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所谓“终极速度”是指当物体的受力中有变力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减小,加速度减为零以后,物体的速度将保持不变的收尾速度.此类题的特点是,其中某一个外力的大小往往与加速度或速度有关.根据题意找出临界条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一、阻力增大引起的“终极问题”例1 雨滴从高空静止下落,若雨滴下落时空气对其阻力随雨滴下落速度增大而增大,即F=kv, 一滴雨滴质量为m=10 g,重力加速度为g, v-t图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
针对最近热议的2019年北京高考物理24题中雨滴在空气中下落所受阻力的形式及导出其的模型,本文从实际情境中雨滴的收尾速度出发进行了讨论.计算发现,雨滴在空气中所受阻力主要是压差阻力,与下落速度二次方成正比.高考标准答案给出的结果与此符合.同时,本文还分析了碰撞模型在低速范围内所得出阻力与速度一次方成正比的结果失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道题:“无风的时候竖直下落的雨滴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空气阻力。设空气阻力F与雨滴下落的速度v成正比,即F=kv。开始下落时雨滴的速度较小,空气的阻力也较小,雨滴加速下落,速度越来越大。随着速度的增大,空气阻力也增大。当空气阻力增大到与重力平衡时,雨滴就以一定的速度匀速下落。这个速度叫做极限速度或收尾速度。设雨滴的质量为m,试证明雨滴的极限速度v=mg/k。”  相似文献   

4.
有关研究表明,雨滴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速度v较小时,雨滴受到空气阻力f与下落的速度v成正比,即f=kv;速度v较大时,雨滴受到空气阻力f与下落速度v的二次方成正比,即f=kv2.对此,笔者对雨滴在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下下落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进行了研究.1雨滴下落速度较小的过程雨滴下落速度较小时,雨滴受到的阻力f=kv.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ma,即  相似文献   

5.
下雨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雨滴有大有小,那么,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下落速度呢? 雨滴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f如下:  相似文献   

6.
龚茂兴 《物理教师》2004,25(6):40-41,44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如今正在全国使用的两本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物理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在前本书的第1 3 8页和后本书的第1 5 4页上都有这样一道参考题:“一台柴油机装在汽车上,在额定功率下,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可达90km/h ;装在汽船上,在额定功率下,汽船匀速行驶的速度可达2 0km/h ,汽车和汽船哪个受到的阻力大?二者阻力之比是多少?”两本书所作解答均为:“当汽车或船匀速行驶时,车或船受的阻力f与牵引力F相等.柴油机的输出功率P等于克服阻力f消耗的功…  相似文献   

7.
有一本《理论力学简明教程》在讨论阻力与速度|v|的一次方成正比时指出:从高空落下的雨滴正是由于空气阻力使其收尾速度只有4—6米/秒(随雨滴大小而异),所以雨滴打不坏庄稼。言外之意,下落雨滴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们知道,雨滴尺度(直径)约自0.2 mm至7 mm,再小就不易降到地面,再大则在降落过程中因受微小的气流脉动等外力作用而容易破碎。由于雨滴为球形,从高空落下后,当  相似文献   

8.
一、解答下列问题 ( 2 0分 ) :1.雨滴在空气中下落 ,当速率在不太大的范围内时 ,雨滴所受到的阻力与其速率成正比 .该速率 v随时间 t做怎样的变化 ?从图 1所示的 1~ 4图中选取一个最适当的答案 . (   )图 12 .如图 2所示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一根棒 ,棒图 2可以其 O端为支  相似文献   

9.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 ,选定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物体下落任意高度 h的位置 ,然后用实验测量的方法计算出物体下落任意高度 h时所对应的瞬时速度 v和动能、势能的大小 ,应该有12 mv2 =mgh,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问题 在高中《物理》(甲种本 )和高中《物理》(必修 )两版本中都注明“这里并不需要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 ,因此不需要测出重物的质量 m”,而在高中《物理》(试验本 )中明确写到“实验时 ,首先称出拖动纸带的重物的质量 m”,可在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 )中又把“首先称出拖动纸带的重物的质量 m”这句话去掉 .有的习题还问该实验的实验器材中有没有天平 .那么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究竟要不要测量物体质量 ?分析 笔者认为 ,该实验的实验器材中应该有天平 .实验时也应首先用天平称量出拖动纸带的重物的质量 m.理由是 ,若实验器材中没有天平 ,不测出重物的质量 m,只能证明 gh=12 v2 (或者说质量与数值 gh的乘积等于质量与速度平方的二分之一乘积相等 ) ,而这个式子仅是一个数学式子 ,没有任何物理意...  相似文献   

10.
20 0 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 (新课程卷 )第 15题是求雨滴在无风情况下终极速度的计算题 ,该题不仅物理情景新颖 ,而且还给出了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学过的新公式 (球形雨滴缓慢匀速平动时所受到的阻力 f=krv) ,有利于考查考生提取、运用有用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 .本文就谈一谈雨滴的终极速度及其应用——沙里淘金 .一、物体在粘滞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1 粘滞阻力物体在粘滞性流体中运动时 ,物体表面附着一层流体 ,这层流体被物体带走时 ,就会造成物体表面附近的流体有一定的速度梯度 ,流层之间有内摩擦力 ,因而物体也受到内…  相似文献   

11.
王伟民 《物理教师》2005,26(2):27-28
下雨时,大雨滴落地时的速度比小雨点大,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其原因何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有一篇阅读材料,“流体的阻力”,以例举的方式说明了影响流体对运动物体阻力大小的三个因素,即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横截面积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在阐述  相似文献   

12.
疾风知劲草,雨大知谁强,是不是蚊子比蜜蜂、蜻蜒更"强"呢?正相反,蚊子面对大雨的无畏并非"强",而是"弱".这个"弱"体现在两个方面:速度 慢,质量轻.当一只体重2毫克的小蚊子被一滴100毫克的大雨滴迎头击中时,小蚊子会被雨滴带着一起往下落,当落到一定高度时,小蚊子就可以摆脱水滴,继续飞了.但比蚊子强的蜜蜂、蜻蜒等,速度太快,质量太大,反而会被雨滴的冲击造成破坏性的伤害. 如果你已经知道物理学中的动量知识,马上就能明白上面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六章第五节“人造卫星宇宙速度”前言中叙述了牛顿著作中所绘的一幅人造卫星的原理图.如是说,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越大,离山脚越远,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雨滴下落机理的探讨,揭示了雨滴下落的本质,排除了雨滴是因“空气的浮力托不住才落向地面”的误解,并解答了有关雨滴下落问题的一些疑惑.  相似文献   

15.
切实可行的简单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让他们爱上物理,进而学好物理。一、关于自由落体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下落的运动现象,如茶杯被碰落,跳水运动员从高台跳下,雨滴下落,等等。师生一起做个实验:取出形状相同的一张纸片和一个硬币,两手分别持纸片和硬币,同时释放。教师问:谁下落得快?学生答:硬币。教师问:是否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句古话,“山雨欲来风满楼”,说明风和雨通常都是相伴而生,那么风的出现会对雨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风和无风两种情况下雨滴的下落速度是否相同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理论上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17.
<正>下雨天,在雨中行走时,通过同样长的距离,慢慢行走和快速奔跑相比,人被雨水淋湿的程度一样吗?为讨论问题的方便,将人看作在雨中直立并向前平移的长方体.由于风向的不同,雨滴下落的方向也不相同,我们先看最简单的情况———无风天气雨滴匀速竖直下落的情形.设雨滴下落的速度为v雨,单位体积空气中的雨量为整体1,表示人的长方体模型高h,长和宽分别  相似文献   

18.
在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物理》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用牛顿管做了演示实验 ,但在实验中 ,出现了下列问题 :( 1)实验现象不明显 .由于牛顿管较细 ,放置于管中的铁片、羽毛均较小 ;另外的牛顿管仅 1m左右 ,物体下落高度小 ,当物体在有空气的情况下下落时 ,羽毛和铁片的差别不大 ,且铁片下落到底端后反弹 ,从而导致实验的观察效果差 .( 2 )实验成功率低 .第一 ,实验要求牛顿管处于竖直状态 ,由于无调节竖直的装置 ,因而极易出现牛顿管倾斜而使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与管壁相碰 ,物体将不是做自由落体运动 .第二 ,本实验采用…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者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生活——物理——社会——谈物理有效教学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