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公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的第六章讲: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太极拳是心意相合,以心领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整体健康运动。心如何想,意思就如何随;内气如何引,劲力就如何走;全身筋骨、四肢百骸或顺或逆、或上或下、或走弧线、或走圆圈,螺旋缠绕,动作或动或静、或  相似文献   

2.
伦峰子  朱伯伦 《武当》2004,(12):20-22
六合者乃内三合与外三合。心意六合拳者炼的即六合心意、心意六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根据人体结构和打斗特点,根节相合带动中节、中节相合催发梢节、梢节相合发于合打效应。古谱云:“肩胯相合,肘膝随之,手足相应”。加之内外三合总是合修并炼,故有“不合不打,打顾不分,后发先至”之说。外三合宏观炼形合打效应,易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3.
林泉宝 《精武》2004,(1):29-29
赵堡太极拳的特点较多,如重视不贪不欠,动作上既不能过大,又不能不到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无过不及”之语。要做到“无过不及”,首先要明三事,即先做到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随后逐步做到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不管是练拳还是推手,如果做不到外三合,必重心偏移,失去平衡,怎么练都是不准确,也容易挨打。赵堡太极拳经  相似文献   

4.
六合拳论     
郭强  成守海 《武当》2007,(9):34-35
六合拳法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是锻炼人的精神、意念、内劲与身体四肢百骸合一,以技击为宗旨的拳术。由于六合拳动静结合,内外双修,刚柔相济,从而要求在演练与技击中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六合统一,故为之六合拳。  相似文献   

5.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6.
心意六合拳在盘艺时必须做到以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六艺为身法,使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相合,上下贯为一气,取自然界中鸡、熊、鹰、龙、虎、蛇、马、燕、鹞、猴等十种动物的灵性及本能,心意诚于中,肢体行于外,以心意指挥行动,行动  相似文献   

7.
(一)从"内三合"说起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恐怕就不一定到位。太极拳的理论丰富,自给自足,自成系统,似乎无人提及"内三合"。然而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却逐渐感到了它的存在,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内三合"对于内家拳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要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这"内三合"当然也应是太极拳的要领,应加以探讨和吸纳。  相似文献   

8.
四、右左手挥琵琶 右式(定式面向西) 上体微右转,左手再稍前推,重心微前移,左脚稍向前跟步,脚尖外撇约45°落地,重心移至左腿,随之上体微左转,右脚稍向前移成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稍跷起,膝微屈。同时,右手臂先稍向右,再向前(手臂内旋转外旋)、向上挑举,指尖高与鼻平,手心向左;左手臂(先内旋后外旋)向左、向下、向右画弧至右前臂和肘的内侧,手心向右(右肩、肘、手与右胯、膝、足上下相合即“外三合”;鼻尖与右手尖、足尖三尖对齐即“三尖对”)。眼看右手食指(图24、25)。  相似文献   

9.
贾澎 《中华武术》2004,(3):31-33
“金刚”是道教和佛教守护神,因之命名取其庄重、中正、威严之仪,无敌于天下之势。“对”是相合、相含、相对照之意。“三大对”是指身、手、步相对。拳势运动中身体移动、重心转换到某一侧时,须手与足、肘与膝相合,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一对无不相对,不贪不欠,无过不及,头正身直,沉肩坠肘,吊裆松胯,气顺神蓄,气催力发,意动劲至,则五行百骸  相似文献   

10.
李春光 《武当》2012,(2):27-28
手足法原文眼要毒手要奸足踏中门裆里钻眼有观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逞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前足赶后足后足踩腿弯后足赶前足前足拾后足起先前进在腿随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舌合多一精先分一身之法心为元帅胳膊足为五营四梢左为先锋右为元帅手足相顾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无一招熟早知此应验过后见识不如无。  相似文献   

11.
柔拳又称禅功柔拳,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所创。基础动作是八大圆、十二小圆,从不同的角度方向配合身法画圆,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来回一条线练习。其套路共分三路,动作朴实无华,简单易学。演练要求柔中有刚、圆滑连贯、力走螺旋、出手成圈、圈圈相连、滚进滚出、摇身晃膀、变化无数,三齐(手、足、眼)六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舍、气与力合),神形化一,心动身嗵、内气通达,禅拳至融。  相似文献   

12.
逯建国 《武当》2014,(3):27-28
习练形意拳,外形和内意必须高度统一,“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有鉴于此,亦可把形意拳称为“心意六合拳”。  相似文献   

13.
毛明春 《武当》2007,(10):25-26
一、形意拳概述形意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动作朴实无华,体用兼备,没有很多的辅助功法练习。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相似文献   

14.
刘月兰 《武当》2013,(8):25-25
我有缘在十多年前先后跟从武当三丰自然派的刘焕军老师和全真龙门派的陈心惠老师,及班中咏春拳的梁伟才师傅,长年坚持习功练武。拳经云:拳打千遍,功到时自然。的确,在坚持不懈的千万次体验中,我对内家拳的整劲,特别是"搓"、"提"的运用有了自己的体悟。众所周知,所谓的整劲,其实来源于"六合"。"六合"者,内三合外三合是也。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整劲的基础是脚力,外在条件是外"三合",整劲的高级形态是顶劲。外"三合"的作用是为了让脚底平踏地面。脚底放松后,脚底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15.
第二十五式肘底看拳右脚跟外撑变实,脚尖向东南,右脚尖外撇向东,随即提起脚跟,脚尖点地,身转向东。同时,双拳随身向左划弧。左攀高与鼻平,拳眼与鼻尖相对,肘下沉。右拳移到左拳左侧向下划弧至左肘下。右拳在左肘尖、左膝中间,拳肘膝成一条直线。眼向东平视(图1)。用法:对方从左侧用右拳向我数部打来。喀转身以左后有外拥对角来举,用右器下按对方练手肘部,。左手反挂其上部。OR:举在财底内藏凶,转胯活腰间正中,左拳横打右卸骨,一双宁连环显神通。尖点地,左举变掌弧形下落到左胜前,手心向下,右拳变掌弧形下落到右胯旁,…  相似文献   

16.
心意六合拳内称“守洞尘技”或“守洞老技”,属于内家拳。是取鸡、熊、猴、鹰、马、鹞、燕、龙、虎、蛇十种动物形态演变而成的拳法。特点是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身成六式(鸡腿、熊膀,龙身、鹰捉、虎抱头、雷声)与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相结合,使刚柔之劲相济,内外之力合一,是专门研究技击之拳术,所以心意拳择徒谨慎、门规森严,历代能得到真传者极少。  相似文献   

17.
300年形意拳     
形意拳术自姬际可创史以来,历经三百余年,技术理论日臻完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初创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承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拳之法则,“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思维意识为诱导作用于形体,致使经络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逐步达到“内三合”与 “外三合”的高度统一,使意(大脑思维)、气(经络系统的活动)、力(形体运动)相配合,三者互为作  相似文献   

18.
胡光锋 《精武》2006,(1):22-23
(六)上法与进法: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身法以活为要。手法与足法,取其轻利稳固,万万不可习成滞气,而身陷于败地。所谓滞气不打人者,即为此说。手之出入不离口,足之进退紧随手。足随手起, 手随足落。手起在人而落于己,足起在人而落过于人。起手如丹风朝阳之势,两手前后互应。进步要抢上抢下进,善用踩劲。手起撩阴,脚打膝分,膝起望怀,肘发护心,上下相随, 手是两扇门,打人全凭连环腿。但须明三节,齐四梢,闭五行,身法灵活, 手足之法连,而后再视其宽窄,随其  相似文献   

19.
第六肘外横肘第一手内搂手1、盘法:口诵:台斯密。承上势,双手从身体两侧向上捧到胸前,掌心朝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此为伊斯兰教的"接嘟哇",意为真心诚意接受真主的恩赏之意。(图1)承上势,左脚向前进半步,随右脚跟进半步呈半马步的同时,以身向左外拧、转,带动左手从胸向内搂,三尖照,六合合。(图2)2、功用:如有人用右拳击我裆,我用左手内搂化敌击,随进右步用右  相似文献   

20.
王安林 《武当》2007,(12):10-12
(接上期)第二十六式锳子捶右腿向右侧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脚尖里扣落地,两腿转换成右趔马步;同时,右手臂随势向右侧撞击,整个手形不变,如同海底针捶一样。左手臂也同时以肘为中心,由肩催动肘部,斜向正前方弧形外旋推击整个小臂。头右转,目视右捶,此运动为闭气。右手臂在劲不丢的情况下,顺势以肘为中心,向右侧偏后方向内旋锳击右捶,劲点在肘部及右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