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上完《雨巷》第一课时,一位同学问我,老师,这首诗歌为何以"雨巷"作为标题?我反问她,你想想看,从标题入手,从诗歌意境入手,从人物情感入手,你觉得,这些方面的内容与"雨巷"两个字有什么关联呢?我的反问当然是在具体地启发她的思路,开阔她的思维。学生说,从标题来看,"雨巷"两个字比较简洁凝练,生动直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从诗歌  相似文献   

2.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从已有的《雨巷》教学案例来看,大都是紧紧围绕着《雨巷》中多种意象来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以讲授法和启发式互为补充。这种教法虽然抓住了重点,着重分析诗中多种朦胧的意象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但传递的知识比较空洞、单调和缺乏新意,不利于学生新诗素养的培养。因此,对于《雨巷》这一类新诗,我们要对其教学内容除旧布新。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领略《雨巷》的意象美,感悟《雨巷》的意境美,品味《雨巷》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歌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面说一下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4.
教学材料:人教社2007年第2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3篇课文4首现代新诗,分别是《沁园春.长沙》《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感悟诗歌的情感美是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5.
刘宁 《现代语文》2014,(12):62-63
要寻找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要了解“雨巷”在诗歌中的地位及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戴望舒创作《雨巷》时年仅二十一岁,诗人因此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封号。但是文学界对这首《雨巷》的评价并不统一。卞之琳评价《雨巷》这首诗歌是“浅易浮躁”,而叶圣陶对这首诗歌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那么,在分析这首诗歌的音律和谐美之外,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歌的内容。此外这首诗歌如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册的重要篇目,因而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将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转变入手,从这首诗歌凄美哀伤的格调中,挖掘出积极希望的精神态度,从包含希望的角度对《雨巷》这首诗歌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1928年8月,戴望舒在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综合性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组诗(共三首),其中一首名为《雨巷》。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描绘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我"和"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迎面相遇又擦肩而过的场景。但是这首诗的音节特别柔美、和谐,在当时就被叶圣陶先生称誉为"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而这时,戴望舒还是上海震旦大学的一个学生,因为此诗而正式登上诗坛,并被誉为"雨巷诗人"。  相似文献   

7.
王淑红 《语文天地》2012,(11):33-34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  相似文献   

8.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是现代新诗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运用了异化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我认为有探究一番的必要,毕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是有意义的。异化:借助客体来表现主体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宏娟 《现代语文》2005,(12):99-99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在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我没有按照单元教学的重点"领会诗中的情感"来处理教材,因为这首诗明白易懂,情感鲜明.于是我进行了别具-格的教学:"同学们都知道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圣经>,而我国文学的源头是<诗经>.那么<雨巷>与<诗经>有没有联系呢?大家好好回忆过去学习的课文,再来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继承与创新"五个大字,要求学生在诵读诗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触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我偏爱这首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音乐美给我的艺术享受。叶圣陶先生称赞《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  相似文献   

11.
今年暑假,爸爸让我读了十首现代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题目叫《雨巷》,是戴望舒写的。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美誉,我想,大概就因为他写了这首诗,才得到这个称呼的吧。  相似文献   

12.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戴望舒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  相似文献   

14.
知道戴望舒是在高一,走近戴望舒是在高二,这样一个进程中,没有桥梁,有的只是他的一首《雨巷》。我想,我很想,如果可以,我也试着写一写我的“雨巷”,而事实上,我根本没有雨巷,更没有雨巷让我漫步其中,让我从容地品尝我的忧伤。《雨巷》写得很轻柔,很凄婉,很清幽,也很隽秀,甚至有些缥缈。诗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正是对我落寞情怀的另一种表达,与我心中那根不安份的琴弦产生着希望中的那种共鸣。尽管如此,我却与戴望舒有着极大的不同。说是共鸣,只因为他有一首符合我目前心境的《雨巷》,它有着我一直喜欢的那种韵调,更有…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共选了四首现代新诗——《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学习诗歌可以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所教的班级就有一些学生在学过新诗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尝试着自己创作了。这当然是极好的事。但笔者认为,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能  相似文献   

16.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自传性抒情诗一发表,立即轰动诗坛并传到日本,茅盾同志曾给予高度评价。诗人也曾多次说过:"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可见这首脍炙人口、生命力旺盛的现代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质朴语言、音乐般的旋律打动亿万读者心灵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究竟为何能吸引和震撼广大读者?细细咀嚼,是它酣畅淋漓、一唱三叹、回肠荡气地感情倾泻。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教学印象非常深刻,在课堂上给同学们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7.
走出雨巷     
我昕到淅沥沥的雨声,那是因为我看到了《雨巷》。从第一眼到最后一眼都是伤,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笔下的世界。在读这首诗之前,从来不知。一首诗也能写成这样令人无言的愁,没有真正的惆怅在心头,是不可能作出的。于是,我走进他的伤。油纸伞,这本来单调的东西,在这悠长悠长、不见尽头的雨巷出现,那是多么冷漠。不是倾盆大雨,也非毛毛细雨.只是滴在伞上,有低沉响声的雨。“滴滴嗒嗒……”窄窄的雨巷,全部被青硬的大石块包围。  相似文献   

18.
<正>戴望舒的《雨巷》创作于1927年,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忧伤哀婉、情感的回旋往复、语言的精雕细琢和音韵上的沉郁舒缓成为了新诗史上的名作。此时,新诗从1917年胡适的发轫之作到戴望舒的《雨巷》已经走过十年的路程,其已经呈现出自己的鲜明艺术特征,下面,我以《雨巷》为例,对其艺术特征作一基本的梳理。一、从结构上看,诗歌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大致相同,只有第一小节的第四句"我希望逢着"变成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享誉诗坛的经典之作。除去其自身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之外,读者接受是将其推向经典的重要原因。接受过程中的一些因素,诸如话语权力、文学批评、"雨巷"情结、文学谱系等都对《雨巷》的经典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借助于它们,《雨巷》不仅在诗歌史上永垂不朽,还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抒情艺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讲《雨巷》这首朦胧诗,按惯例我照教科书把它讲成了一首政治诗。1927年是中国现代史上黑暗的一年,反动派对革命青年进行疯狂屠杀。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堕入了深渊,他们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当时一部分进步青年的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