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实,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能和学生一起欣赏文学,探讨名著。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才能把学生引领进阅读世界。学生"悦"读了,才能真正受益。一、看清现状,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特别是对名家名著的阅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有计划、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从整体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多读书,读好书",这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明确提出的要求,同时都非常具体地推荐了初中阶段必读的名著篇目。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名著阅读欣赏的要求,避免学生阅读欣赏名著流于形式,切实提高名著阅读欣赏水平,本文着重探讨了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关于名著阅读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而且,各地中考也相继出现了名著阅读的考查题目,培养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成为共识。其内容的涉及意在引导学生有一种健康理性的读书风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名著作为人类思想的精髓和世界文化的精华,更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必要内容,名著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对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经把名著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在小学高年级段(5-6年级)的教材中专门设立了“我读书,我快乐”栏目,每学年推荐2部名著。本文从  相似文献   

7.
开展经典阅读、以读促写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们结合实践。开展了品读经典、快乐习作的实验与研究。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读书.读好书,用阅读经典名著带动学生快乐习作。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的名著是作家们思想的精华,生活阅历的结晶。名著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积累语言、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新《课标》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400万字以上的要求,名著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营养液。有鉴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充分发挥名著阅读的价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名著是古今中外经典的著作,它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高中生在阅读名著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正确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使学生更有效地阅读名著。一、名著阅读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部分明确要求"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目前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缺少阅读时间、缺位生命主体性等问题,逐一提出了激趣、时空保证等相应的对策探究。只有如此才能落实语文新课标对于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才能让提倡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成为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涵泳家国情怀与生命人性之光的重要抓手和发展路径。这一课题研究是培育生命主体性阅读行为,是个性化解构、建构与重构经典文本生命,关怀生命和觉解生命的动态生成实践。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这一板块的编入,正是提倡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具体体现。然而,由于名著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教师的不重视,名著整本书阅读一直停留在"假阅读"层面,进而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具体探究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专题化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真正地阅读。  相似文献   

12.
<正>将名著阅读(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是部编版教材的创新点之一,也是编者推行"三位一体"(教读-自读-课外阅读)阅读体系,着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承载点。那么,如何做好名著阅读的导读教学?它的合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当然离不开对名著的阅读。但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多读书,善读书?我以为不然。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多数学生只读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是一个"速度"时代,成年人为生活奔波忙碌;中小学生则疲于应付功课学业。生存竞争的压力中,多的是匆匆的脚步,人们已然没有时间慢慢品味文化经典与文学名篇,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正应了马克·吐温颇具调侃意味的话:"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然而作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更需要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于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设计这一模块,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涵养他们的性情,健全他们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正>对学生而言,阅读名著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还能丰富人生感悟,提高文学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却是"空中楼阁",有些教师将名著考查等同于识  相似文献   

16.
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华。统编语文教材单独设置名著阅读单元,凸显了编者对学生阅读名著的重视。在教学时,教师要紧扣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句子、读故事、读人物,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以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使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7.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性于课内,应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目标:高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一目标的要点有二:一是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二规定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道理众所周知,"课程标准"公布与实施也近十年,新课程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强调学生要"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而现在的高中生"读好书,读整本书"的人有多少?高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如何?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必须"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名著阅读课堂,积极引导高中学生作文创新。  相似文献   

19.
李华娟 《山东教育》2011,(16):31-32
开展经典阅读、以读促写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们结合实践,开展了品读经典、快乐习作的实验与研究。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读书,读好书,用阅读经典名著带动学生快乐习作,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品读经典,巧用方法德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能力,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同样一本书,有的同学读得又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一谈到让学生读整本书,读名著,尤其是指导学生读中考必读 名著系列,我们语文教师很迫切想要“有效” “高效”这样一些词,但往往不能如愿以偿。 “有效” “高效”是重要的,也是读整本书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但如果学生觉得无趣,那学生可就真是不堪重负、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