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主体性道德素质是指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对道德原则进行思考后自觉、自愿地做出合乎理性的道德选择或道德行为的素质。而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从德育机制、德育内容,到德育方式、方法、手段,全面体现学生的需要和接受,体现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高等院校面对的是思想日益成熟,社会阅历日益丰富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更应该注重其自身的主体性了。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提出是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现实的审思和分…  相似文献   

2.
主题班会作为班集体成员的自我教育活动,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德育力量,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个体在班会主题活动中主动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形成自己的道德理性,并内化为自  相似文献   

3.
征订     
班会活动是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一项经常性的、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进行的一种主要集体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班会活动功效,是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有效而重要的途径。学校学生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工作进行。进主任工作的艺术与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班会活动是班主任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最经常的形式。所以要发挥班会的功效,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德育。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技校德育教育有三个误区:一是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二是德育功能认识片面,“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三是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实践活动。由此而对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和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体系不能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更难以外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强调学生参与道德实践,促进学生优良品行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内容 参与道德实践是指学生自觉、自愿、主动…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读了贵刊今年第3期30页《寓德育教育于专业教学中》一文,觉得标题中“德育教育”的提法欠妥,犯了严重的语法错误(属同义反复)。“德育”一词本身就表明是教育者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教育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学生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德育教育”的提法则是把“德育”看成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混淆了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界限,把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正>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为把受教育者(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培养成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社会公民,由教育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活动。家庭德育主要涵盖德育环境、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教养方式四个方面。家庭德育环境是指对未成年子女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  相似文献   

7.
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索;走进社会,在体验中领悟时代赋予德育的新内容;体验活动过程,提高道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参与体验公益活动,开阔道德生长空间四个方面,探索了少先队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8.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即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最终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以学生是否达到社会的实际要求来检验。由理想型教育转变为实事求是型的教育。一、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1.德育目标应多样性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过程所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规定。德育目标所要说明的是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规定了理想的德育结果应该是怎样的,从而规定了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9.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即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最终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以学生是否达到社会的实际要求来检验。由理想型教育转变为实事求是型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加强班级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有上好思想品德课;充分利用校会、班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的放矢地创设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把德育教育延伸到家庭中.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道德主体能力之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主体能力,指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主动来调节自己的言行,从而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在实践中履行规范的能力。大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德育能否取得效果。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重视大学生道德主体能力的形成。目前,较多的是主张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试图让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选择、评价,自主地构建德性。问题的关键是:在道德实施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参与者如何主动地正确地去认识、选择、评价其面临的道…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以提升小学班级德育活动实效性方法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现状为主要依据,从把学生作为主体,满足学生德育需求、设计具有实质内容的班级德育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契约式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确定德育目标,自主选择德育内容,自主选择或设计德育活动方案,并与教师签订道德发展契约。学生围绕契约规定,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努力达成德育目标,获取契约赋予的相应奖励;教师在此过程中,按照契约的规定,主动引领学生发展。重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基础;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内容体系,让每位学生都有乐于选择的、个性化的德育活动内容,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必要支撑;引发学生签约内需,激发学生主动签约的兴趣与情感,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本文介绍了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课文中的德育内涵,并以创设合适的道德情境为切入点,结合习作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德育,概括而言,指的是学生主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个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选择、评价,自主地建构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最终成为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的人。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地认识、体悟道德价值,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人们在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获得的有关德育目的、功能和本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全新认识。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在理论上已经习惯了设定目标去向受教…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也是十分关键的部分。德育教育决定着初中生的道德发展和认知,决定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否正确。因此,德育教育者应该有着正确的道德观和高度的责任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中,而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者也要结合生活实例,采用开放性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契约式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确定德育目标,自主选择德育内容,自主选择或设计德育活动方案,并与教师签订道德发展契约.学生围绕契约规定,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努力达成德育目标,获取契约赋予的相应奖励;教师在此过程中,按照契约的规定,主动引领学生发展.重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基础;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内容体系,让每位学生都有乐于选择的、个性化的德育活动内容,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必要支撑;引发学生签约内需,激发学生主动签约的兴趣与情感,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直是素质教育深化的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由此可见德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在班会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学生的道德面貌、行为规范等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德育实效性差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学而不信、知而不行.颇与智育上的高分低能相似.学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却不具备判断各种社会现象及是非的能力;学习了法律知识却不具备应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学习了《规范》却不具备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的爱心.简言之.德育的“投入”和“产出”没有成正比,甚至近于零效应;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 我们认为.教育者必须在德育过程中.组织各类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引导学生乐意而积极地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影响,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以活动为中介的德育,具有如下作用:一、变静态为动态《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曾明晰指出:“要使外部的教育影响比较顺利地转化为学生品德,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过去的德育影响,基本模式是学生端坐静听教师的长篇道德说教,缺乏学生感兴趣的外部教育活动.窒息了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20.
彭中辉 《教师》2011,(36):15-16
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主题班会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为主导,围绕某一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情景化了的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交往,激发道德反应,获得道德体验,促进道德发展的德育教育活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规定组织、指导开展班会是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班主任的组织、指导职责和任务之一就是指导设计主题班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