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出版的史蒂芬·霍吉(Stephen Hodge)的《道德经英译与评论》,无论是对底本的重新编排、还是在类文本的设计上,都体现出多视域融合的特点。但当前老学研究界缺乏对其价值的深入挖掘。因此,我们尝试从霍吉的《道德经》英语译释入手,在梳理老学译介史和时代语境的基础上,以其他的英译本为参照,深入解读"视域融合"为霍吉对老子思想译释带来的影响,并通过"读者接受"和"文本变异"等相关理论的应用,探讨霍吉对老子思想译释的得失,从而为当前世界老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无为”思想在先秦时期的道、儒、法家的思想体系中都有表达,但意义不尽相同。如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由于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所以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大致相同。他们分别是道家、儒家学术规范化的开创者,道、儒思想被后世认为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入世,那么他们的“无为”思想又有何差异?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体系都非常庞大,尽管《老子》只有五千言,《论语》也不过数万字,但它们却是中国以后的思想源头,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突出重点,我把他们的“无为”思想定位在政治和人生领域中来比较。一、政治…  相似文献   

3.
正以德报怨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其原文出于《老子》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些解《老》者对《老子》第63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经文提出质疑,如姚鼐、奚侗、马叙伦、蒋锡昌等,这是不可取的。帛书《老子》甲本正作"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可见今本《老子》第63章的内容无误)与该章义旨相关的第49章则说:"善者吾善  相似文献   

4.
陈鑫 《华夏文化》2014,(3):28-31
正我们回望近代以来的历史,蓦然发现西学东渐已逾百年。在"中西古今"相互论争的同时已经潜藏了它们"会通"的可能性,而"会通"的目的不是否认差异以求"同",而是承认差异以趋"和"(张岂之《论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2期)。从解释学角度看,一切思想都有自身的视域,思想的视域既是思想的界限,又是对思想的超越,因为思想视域总是先行被给予的,同时又潜藏着与其他思想关联的可能性。身处全球化时代的我们,理应面向世界展开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参与到时代精神的进展中来。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老子所开创的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家,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本文试对孔、老的政治哲学作一解读,从他们的思想中寻找其异同:孔子以"仁"、"礼"为基础的"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与老子的以"道"为基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存在着差异,但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以民为本、追求社会和谐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同之处,并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学源流     
老学源流任继愈一老子之学发轫于荆楚,但老子不是多曲之士,他曾到过北方,当过周守藏史,熟悉历史文献记载,接触社会现实腐败现象。他的思想可以概括力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来源,它继承荆楚文化的特点,贵淳朴自然,反雕琢文饰。*第二个来源,老子博学多闻...  相似文献   

7.
在玄学发展过程中,王弼在继承发展老子政治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这两个命题。对这看似矛盾的二者,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多方解释,然而仍不免有无法融通之处。通过研究发现,"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实是王弼对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概括、提炼和发明,二者相互依存。其中王弼"崇本举末"的提出,不仅升华了老学中"守母以存子"的思想,也使之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而王弼也因此在继承老子政治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和治国方略。由"崇本息末"的提出到"崇本举末"的提出不仅显示出了王弼对现实政治的作出的深入思考,也表现出了他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8.
“无为”思想在先秦时期的道、儒、法家的思想体系中都有表达,但意义不尽相同。如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由于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所以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大致相同。他们分别是道家、儒家学术规范化的开创者,道、儒思想被后世认为一个是出世,一个是人世,那么他们的“无为”思想又有何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 老子诞生于河南省周口市的鹿邑,是我国第一位哲学家、思想家,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思想早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社会中,由于"独尊儒术",老子文化在很多时候是被冷落或忽略的,尤其在社会动荡之时,人们更无心情"无为而治",客观而言,老子的思想更多适合于繁盛之世。对老子文化研究掀起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10.
老子怎样成了太上老君□潘庆先秦时代,人们把老子、庄子的思想称为道家,老子也就成了道家的创始人。后来的道教推崇道家的思想,这样老子成了道教的祖师。秦汉时代,有黄老道一派,崇尚无为,尊黄帝和老子。东汉初,楚王英喜黄老之说,但还未立祠祭祀。到了桓帝时开始为...  相似文献   

11.
“无为”思想的发展──从《老子》到《淮南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思想的发展──从《老子》到《淮南子》[新加坡]刘笑敢著陈静译无为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含义却各不相同。在译成英文时,无为可以译为"Inaction"或"Absenseofbehavior",但通常译成"Non-act...  相似文献   

12.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13.
老子思想研讨的新收获──在西安召开的老子思想第二次研讨会小结张岂之陕西省老子思想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老子思想研讨会很快就要圆满结束了。这次会议,学者们经过三天多的相互讨论和参观访问时私下交流,大家都受到了很多启发,比较满意。这次研讨会确实做到了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评论蒙培元新著<情感与理性>的形式,通过对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比较,意在揭示儒学当代阐释的一个崭新视域.文章提出,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的视域,不论采取经验论的、还是先验论的进路,都难以克服儒学阐释中的理论困境.唯一的出路在于一种新的视域:儒学的生存论视域.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为"东周守藏室之史"——是图书馆的馆长或者是管理图书的小官的身份,这是文化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为,其所据者又基本上依老子所著之《道德经》,以为恢宏的思想巨著必定有一个博大的资料库为其思想形成的材料来源,该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对历史的真实、图书与档案根本不同的特性、图书馆与档案馆不尽然相同的性质与对先秦前文化知识体系的准确认识,均产生了一定的模糊与混淆。本文试图对《道德经》的思想材料来源进行准确完整的认定,以便于清楚把握《道德经》思想体系的形成前提。  相似文献   

16.
怎样深化老子思想的研究?任继愈陕西省老子思想研究会主办的第二次老子思想研讨会在西安开幕了,我满怀激动、兴奋的心情来参加这次盛会。我们研究老子思想,它的意义不限于老子研究,更多的是要关心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前途。我们今天从事研究时,要关心下一代进入21世纪...  相似文献   

17.
正《淮南子》一书充满着辩证思维色彩,它既继承了老子两两相对的理论学说,又将其延伸于实际事物中。《淮南子》在继承《老子》一书的基础上,充分阐释了自己"阴阳合和"的观点,并用辩证理论阐释事物之间的关系,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老子》一书中,对辩证理论的阐述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而在《淮南子》中,对阴阳相对理论的表述是"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相似文献   

18.
關於老子研究不斷有一些新的發現和争論,筆者對這些新問題也不斷有一些新的思考和回應。這些思考如果以完整論文的形式發表就難免重復筆者過去的一些觀點和論證,爲避免重復,這裏便以札記的形式提出一些新思考、新發現、新觀點與同好交流切磋。六個題目涉及有關《老子》作者和年代問題的不同於時賢大家的發現和觀點,也涉及對《老子》之思想理論研究中的一些現象的分析以及筆者的探索之道,包括如何面對各種争論分歧,如何既注重西學精華又不扭曲本土思想的基本面貌,如何不斷回到古代社會又關注現實世界的需要,以及如何理解和解讀《老子》之核心概念的問題。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一脉的《老子》及由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其形成固然与殷周以来的文化传承密不可分,然而它更深远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则与中国上古的华胥文化相关。老子及道家重"朴"的理想社会、"守柔""守雌"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雌性文化的推崇等特征,无不与华胥文化有着渊源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陈春晨我们此次老子思想研讨会的主旨是:探讨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都有现代价值。比如,2500年前产生的儒学,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演变发展,人们仍然喜欢读《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