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0.8m、1.0m、1.2m、1.4m种植行距对甘蔗新良种园林17号的生长效应,以期为该品种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园林17号在四种种植行距下均表现出较优的生长效应,蔗茎产量达到6.8 t~8.5t/667㎡、亩含糖量达到0.9 t~1.1 t/667㎡。蔗茎产量和亩含糖量的高低排序均为1.0m行距0.8m行距1.2m行距1.4m行距,但差异不显著。生长效应模糊综合评判结果,1.0m行距最优,其次为0.8m和1.2m行距,表现最差的是1.4m行距。在传统人工作业条件下,采用1.0m行距较易获得高产高糖,其次为0.8m行距和1.2m行距;采用1.2m行距有利于节本增效。1.2m、1.4m行距适宜机械化作业,但应适当增大下种量和提高成茎率,以增加有效茎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水稻二化螟     
螟虫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要保证粮食增产,必须消灭螟害。现在正是消灭过冬螟虫的好时机,我们要抓紧动手。水稻螟虫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三种。其中二化螟分布最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西等省都很普遍。这里就来谈谈二化螟。  相似文献   

3.
螟虫是为害再生稻的主要害虫。三化螟为优势种群,其比例高达85%以上。螟虫卵期与再生稻生长期部份吻合。再生稻螟虫发生轻重主要与头季稻收获期、留桩高度、前季稻螟虫防治与否及螟卵寄生率等关系密切。采取"重治前季稻螟虫,压低虫口基数,再生稻螟虫不治或只挑治8月15日前收获前季稻蓄留的再生稻"的防治策略,既可有效控制再生稻螟虫为害,又达到投入少、产出高、保护生态环境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冉思贵 《科技风》2013,(17):262
螟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对甘蔗的为害不断加深,只有究其原因,才可以有针对性的防治。本文介绍了甘蔗螟虫的为害现状,分析了螟虫危害加深的原因,并重点提出了应对螟虫的几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甘蔗水多汁甜,营养价值高,长期以来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最近一篇名为《比毒蛇还毒,清明节后千万别吃这个》的帖子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称民间一直流传着"清明甘蔗毒过蛇"的说法,这是真的吗?"清明蔗毒过蛇"是说在清明时节,甘蔗容易变质。上海市食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志英分析,清明前后气温回升,空气潮湿,甘蔗若运输、储存方式不当,就可能导致霉菌生长,产红心甘蔗危害大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南方和长江流域一带,盛产水稻。但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枯心苗和空癟的白穗,致使产量降低;严重时,大片稻田遭到毁灭。这是一种虫灾。如果把枯心苗或白穗拔起,剝开稻秆,可以看到有虫子躲在里面。这些害虫叫稻螟。它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台湾螟、褐边螟等几种,以  相似文献   

7.
<正>赤眼蜂(Trichogrammatid)是一种常见于农业生产中的卵寄生性天敌昆虫(包强等,2015),其寄主范围广泛,在用于玉米螟、水稻螟虫、甘蔗螟虫等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工作中防治效果显著。其原理是在害虫爆发期将大量蜂种有规划的投入到田间,雌蜂将卵产于寄主害虫卵内,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消耗掉寄主卵内营养,从根源上解决害虫繁殖速度过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稻螟灾害:暴发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我国水稻螟虫暴发上升为头号农业害虫,估计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60亿元。我国是稻螟的主要受害国,螟灾的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年发世代多、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生态环境及社会成本高。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成灾的主要原因是分散经营引起控制的整体水平下降。作者预计未来5—7年我国螟灾将呈加重或居高不下之势,就此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喷施抗倒酯和芸苔素内酯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为甘蔗增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抗倒酯和芸苔素内酯制成超低容量制剂,使用单旋翼超低容量喷雾飞机对分蘖初期的甘蔗进行喷雾。在试验期间测量试验地甘蔗的各种生理参数——分蘖率、株高、茎径、亩有效茎数,并最终计算其理论产量。结论:对分蘖初期甘蔗喷施抗倒酯和芸苔素内酯的复配制剂,对甘蔗产量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罗树远 《内江科技》1996,17(4):23-24
甘蔗是我市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长期存在的粮蔗矛盾一直困扰着我市甘蔗生产。本文从粮蔗比较效益分析入手,提出了几种提高植蔗效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甘蔗起源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地区,其生态环境决定了甘蔗适宜光照好、透气、高温高湿的自然气候条件。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种蔗区域一直限于长江以南地区,故有“蔗不过江”之说。随着近几年南凉北热的气候逆差,南蕉北移、南桔北种相继成功。但如在北方旱区栽种甘蔗,在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12.
甘蔗除了可以制糖以外,还有蔗渣、废糖蜜(桔水)、滤坭和蔗叶。这些东西的用途很广,如果都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对降低蔗糖生产成本及为国家創造物質財富,会起到極其重大的作用。甘蔗經过压榨得到的蔗汁,可以制成各种类型的糖:紅糖、綿糖、糖粉、片糖、冰糖、赤砂糖、白砂糖,等等。一百斤甘蔗大約可以制成10—13斤糖。蔗渣  相似文献   

1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药效良好的衣药,还必需有性能优良的施药器械,才能及时消灭病虫害。近几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工作者,在总结农民群众治螟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成功一种泼浇机。它能使药液像雨一样落到水稻上,防治螟虫效果很好。我国原来采用的治螟药械,如手动喷雾器和手动喷粉器,效率都不很高,耗费劳动力较大。我国农民就自己摸索出一些施药方法,其中效果最显著的一种是泼浇,它对枯心苗和白穗的防治都很有效。农民挑着配好的六六六药液,用粪杓  相似文献   

14.
<正>甘蔗产业是我省滇西、滇南边疆民族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全省年植蔗面积26.6万公顷。据统计,云南25个边境县中,有16个甘蔗产业县,甘蔗种植面积13.4万公顷,占全省甘蔗面积的50%,蔗糖产量85万  相似文献   

15.
曾世祥  韦智科 《大众科技》2008,(11):121-122
在我国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正在发展和推广应用,粮食原料日益紧缺,通过使用非粮食原料甘蔗蔗汁生产酒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甘蔗蔗汁生产酒精在原料来源、生产成本、技术上已具有可行性,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甘蔗收获技术是蔗区农业机械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了解国内外甘蔗收获机械的发展与研究历程,对于我国的甘蔗收获机械技术发展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简要阐述了国内外甘蔗收获机械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专利申请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简单的技术路线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计长远 《内江科技》1997,18(1):29-30
近年来,蔗区西移,给我市甘蔗生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九五”期间,我市甘蔗生产将如何继续调整适应,准入市场竞争?只有走甘蔗区域化发展路子,强化科技推广,增强甘蔗竞争能力,重点抓好下面几个产业重点,实现甘蔗生产良性循环才有可能。 1.加强种蔗与制糖的联合  相似文献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梧州地区、梧州市、南宁地区和南宁市、玉林地区、饮州地区和北海市(简称桂东南),绝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沛,作物可一年三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门类繁多,以分布普遍的甘蔗为本区第一大经济作物。 桂东南甘蔗栽培历史已有200多年,起初的甘蔗加工都是土榨加工。在本世纪70年代后期,本区甘蔗发展迅速,在广西甘蔗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与广东、福建等老蔗区  相似文献   

19.
《专家工作通讯》2006,(4):26-27
食糖是国计民生必需品,是仅次于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人类热量供应品。甘蔗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糖料作物。蔗糖占世界食糖总产(1.3亿吨)的7514%,占我国食糖总产的90%。蔗糖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甘蔗生产和原糖加工效率两方面比较优势,我国现行制糖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原料蔗成本占生产成本的82%~91%,占含税销售成本的70%左右,原料蔗成本是影响国内资源成本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中试验通过对宿根蔗的研究,来探讨酵母发酵液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艺性状:试验组比对照组的发株率要好,从不同砍收时期的对比来看在12月砍收的甘蔗的发芽率最好;试验组的平均株高高于对照组,且各不同的砍收时期的平均株高差异不大;伸长速度结果表明各时期的两种处理间的差异不明显。2.产量与品质:试验组的产量大于对照组,但是在不同收割时期的纵向比较中在12月份收割的甘蔗在翌年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