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自老山前线的通讯”专栏在《山东画报》上从1986年第二期开始连载,至第八期结束。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有的女青年读着这些报道,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著名诗人臧克家看了之后,请他夫人来信给予了赞扬。一位东南亚的华侨寄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我是第一次负责编辑这种前线战斗生活的专栏报道。现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感情体会。  相似文献   

2.
1987年6月以来,我在同老山前线指战员通信、邮寄廊坊日报和编辑《老山之声》专栏工作中,深深地被前线指战员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保卫祖国的崇高品德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使我加深了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坚定了做好通联工作的信心。通联编辑应该经常对群众进行各种调查,研究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容易被群众接受;与群众广交朋友,多方开辟联系群众的渠道,研究他们喜欢什么,反对什么,尽可能为他们服务。 1987年6月3日,我看到一封老山前线某部战士杜永和的来信,信中说:“我们是战斗在老山前线的廊坊籍战士,很想知道家乡的一些情况,报社是否办理邮购家乡报的业务?”我感到这不是一封普通的来信,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在老山前线阵地上,我们在整理一位战士的遗物时,发现他装订了厚厚的一大本各种杂志和日记本。他在日记中写到:“我在这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里,杂志是我真正的朋友,可以从它那丰胸腴的胸膛中吸吮营养,使我不至于枯瘦苍白。是杂志给寂寞的老山带来了欢乐,充实了战士们的生活……。”前不久,我们收到了后方青年  相似文献   

4.
老山前线红军师“猫耳洞之声”乐团去年底来北京进行了演出.我在参加接待工作的同时采写了3篇报道,其中刊登在去年12月22日《北京晚报》一版《猫耳洞之声乐团在京首演——“战地之星”轰动北京》的特写,受到了好评.对采写这篇稿件,我有些收获.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乐团没到北京前,我就和某报一位记者去招待所找该团的先遣人员谈了6个小时,了解了一些情况。这个乐团去年4月诞生在老山前线,绝大部分成员是连队的战士,他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市青浦县广播站编辑部办公桌上,摆着两封信,一封是凤溪乡一位农民写来的:“近两个月来,我坚持收听有线广播里关于老山英雄的事迹宣传。以前,我只在报纸上,电影、电视里看到英雄,总觉得离我们很远,现在,这样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可信!”一封是县府办公室一名干部的来信:“从广播里听了老山英雄的事迹,真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人奋进!”这两封信从一个侧面对本站在广播里宣传老山英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肯定。去年4月,我们从民政部门获悉:在老山“1·15”大捷中,有一百十位青浦籍战士参战,四人壮烈牺牲,三人荣立一等功,十二人荣立二等功,十八人荣立三等功。参战人员之多,立功人员之多,这在本县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是青浦人民的光荣,也是青浦人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6.
朝拜你,老山     
去年11月份,作为中国记协组织的赴老山前线采访团的成员,我参加了战地采访。至今回想起来,那些不平常的日日夜夜仍历历在目。献旗参加这次采访的各省新闻单位的记者,给前线将士带来了后方人民的问候、崇敬和感激之情。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带来了数百封小学生写给前线“英雄叔叔”的信,《甘肃日报》记者带来了团甘肃省委、甘肃省青联的慰问信和专门录制的音乐磁带,还有一面日夜赶绣出的锦旗。在昆明的时候,采访团定做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全国人民理解你们,热爱你们,学习你们。”11月10日上午,我们来到老山前线指挥所,向部队首长献旗。首长接过旗后,意味深长地说:“前线战士喊出的十个‘万岁’中,第一个就是‘理解万岁’。我代表老山前线全体将士谢谢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国人民表示感谢。”说完,两鬓斑白的老军人举起手,行了一个军礼。  相似文献   

7.
去年12月11日至27日,我随省赴云南前线慰问团到老山前线进行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战地采访。在老山前线的十几天采访中,我接触了数十位江苏籍的功臣英雄、普通战士和指挥员,听到了许多关于江苏儿女的可歌  相似文献   

8.
这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次不寻常的交往。他的名字叫黄继伟,而我与他的交往,却是因为我是一名记者,他则是一名持枪抢劫在逃犯。记者节中一封同龄人的来信在2000年11月8日的“记者节”活动中,报社将我与29位同事的照片及联系方法分3批在报上亮相。当时我在报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叫程沽,今年23岁,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如果你有什么高兴的事、烦恼的事,不用考虑,给我打电话吧。”我的承  相似文献   

9.
去年12月,我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开辟了《来自前线的报告》新栏目,刊登新闻图片连续报道。这个栏目前后共出九期,刊登了十八张我在云南老山前线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的发表,在读者中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我是去年10月中旬随同中国记协组织的采访团到前线采访的。刚接受任务时,我既兴奋又不安。由于自己在和平环境中生活了三十多年,对战争是怎么回事,没有亲身经历过,这  相似文献   

10.
以文会友     
去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在六版头条位置用了我写的一篇“调查与思考”的文章,题目是《一本人间难念的经——家庭“债务”》。没想到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他们对这篇文章颇有同感。其中有一封是广东省顺德县桂洲镇中学初一(三)班班长郑宝球小姑娘的来信。这封信给了我极大的激励和无比的喜悦。在信中,她感谢我这位未见面的“叔叔”说出了她想说的话,并愿“拜”我为师,学习写作。我自知  相似文献   

11.
《稻花香里》,是江西电视台开办的第一个农村专栏节目。她从去年元旦送上卫星至今,巳满周岁了。栏目开播以来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每期播出以后,不断收到省内外许多农民朋友的来信,每天少则十几封,多则几百封,一年来共收到来信3900多封。许多热情洋溢的来信赞扬这个栏目办得好。表扬和鼓励,激励着栏目组的同志想方设法要把这个栏目进一步办好。今年元月份,栏目组又对百名观众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虚心倾听广大农民观众的心声。湖南浏阳市淳口镇人民政府的潘国良来信说:“《稻花香里》,是我的好伙伴”。我省东乡县愉怡乡城上…  相似文献   

12.
近来,一个名字风靡中国诗界。他的诗被诗歌爱好者广为传抄;仅从1990年5月到10月便有3本诗集出版,半年多的时间发行量达30万册;在老山前线烈士的日记本上,抄录着他的《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在青年男女的情感交流中,他的诗被抄来作为他们的心灵表白……他就是汪国真。这位人称“缪斯最钟爱的男人”,1956年生于  相似文献   

13.
驻守在老山前线的35255部队战士张礼文,今年才20岁刚出头。近年来,他先后被全国26家新闻单位聘请为“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因而被人们誉为“战士记者”。小张是1984年1月从四川省铜梁县参军入伍,来到老山前线的。在前线,经常有新闻发生,有战斗的捷报,有干部、战士的英雄壮举,有后方亲人拥军支前的动人事迹。这一切,无时不在激动着张礼文的心。还在中学读书时就想将来长大了要当一名新闻记  相似文献   

14.
从去年3月份开始,解放军报《思想战线》版开辟了一个新栏目——《大家问大家答》。这个专栏和读者一见面,几天内就收到三千多份稿子。到去年12月,该专栏已跟读者见面二十二次,回答了十一个问题,发表了五十多篇答问文章,收到四十多封表示欢迎和鼓励的来信。某部“全体干部战士”来信说:“这下可好了,我们在生活中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拿到报  相似文献   

15.
战区百日     
去年云南边防老山、者阴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前后,我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在前线生活了一百三十多天。这里记述的仅仅是与我们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几个生活片断。在紧张的战地追踪采访对象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我在采访一开始就碰到得不到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去年9月10日,我随南京无线电厂赴老山前线青年服务从的同志乘飞机到了春城昆明。一下飞机,我们就踏上了赶往边陲的征途。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山高路险。云贵高原,峰峦起伏,山路崎岖。通往前线的公路,有时在峡谷中穿行,有时在  相似文献   

17.
无字情书 那种暗示的方法曾经风行于上世纪80年代,可是当时我就偏偏不懂。一天,我收到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来信,邮票倒着贴在上面。我认出了信封上他的字迹,可是信封里却是空空如也。也许是因为未收到回音,他终于忍不住来找我,捧来一摞厚厚的白纸,“这回你就不必借口没有稿纸而不回信了。”  相似文献   

18.
李子 《出版参考》2011,(9):37-37
无字情书 那种暗示的方法曾经风行于上世纪80年代,可是当时我就偏偏不懂。一天,我收到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来信,邮票倒着贴在上面。我认出了信封上他的字迹,可是信封里却是空空如也。也许是因为未收到回音,他终于忍不住来找我,捧来一摞厚厚的白纸,“这回你就不必借口没有稿纸而不回信了。”  相似文献   

19.
从去年3月份开始,解放军报《思想战线》版开辟了一个新栏日——《大家问大家答》。这个专栏和读者一见面,几天内就收到三千多份稿子。到去年12月,该专栏已跟读者见面二十二次,回答了十一个问题,发表了五十多篇答问文章,收到四十多封表示欢迎和鼓励的来信。某部“全体干部战士”来信说:“这下可好了,我们在生活中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拿到报纸上同大家一起讨论、辨明是非了。”广东湛江  相似文献   

20.
在《怎样对待群众的信稿》的讨论过程中,我们收到王秉亭同志寄来的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一年期间报社和通讯社给他的复信的一部分,读了很有启发。王秉亭同志,从一九四八年起,就是党报的农民通讯员,现在在河南日报读者来信组工作。他在来信中说:“是党和党报把我培养出来的。”他说:“四年来,每当我思想有想不开的时候,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写作上有什么不懂的时候,只要我去信问,报纸编辑部的同志都亲笔写给我充满革命热情的复信。四年来,我一共收到复信三百多封。这些信我一直保存着,它们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产之一。老一辈的同志为了培养革命后代,付出了不少心血,我一定要继承这个光荣的传统,积极地热情地对待群众的来信来稿,努力把党报的群众工作做好。”我们从王秉亭同志早年所保存的这些复信中,摘要选出几封发表在下面,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