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初唐四杰"反对初唐时期诗坛上人们普遍效仿的南朝浮靡诗风,认为这种诗风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给人一种萎靡不振的感觉。他们认为真正健康的诗歌应该骨气充沛,所以追求雄壮、刚健的审美风格。本文结合"初唐四杰"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分析了他们雄壮刚健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现存有关王梵志的文献记载及其诗歌作品,可以发现王梵志不一定是僧人。从诗歌作品看,王梵志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关系,敦煌写卷中的王梵志诗歌不应称之为"禅诗"。相对来说,王梵志的诗歌定名为"讽世诗"更为确切,这样也能较好地反映王梵志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早在六朝就已成为堪与山水诗、田园诗鼎足而立的诗歌品种,然而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尤其缺乏对游仙诗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整理。此搜罗了中唐卢仝、施肩吾等人游仙诗创作,认为继盛唐繁华昌盛的国势之后,随着繁华一梦的颓废场景的到来,游仙诗也走向了世俗生活。这时期游仙诗丑化仙境,一方面摧毁传统的崇仙迷梦,另一方面又映射豺狼当道、国运日蹙的社会现实。传统游仙诗中的长生主题在中唐游仙诗中蜕化成俗之又俗的保命愿望,游仙人境和仙化仕人、帝王等的艳情是中唐游仙诗世俗化的重要表现。疲惫的中唐社会不能给游仙诗“天外恣飘扬”的力量,游仙诗只好全下它富有神性的羽翼,扑腾于市井闾巷,盘旋于世俗人间。  相似文献   

4.
王梵志是初唐著名的白话诗人。自敦煌石室中发现大量王梵志的诗歌写本后,国内外的学者便开始了系统研究的工作。通过对失散在世界各地的王梵志诗歌的搜集整理,以及对我国传世文献中有关资料的钩稽,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梵志诗歌集的分析,阐述其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梵志诗歌的传播与影响流布不仅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机体,更是国际敦煌文学的重要视阈.王梵志诗歌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者及其影响流布,承载着唐代诗歌的社会和历史价值,是唐代文学迈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齐梁以来,诗歌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作品大都不脱轻艳之风。隋朝时期,南北两种文风并存。初唐时期,南北文风逐渐融合。在当时,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士人精神风貌和创  相似文献   

7.
在王梵志研究中,至今还存在不少有争议的问题。论文就其中的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者依据宗密《圆觉经略疏钞》等所述王梵志的神奇出生故事,推定其传说的核心来源确与《柰女经》关系密切,而传说的生成时代在唐代初年;二者指出“翻着袜”的思想本质是适性,即充分尊重个体的自性与独立人格,而不为世俗观念所左右;三者指明了别开生面的“土馒头”之喻在后世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梵志和寒山都是唐代著名的白话诗人代表,而且二人都是唐代著名诗僧。僧人大量地创作诗歌,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僧人以特殊的身份、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貌。由隋入唐的诗僧王梵志开创了一条与文人诗歌风格截然不同的白话诗派。王梵志之后的寒山,继承了王梵志的诗歌特色,创作了大量诗作。寒山诗和王梵志诗无论是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寒山诗对王梵志诗还有发展和超越的地方,使得寒山诗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推动了唐代白话诗歌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王梵志诗歌的总体研究,王梵志的思想总括为三个基本特点。其一,淡薄的名利观;其二,圆通的处世观;其三,无奈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0.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空前繁荣的时期 ,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诗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便是其中的四位。他们四位被称为“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 ,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相似文献   

11.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诗人以茶雅志,表现超尘绝俗的隐逸情怀;以茶悟道,追求"全性保真"之"道";以茶合德,营构清雅、简淡、高远的诗境。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反映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而又自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武侠小说的胚胎时期,唐人小说中女侠形象处于侠文学的初次建构时期。受盛唐雄肆宏放的文化气氛的影响,唐女侠形象体现出鲜明的刚性的审美追求,呈现出阳刚犷悍的艺术韵味。首先,在形象描写方面,唐人注重有别于男性侠客的女性特质描写,但女侠的性别特征仍是男性化的。其次,借助宗教幻术对女侠的武技进行了全面拔高和增色,标志着豪侠小说进入了幻设创造的新时期,唐女侠形象完成了由抒情时代以诗歌史传为主要载体的悲剧色彩的古豪侠向叙事时代以小说为主要载体的喜剧色彩的新武侠的转型。最后,唐女侠是未经充分道德化、个性张扬的自由之侠,有着亦正亦邪的道德观,但随着礼教的强化,女侠也被纳入封建礼教的妇德闺范。  相似文献   

13.
唐代“冥报小说”所反映出的佛教世俗信仰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是与宗法制的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世俗生活样态表现出来。佛教信仰的生活样态又是主体在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表现。在唐代俗众的生存哲学中,由于认识水平的低劣和教化要达到的目的,促使信仰威哧成为一种规范制约力量,亦成为一种社会的根本需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唐代“冥报小说”是唐代社会风俗史和心灵史一个侧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诗歌卜居主题始于《诗经》,早期诗歌中的卜居主要是居住文化的表现。自《楚辞·卜居》篇始,士人借卜居抒写情志,卜居诗由此产生。卜居诗散见于六朝,兴于唐宋,蜕变于明,沉于清。在这一过程中,卜居诗的主题沿着两条轨迹演变:一是疏离政治,诗歌中的爱国热情不断减退、消失,更多地趋于林泉之趣;二是面向世俗,诗歌内容逐步由雅向俗嬗变,多表现世俗生活的内容与情趣。卜居诗主题的这种演变有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它既反映了封建专制、儒家文化由鼎盛到没落的进程和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兴起,也反映着士人精神由张扬到内敛的转变及其对政权的离心过程。对卜居诗主题演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士人心态及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可以说一生都在出处矛盾中度过,他一生未离仕途,但又一直未间断对"隐处"生活的肯定和向往,从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思想矛盾现象.我们认真研读白居易前期的诗歌创作,就会发现,早在他入仕之初就已萌生了对隐处的思考和向往,并逐渐形成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中隐"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失婚妇女的命运有其时代的烙印。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上至皇族妇女,下至平民百姓,再嫁者司空见惯。到唐代,守寡或离婚后再嫁者不在少数,公主再嫁者也不乏其人。宋代尤其从宋代晚期开始,寡妇守贞已逐渐成了士大夫阶层的共识,并被社会各阶层普遍实践。汉唐宋时期守寡妇女的生活变迁无不印证着历史的视角:汉代妇女自由改嫁蔚然成风,唐代妇女改嫁之习气依然,足以证明在唐以前社会不以改嫁为非礼,而宋代以后,随着士族礼法门风向皇室和普通民众的传播与普及,儒家礼法文化逐渐确立其正统思想的地位,并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六朝赋对唐代诗歌的影响问题,历来少有人关注。实际上,从初唐一批新诗风标志性作品中我们看到,它们对生命主题的表现,从题材选择、构思方式、意境创造乃至富于哲理的生命思考等方面,都鲜明地表现了对六朝抒情赋的学习和借鉴。六朝赋和初唐诗,异代异体文学问的传承既是可能的,也成为了必然和事实。当然,二者各自的时代烙印还是鲜明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于魏晋南北朝兴起,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1],到宋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起,《京本通俗小说》就是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小说中运用诗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短篇白话小说在此运用诗歌是延续传统的表现,其改变有两个方面,一是宋词的加入,这是词的特性与词在宋代繁荣的结果;二是诗词的世俗化,明了化,这是受世俗的影响,为了百姓更加的喜闻乐见。可以说,宋代白话小说与诗词既相结合又相妥协。如果说唐传奇中小说与诗歌是相映生辉,那么在宋代短篇小说中诗词与小说就是相映成趣。而这趣又多指世俗之趣,与当时的风情习气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士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初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大,士人们往往有着恢弘的胸怀气度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但到了中晚唐,社会动荡,唐帝国由盛而衰,唐代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人士大夫也随之有了新的特点,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生不逢时的感叹便成为中晚唐文士们的主要情结。他们侈于游宴,蓄女乐、设酒筵成为他们乐于事之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20.
对《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应该有全新的思考。蔡铁鹰的前期研究虽已提出了新的思路,但我们应当考虑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即从佛教密宗的传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佛教密宗在东汉、中唐以及元代曾有三次大规模的输入,尤其是元初忽必烈及蒙古黄金贵族皈依藏传密教所造成的藏传佛教的强力输入,对内地的俗文学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