彦的语境研究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