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祝大彤 《精武》2003,(4):36-37
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体,即练拳、打拳与盘拳;用,即推手和技击。凡习练太极拳的人,练几年拳后都想着学练推手,那么为什么练拳者多喜爱推手、技击呢?  相似文献   

2.
祝大彤 《精武》2006,(5):39-39
一、什么是“心脑不接”“心脑不接”在体用结合上是重要的拳法。传统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练拳不推手难以体验松柔,推手不练拳难以圆活、严谨。“心脑不接”是太极深研者在盘拳修炼的基础上,研习双人推手、较技中遇到的难题。所谓心脑不接,就是在双人推手较量中,二人胶合在一起时,择  相似文献   

3.
意拳散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竞技散手,它属于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意拳散手和推手是紧密结合的,推手是散手的基础,可以弥补散手技术上的不足,在意拳的实战技法中,往往把这种搏击形式称为推断结合。推断结合是意拳高级实战技法,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贴身肉搏战。关于  相似文献   

4.
侯建鹏 《精武》2004,(4):20-20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练拳时特别强调内气周流全身。练太极拳要求意、气、身结合,这是求内外统一性的准则。当外形动作熟练后,应研究“内气、内动、内劲”的各自表现,以及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这样练拳推手,兴趣才会日益浓厚,体会才能深刻。  相似文献   

5.
李文奎 《武当》2012,(7):20
太极拳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广泛,习练者众多,其发展势头令人欣喜。由于太极拳习练者对拳学的认识不同,练拳目的各异,因而在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种种误区,希望引起武术同仁的高度重视。一、只练套路,不练推手。在一般太极拳爱好者中,许多人只是把太极拳作为一项养生保健的体育运动项目,认为平时松柔舒缓的练练套路,活动一下筋骨,静静心就可以了,对太极推手不感兴趣。这部分人不明就里,以至于习练太极拳多年,其水平依然比较  相似文献   

6.
刘瑞 《武当》2008,(3):17-18
记得在1973年的一天下午,我抱着练拳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到了恩师的家里,想把练拳体会向老师作个汇报并得到赞许,因为刚开始练拳时,照着老师所授拳架,轻轻柔柔地习练,除了病在慢慢地好转以外,身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后来就请教了一位长期习拳的师傅,让他帮我看看拳架有无什么大的毛病,他看了很热心地告诉我说:“瑞你把拳都练成瘫软架啦,没有一点筋骨,这咋成?”当时我想,是的,拳么就得有点硬功和力度与发力的东西才谓拳。  相似文献   

7.
虎扑推手     
在中国拳术里,特别是在内家拳术中,推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练功方法。推手,显著区别于盘拳架、散手。《孙禄堂武学录》云:"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相对于散手训练,推手训练概为基础。通常说的推手,指太极推手。它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的综合运用,具有修身性、健身性、技击性。推手的形式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笔者根据练拳实践,介绍一种两人对练方法,姑且以"虎扑推手"为称呼。  相似文献   

8.
一、概说 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扌朋)、(扌履)、挤、按或采、挒、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因此也称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实际是推手的四组动作。 太极拳的盘架(练习拳式)是练“体”(练习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而推手则是练“用”(练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情况下去牵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练体、练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部分,不可失之于偏。尤其是练推手不劣应当像  相似文献   

9.
张兴洲  赵峰 《武当》2003,(7):11-12
盖世上习拳者多,会拳者少,然知拳中精髓者更为少也。拳经云:“天下练拳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少如牛角。”又云:“练拳不得法,到老也白搭。”  相似文献   

10.
胡克禹 《武当》2011,(11):12-13
太极拳的"眼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眼法"不是小法,而是大法。练拳都讲究手眼身法步五个方面,"眼法"被排在第二位,不可小视。武术界也有"百拳之法,以眼为纲"的说法,都高度强调了"眼法"的重要性,把"眼法"摆在提纲挈领的重要位置。眼为心之苗,眼为神之光,以眼传神,拳无神则无纲,眼无神则无主,更体现不出心为一身之主宰的基本要领。何谓"眼法",眼法就是行拳走架,推手技击或运使器械时,眼神与各种有形的动作和无形的精气  相似文献   

11.
陈雄 《武当》2009,(3):13-14
盘坐是启动人体先天功能的有效练法。对于太极拳来说,盘坐的作用首先是有助于把大松大柔练得更好,练拳时,上肢动作想到盘坐的松柔,下肢动作想到桩功的松沉;其二因为盘坐有心静之法,能养胆足,在推手、散手时,无论何劲何力,都不至于迷乱。盘坐相对于变化多端的拳架动作来说,显得简单,容易做到心静体松,明显提高调心、调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的身法是包括打太极拳和推手两个方面来结合运用的。把身法的诸要点掌握好了,在练拳和推手中都有很大帮助。身法分上、中、下三盘。上盘包括头颈。中盘包括躯干(由肩到胯),下盘是由胯到脚,三盘中共有九点要求:二、松肩:肩为上肢的根节,即从肱骨一直到肩胛骨。肩胛骨这  相似文献   

13.
推手是意拳实战对抗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内容的综合体现。通过推手训练,可以弥补散手的不足,既能达到切磋交流的目的,又能把对抗的危险程度降低到最小。 推手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单推手(分左、右侧二是双推手。双推手又有几种措手形式──方双手在上,一方双手在下;或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或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等。 要想掌握好推手技术,就必须在实战对抗中训练。通常应注意两个方面:一、以站桩为基础,加强意拳各种试力的练习,并在推手对抗中应用;二、在推手时避免无谓的打轮转圈,注意每一动作是否…  相似文献   

14.
徐太平 《武当》2009,(3):15-17
习练太极拳,只练拳架,只练推手与拿法,而不练太极拳打手,就很难深刻领会太极拳法的各种要求,很难灵活运用拳架中的各种招术,很难与别的拳法、打法相对抗,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领会并真正掌握了太极拳打手,能真正将太极拳的最高造诣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凌召 《武当》2009,(6):21-23
以五行拳运动之法来完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在明、暗、化三劲的练法上完成的。初练拳时,用力以刚猛之劲为主,拳势要舒展,不可拘谨,为的是使劲力发于体外而抻筋拔骨,劲力调和顺畅,开出体劲,渐渐达到体动随心动,炼精化气,以退后天返先天,这是练明刚之劲。练功久而久之,内三合程度逐渐提高,行拳作势舒畅自如而无喘意,自身也就松了。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练习,力量外放,用尽了,拳不打乏力,练拳者自己都乏了,身体自然能松软,促使体的柔化。基础打好了,又使精足气壮,骨质坚韧.洎军六合严整.内劲自生。  相似文献   

16.
太极实话     
吴实 《武当》2012,(9):20-21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让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  相似文献   

17.
练拳的人都知道练拳要体用兼备。什么叫体用兼备呢?即练架子为体,推手为用。对于修身,很多练拳的人都能做到,但如何做到“运用”呢?我认为练太极拳第一要开发智能,运用到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去。第二要用在祛病延年上。第三要用在防身技击及艺术技巧上才是较合理  相似文献   

18.
<正>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是太极拳的最主要的功能,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实战性训练,是练习“听劲”和达到“懂劲”的必然途径。当然,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基础是拳架。当拳架练至身法没有缺陷,能够做到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一气贯串,通达顺遂;以及腰为主宰,周身一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就为推手技术的运用奠定了基础。练习拳架是体,练习推手是用。由体到用,由用到体,体用结合,循环往复,才能长功夫。  相似文献   

19.
杨振基,1922年出生,杨澄甫之子。5岁开始跟大人比划学拳,9岁开始接受严格训练。 杨振基练拳非常刻苦,练完拳总是全身酸痛,上楼都抬不起腿,只能含着眼泪一步一步住上挪。上学以后,他也是每晚练三遍,每次都在1个小时以上,否则不睡觉。由此自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振基曾在广州与杨振铭一起教拳,被聘为中山县一些中小学的国术导师。解放后参加工作,仍然练拳不懈。60年代  相似文献   

20.
李随威 《武当》2005,(6):31-31
推手运动在我中华武林源远流长,古代称推手为"搭手",也称"擖手",亦称"比手",19世纪20年代以后称为推手。冷兵器时代,战胜对手是习武练拳的主要目的。竞技水平的高低、社会知名度的大小,是拳师特别是职业拳师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比赛、切磋交流是拳手提高竞技水平最有效的手段。拳谚有"投师不如访友"之说,所以各拳种流派的高手云游江湖,寻找武林高手进行交流学习,以期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和社会知名度。古时拳手之间的较技,远踢近打,贴身摔拿,各展其技,各显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