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在谈到新闻写作时说:“新闻里面一定要有故事!“新闻写作就是讲故事。”提出了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新闻的观点。有的新闻里面有故事,有的新闻写作就是讲新闻故事。但是否所有的新闻里面都得孕含故事呢?这无疑值得进一步探讨。不过,李教授的新闻观点倒是给我们以启示:在某些广播评论中,是否也可以在讲故事中说理呢?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3.
陈丽 《记者摇篮》2005,(8):59-59
媒体如何进行产业化经营?如何通过适宦的管理和运作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是近年来传媒人士关注最多的话题。报纸讲“卖点”,就是要求记者采写人们喜欢看的新闻,报纸刊登人们喜欢读的作品,从而达到好卖、卖得出去的目的。报纸怎样才具有好的“卖点”呢?  相似文献   

4.
有的同志认为报纸理论文章不好写,似乎有点“高不可攀”。是不是这样呢?不完全是。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同志并不了解报纸理论文章的写作要求,或者说不了解报纸理论文章的写作特点。报纸理论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概括一些报纸搞理论宣传的共同认识,报纸理论文章的一个最大特点应是理论的新闻性。报纸是以传播新闻为己任的,报纸理论文章虽不是新闻,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具  相似文献   

5.
郝娜 《记者摇篮》2010,(7):16-16
精品新闻,就是精心采访、精心写作、精心编辑出的好作品。成功的采访是写出好新闻的基础和前提。业内人士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可见采访是写出新闻精品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7.
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而导语是消息的灵魂,是消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写好的部分。 那么,如何撰写导语?撰写导语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它有两个要素:“事实”和“说话”。这里的“事实”,当然是指“新闻事实”;这里的“说话”,则是指报道这个事实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事实”和“说话”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关系是客观和主观、点和面、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如何撰写导语,其实就是在导语写作中如何处理好这二者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化云 《新闻世界》2013,(10):36-37
新闻的传播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传播内容、传播技巧等,在纸质媒体中新闻报道就是传播内容,写作的技巧是传播技巧之一。如何选择新闻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播的技巧,也必然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因而在新闻写作的实践中,对于角度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角度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一篇作品质量。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笔者认为新闻角度的选择要体现出“小、巧、近”的特点,这样的新闻作品才更加具有贴近性和可读性,也会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9.
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总是苦于没有新闻可写.其实,自己的身边无处不存在新闻.为什么自己总是发现不了呢?关键是没有看见新闻的“眼睛”——新闻点子.一篇新闻有了新闻点子,写作就会呼之而出.新闻点子是什么呢?追根求源,新闻点子就是作者的知识积累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产生的火花.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新鲜则是新闻的活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播音工作就是要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新闻作品所体现出的“新鲜感”,把新闻作品中的新时间、新内容、新思想、新角度生动地传播出去,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或鼓舞。怎样才能在新闻播音中体现出新鲜感呢?笔者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的人士有一句口头语,就是新闻工作者头脑中一定要有好新闻意识。此话千真万确。好新闻意识是好新闻作品的源泉,是新闻作品成败的关键。那么什么是好新闻意识呢?好新闻意识是新闻工作者头脑中对新闻事实这一客观物质价值标准的反映,是一定的超于采访写作前对新闻事实的感觉、思维、判断、分析、提炼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做新闻工作的人脑子中必须有好新闻意识。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言论是报纸的“旗帜”。那么,记者、通讯员给自己采写的某一新闻作品配的言论,可不可以说就是这一新闻作品亮起的“旗帜”呢? 一般情况下,配言论似乎多半是编辑的事情,记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言论是报纸的“旗帜”。那么,记者、通讯员给自己采写的某一新闻作品配的言论,可不可以说就是这一新闻作品亮起的“旗帜”呢?一般情况下,配言论似乎多半是编辑的事情,记  相似文献   

14.
这里说的主体性,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谓高扬新闻写作中的主体性,就是充分发挥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因此,人有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任何精神产品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观虽居第二性,却不是消极的,它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固然,没有客观事实做材料,任何高明的记者也写不出新闻作品,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但不是任何客观事实都能充当新闻素材,写入新闻作品的,需要记者寻找和选择。也不是有了好新闻素材就能写出好新闻作品的,需要记者提炼加工,精心写作。  相似文献   

15.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无疑也是新闻创作中最主要的一步.美国著名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曾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那就是写作导语了."他还说:"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不仅如此,新闻导语还起着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为全篇定音,吸引读者的主要作用,在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精彩,是文章的路标和广告.那么,我们如何创作并没计出简短精美的好的新闻导语呢?结合笔者在新闻工作中对新闻导语创作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同为新闻工作者,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好看,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不好看呢?近日拜读了一些新闻名篇和一些新闻名家论新闻写作的书籍,感到受益匪浅。我从中感悟到,要想写出既有影响又好看的新闻作品来,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取、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固然重要,但对材料的运用是否得当,也是至关重要的。恰当地运用材料,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说到根上就是“取舍”二字。说到取舍,往往是“取”易“舍”难。许多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时材料记了一本子、一脑子,下笔时思量来琢磨去,舍弃哪些材料都觉得可惜。事实上,有些稿件往往是因为有一些…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传播过程就是新闻语言传递各种相关信息的过程,一件新闻作品就是多种相关信息的集合体,或者说是由若干信息构成的高信息形态。其新闻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两方面:一方面,新闻作品中一定要有足以体现新闻价值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一定要让最具价值的信息在新闻作品中得到凸显。所谓新闻写作,就是记者对采访所获素材中各种信息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综合处理,从而实现信息含量、信息价值以及信息排序相统一的信息组合。  相似文献   

18.
黎明洁 《新闻知识》2004,(11):40-41
五、运用叙述学研究新闻写作的意义 l、有助于克服传统新闻写作研究“越位”和“跛足”的倾向新闻写作研究现状至今不能令人满意。新闻写作研究的出路何在?我认为首要解决的是研究重点必须回落到新闻本本身,解决研究对象不明确的问题。就研究对象来说,传统新闻写作研究普遍存在“越位”的倾向。毫无疑问,好的报道通常要采访、写作、编辑三方综合考虑协同行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报道”所涵盖的范围。但就新闻写作研究来说,把“写作”研究扩大为“报道”研究不仅妨碍对本学科内容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稿多投好     
究竟新闻报道“一稿一投”好呢?还是“一稿多投”好呢?找们认为一稿多投好。一稿多投有利于新闻传播,有利于新闻作用的发挥。这一点,周志卓同志的文章已经讲得很清楚。我们想补充一点:一稿多投还有利于条条块块之间的新闻传播和交流。例如,我们新疆煤田地质公司是属于煤炭部地质局直接领导的煤田地质勘探单位,负责新疆煤炭资源的地质及勘探工作。我们本系统办有《煤田地质报》和《中国煤炭报》,而我们公司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发生的重要事件,新疆  相似文献   

20.
“视觉新闻”一词是从日文借用来的,原指电视、新闻影片等视觉传播工具,这里转义指一种形象、立体、有典型细节和生动画面的新闻写作风格,即熔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于一炉的新闻写作风格。这种“视觉新闻”在美、英、法和日本等国已经兴旺起来了。它是电视普及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字记者之间彼此竞争的产物。学会写视觉新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新的任务,也是文字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具体说来,视觉新闻的写作技巧都有哪些呢?从我国新闻界新闻写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