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词内容与中秋节有关的句子颇多。例如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李朴《中秋》、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月》、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等等。而生活在元大都十余年(也有学者考证在元朝生活近三十年)的高丽文臣李齐贤填写的《玉漏迟·蜀中中秋值雨》这首词,虽然内容也写中秋节的民俗节令,但亦有其独特的文学意蕴。其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词内容与中秋节有关的句子颇多。例如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李朴《中秋》、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月》、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等等。而生活在元大都十余年(也有学者考证在元朝生活近三十年)的高丽文臣李齐贤填写的《玉漏迟·蜀中中秋值雨》这首词,虽然内容也写中秋节的民俗节令,但亦有其独特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chan)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唐·曹松《中秋对月》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唐·殷文圭《八月十五夜》  相似文献   

4.
月亮的别称[婵娟]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兔、玉兔、金兔、夕兔](俗传月中有兔,因作月的代称。)①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②唐·贾岛《赠智朗禅师》:“上人  相似文献   

5.
我国重要节日元宵节和中秋节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而台州元宵节在正月十四,中秋节在八月十六,宁波、舟山中秋节也是八月十六,分别提前一日、延后一日。在台州、宁波流传着多种有关这两个节日起源的传说,考证地方历史,较为可信的是元宵节正月十四起源于初唐台州筑城,中秋节八月十六起源于元末方国珍起事占领甬台温,为纪念其母而改。  相似文献   

6.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考辨─—兼论唐代驿递制度蒋凡一韩愈七古《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下称《八》诗),在韩诗中别开生面,读来另有一番滋味: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洞庭连天九疑高...  相似文献   

7.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  相似文献   

8.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之夜。中秋节,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应该是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的日子,可是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我们一家人无法聚在一起,就改成十六吃团圆  相似文献   

9.
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夜很深了,我梦见爸爸从新疆回来了。突然,“咚!咚!咚!”一阵敲门声把我和妈妈惊醒了,我想:这么晚了,谁还来敲门呢?啊!一定是爸爸回来了。  相似文献   

10.
中秋节     
郭倩 《下一代》2013,(11):46-47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  相似文献   

11.
月蕊     
这是家乡由来已久的传说。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月亮比任何时候都要圆,鼓鼓胀胀的,月光似乎要漫溢出来。申时,她再也抑制不住自身的活力,会在不知不觉中绽开数瓣花蕊,俗称“月亮开花”。相传,如果谁看到月亮吐蕊,会幸福  相似文献   

12.
支祎 《南昌教育》2004,(9):27-27
农历八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韩愈诗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三五之夜,皓月凌空,吐辉播明,遍地银妆。历代文人骚客,目睹美妙月色,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浩如烟海的咏月诗词。其中,以思亲怀土之作为多。  相似文献   

13.
八月十五是个团圆的日子,但对许多游子来讲,八月十五又是个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日子。关于八月十五的文章很多很多,满怀着乡愁的心灵也很多很多……(小石)  相似文献   

14.
谁是被告?     
八月十五夜,一轮皓月当空,如“明镜高悬”,月亮法院开庭了。“肃静!你们谁是原告?”月亮大法官重重地拍了一下惊堂木喝道。“我!”水、土地、空气异口同声地应道。月亮法官一愣,惊讶地问:“怎么,你们三个都是原告?那谁是被告呢?”  相似文献   

15.
中秋之夜     
转眼又是一年,中秋将至。去年的中秋之夜还历历在目,爸爸的那席话仍在耳畔回响。 去年八月十五,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也是团圆节。夜晚灯火通明,火树银花.天空中礼花绽放。五彩缤纷。鞭炮声不绝于耳.团圆的笑声此起彼伏。中秋的夜晚是美丽的.中秋的人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相似文献   

16.
王松丽 《快乐阅读》2011,(27):126-127
今年中秋夜,月亮没有如约而至八月十六夜,一位不知姓名的学生给我发来信息:老师,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本想邀请你一同赏月,可天公不作美,掠夺了这美好的月夜,虽然我站在房顶也没看到月亮,但是我心里的月亮是圆满的,我把它送给你。可就在我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主要是由作家和作品构成的,一些重要作品往往标志着社会风气以及文坛风尚的转变,不能不予以重视.黄遵宪的七古长篇《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便是近代诗坛对外开放的产物,是"新世界诗"的开山之作.此诗不仅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国人认识海外世界的一个标本.  相似文献   

18.
【源出】语出宋·岳珂《宿溪声阁》。全诗如下:“閴历烟岩古,琮琤雪涧横。海潮秋八月,山雨夜三更。肯作随流想,难忘潄石情。壮怀徒激烈,聊复以诗鸣。”【语译】“海潮秋八月,山雨夜三更”的大意是:“海潮在秋八月的季节涌来,山雨在半夜三更降下。”【理释】一切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和时间,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也就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变化的客观条件。海潮秋八月,山雨夜三更@斑竹  相似文献   

19.
十月一     
八月十五吃月饼,正月十五吃元宵,十一祖国生日到,全家一起吃蛋糕。十月一@张春明  相似文献   

20.
公元815年,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因多次批评朝政,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江州。816年秋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巧遇琵琶女,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说到这首长诗,人们更多的是对诗歌中关于音乐的生动描写表示欣赏,更多的是对作者在诗中倾吐的遭遇寄予同情,而很少有人关注那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