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牧童和狼》的故事讲述牧童三番五次地欺骗牧民,谎称狼来吃羊了,结果,当狼真来了的时候,他的呼救再也没有人相信。故事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让学生汲取教训,不要说谎。  相似文献   

2.
《牧童和狼》的故事讲述牧童三番五次地欺骗牧民,谎称狼来吃羊了,结果,当狼真来了的时候,他的呼救再也没有人相信。故事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这篇文章的中  相似文献   

3.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大足佛教石刻艺术中, 有一组大型佛雕《牧牛图》,描绘了一个牧童和牛由斗争、对抗到逐渐融合、协调,最后合而为一的故事。佛祖说:"人的心魔难伏,就像牛一样,私心杂念太多;修行者就要像牧童, 修炼他们,驯服他们,以完美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5.
第六回合     
小将们,这头一阵先攻破古诗阵,再列出你的作文阵。古诗阵改变文章阵法:把古诗改编成故事把诗歌《清明》编成故事讲,几个小朋友一起讲,看谁讲得起劲,讲得生动,讲得细致,讲得完整。要讲出诗人和牧童的眼神、表情,还有牧童手的动作、站的姿势,诗人问路的地方,周围的景物,雨的样子,还有诗人问的话。牧童告诉诗人后,诗人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牧童进入深山,发现一个狼窝里有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就来寻子了。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  相似文献   

7.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课文有一个重要的情感目标就是体会画家的谦虚谨慎和牧童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考虑到如果单一地在课文分析中利用阅读教学来达到该目标,未免有些牵强,且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把要达到的几个目标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正>《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课文有一个重要的情感目标就是体会画家的谦虚谨慎和牧童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考虑到如果单一地在课文分析中利用阅读教学来达到该目标,未免有些牵强,且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把要达到的几个目标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一个画家在描摹河坡上吃草的羊。他画了一只又一只,真是像极了。画家有点儿得意。过了一会儿,一个牧童走过来说:"既然你把羊画得跟我的羊一模一样,干嘛还要画羊呢?"画家越想越觉得牧童的看法有意思。是啊。如果艺术完全和自然物合,为什么还要艺术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不管是画画还是写作),虽然来源于生活。但要离于生活。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先来听一段戴嵩画牛的故事: 戴嵩是唐朝画家,善画牛。早年。戴嵩曾应父亲朋友的要求画了一幅“斗牛图”。戴嵩与父亲送客人时,在路上正好遇到一个牧童在放牛,牛儿有的甩着尾巴啃草,有的在撒欢蹦跳,还有两条牛在那里嬉斗。友人见此情景,一时高兴,就把“斗牛图”展开欣赏,牧童凑过来看见图却笑了。戴嵩疑惑不解地问牧  相似文献   

11.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对话比较多,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情感丰富,情节引人入胜。教学中可以抓住画家、小牧童及围观人的表现展开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中充分感受牧童的勇敢和戴嵩的谦虚,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对比读,感悟人物形象1.身份对比首先一大一小书写课题,突出大画家和小牧童,意在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的欲望。“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种种回答和猜想,已经对感悟做人的道理做了有…  相似文献   

12.
学会选择     
有这样一则寓言:场院上,一头毛驴要吃草,它的左右两边各放着一堆青草。毛驴犯了难,先吃这一堆,还是先吃那一堆呢?毛驴在犹豫不决中饿死了。《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更耐人寻味: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也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这样老狼不停地奔波在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驴饿死,狼累死,其原因是共同的:不会选择。人…  相似文献   

13.
学会选择     
正有这样一则寓言:场院上,一头毛驴要吃草,毛驴左右两边各放着一堆青草,岂料,毛驴犯了难,先吃这一堆还是先吃那一堆呢,毛驴在犹豫不决中饿死了。《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更耐人寻味: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  相似文献   

14.
【课前思考】《画家与牧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当以识字、写字、读文为主。本课有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8个要求会写的字,2个要求会写的词。另外还有一些词语需要孩子们了解、积累、运用,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批评、惭愧、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等。《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传说故事,在课堂上让孩子们通过有滋有味地读故事,自然而然地学会生字、生词,并感受故事中戴嵩的虚心  相似文献   

15.
王亚权 《教学月刊》2007,(12):52-54
问题:如图1所示,l是一直线形的河流,一牧童在A处放牧.(1)若牧童要牵马到河边饮水,请在图中画出最短的路线;(2)若B为牧童的家,牧童牵马饮水后即刻回家,要使牧童牵马饮水及回家所走路程最短,牧童应走怎样的路线?请在图中画出,并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6.
<正>课前透视《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文理念。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17.
一、班级:初中二年级(川本) 二、教学内容: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让学生领会江南的田园风味,想象牧童放牧时的愉快情景。  相似文献   

18.
黄建丹 《考试周刊》2014,(36):167-167
<正>一、案例:借助文本背后的资源,关注思想生成点。今天两节课,原本计划将《去年的树》上完,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昨天上得支离破碎的《幸福是什么》重新整理一下。在重新梳理了上节内容后,请学生回答三个牧童各自找的幸福是什么,当表格中罗列出三个牧童所做的事和所获得的感受后,我让学生把目光注视到三个牧童所做的事情上:"为什么第一位牧童认为医治病人是一件幸福的事呢?""因为医治病人,能把健康带给病人,所以第一个牧童觉  相似文献   

19.
学会选择     
有这样一则寓言:场院上,一头毛驴要吃草,毛驴左右两边各放着一堆青草,岂料,毛驴犯了难,先吃这一堆?还是先吃那一堆呢?毛驴在犹豫不决中饿死了。《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更耐人寻味: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  相似文献   

20.
古诗中的牧童实际上已经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歌写一个牧童一边悠闲地骑牛漫步,一边唱着嘹亮的山歌,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