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人文:一个与"人和人性"有关的文化概念--古今"人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是我国目前最为流行的文化术语之一,但一些重要辞书对其含义的解释明显不当.仔细检讨"人文"一词的古今流变,它在当今决不是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指"与人有关的,能显示人的本性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在当代中国的流行,与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社会出现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密切相关,我们只有从这"两种文化"的国际背景看问题,才能较准确地理解有关"人文"的一切名词术语.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直接关系到21世纪创新型语文课程的建设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导向问题.况且所谓"人文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西方的"人本"到我国古代的"民本"等无所不包.因此,研究、探析语文课程"人文性"理念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本文就语文课程"人文性"理念进行辩证发凡,管窥蠡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正因为如此,语文无庸置疑地承担起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往往偏重于对教学内容的工具性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近年来,语文课的这一性质,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越来越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可,并且,实践中工具性与人文性逐渐走向和谐交融.戈月素老师执教的<散步>,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范例.该课例以语言训练为载体,以体会"亲情"为人文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6.
"人文"在语文教育中并非指的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应包含人本性、文化性、思想性三层意蕴.人本性,意指语文学科要立足以人为本,呵护生命;文化性,意指语文学科要突出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思想性,意指语文学科要体现人文情愫中的育人本位.对人文价值本质把握的偏位,导致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实践偏差.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一、思考 前不久南通市有效教学现场会在江苏省南通市刘桥小学轰轰烈烈地召开,我们都在思考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怎么才能做到有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是指导行为的准则,但是俗语有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怎样在我们的教学中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平衡的砝码呢?  相似文献   

9.
尹子彬 《现代语文》2005,(1):103-10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这样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阐述和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更加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是比原来的大纲多了一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的制订者认为这样的阐述,"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似乎终于找到了多年来为之争论问题的定论,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找到了归宿.大有今后不要再对此问题拿出来争论之势.  相似文献   

10.
黄秋菊 《考试周刊》2013,(37):48-49
<正>《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一门具有个体灵性的、浓郁的人文色彩的课程,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人格素质的最佳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认真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发掘教  相似文献   

11.
12.
《人科学通识教育丛书》这个名称表明,它要致力于帮助年轻一代增强人精神的素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以“人本”思想为基础的 ,他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人本是以劳动者为本 ;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 ,劳动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缺陷就在于它是“以物为本”,这就注定了它的发展结果必然是导致灭亡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复兴“隐喻”价值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对人文教育而言 ,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 ,更具有本体论价值。如果说语言是精神的家园 ,那么隐喻而非逻辑则是人心—精神的主要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当隐喻的绿洲荒芜或遭受破坏 ,不及物的人文精神世界就失去了存活的机缘和语言的土地。当人文学科变成了知识化、概念化、形式化、精确化、记号化的“零度语态”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的人文之师日益失去隐喻的能力 ,而把人文教育误当科学教育来操持时 ,人文教育必然祛魅。古典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智慧便是隐喻的教育智慧 ,现代人文教育必须承继这一智慧性语码 ,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 ,以使我们的人文教育变成人性化教育而非机械化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与后现代的"人本主义都是把人作为中心,强调人在自然、社会及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是一切价值的来源。但是以人为本思想和人本主义又有着天壤之别,两者在针对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历史性、对人的价值定位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认知上的差异。比较研究以人为本思想和人本主义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论述了人环境设计对人们的修养、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重视硬件设备的建设,还应注重人环境的营造,从而在实训教学基地的仿真职业环境的创建中将这一理念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7.
18.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继承了欧洲近代以来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优秀思想遗产,并把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的伟大理想置于由他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它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以使全人类摆脱社会不平等和各种形式的剥削和压迫为目标,为人类真正幸福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在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下,为赢得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之前,应先对内部员工进行营销,以内部员工为本,尊重理解内部员工、关心内部员工、依靠内部员工、发挥内部员工的潜能,只有先进行恰当的内部营销,企业在外部的营销活动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所以说,内部营销是企业以人为本的一种管理哲学、管理策略,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人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根本依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人民本位思想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人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利益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容;邓小平人学思想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的鲜明特征,内蕴着马克思的人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