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辉煌的高句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龙 《寻根》2006,(1):92-100
高句丽,我国史书也称为高句骊,高骊,高丽,是公元前37年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边疆民族政权,至公元668年为唐朝灭亡,存世7个世纪。如此长期称霸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政权,  相似文献   

2.
走近高句丽     
公元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中国的世界遗产从29处增至30处。高句丽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其强盛时期的势力范围,包括了今天吉林省的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辉煌灿烂的高句丽文明,在高句丽政权灭亡以后,逐渐为世人淡忘。光绪初年,清桓仁县书启关山月发现湮没于杂草树丛中的好太王碑;1906年,乡民修筑公路时,在板岔岭发现丘俭纪功碑,这段珍贵的史实才重新进…  相似文献   

3.
正糖是一种能给人带来甜蜜口感、让人愉悦的食品,也是中国美食五味"酸甜苦辣咸"中甜味的来源。唐朝则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糖和唐朝有关系吗?有!中国是从唐朝开始,才有了制糖技术,中国人是从唐朝开始才尝到了糖的味道。而这有赖于丝绸之路。正是通过丝绸之路,邻国印度的制糖技术在唐代传入中国。印度的制糖技术传入中国,是印度科技在中国传播和影响的一个重要例证。在古代,有三项西方科技发明被引入中国,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  相似文献   

4.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5.
杨慎是明代四川的文化名人,他的家族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名门望族。杨氏家族世家文化的形成,深受其家族优良家风家训的影响,杨慎家族的家训文化以勤勉谨慎、廉洁爱民的"四重"、"四足"家训为主要内容。杨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从小所浸润的优良家风有密切关系,其家族的优秀家训文化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廖德广 《大理文化》2011,(7):101-109
公元618年,中华大地进入李氏唐朝时代,"安史之乱"后渐趋衰败,于公元907年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大唐刚立国的第一年,就释放因反叛而遭前代隋朝镇压并"没为奴"的爨氏,开始经略云南地区。在唐朝的经略及云南地方势力的图存图强较量中,"唐封首领大将军建宁国王张乐进求",因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梁建方击松外蛮、下其部落七十二所,遣使往西洱河(《旧唐书·本纪》、《唐会要·卷九八·昆弥国》  相似文献   

7.
中日家族文化既存在亲缘关系,又走向了分流发展,其同中有异的文化形态影响到中日作家的家族书写.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典范性文本,对两部<家>进行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家族小说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各自风貌.两部小说所书写的"家"的悲剧、家长权威的放逐和传统婚姻的承受,亦呈现出不同的情形.中日两部<家>的家族叙事同曲异调,家族悲剧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正啸,最早在先秦文献中便有出现:"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召南·江有汜》)。魏晋南北朝、唐朝、宋元明清的诗文中都不断出现"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啸"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其中善"啸"之人可谓不胜枚举:诸葛亮、阮籍、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当然这里的"啸"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发出声音,而是浸透在诗词歌赋中了。一、"啸"的含义学者们对"啸"的意思众说纷纭,归纳后,  相似文献   

9.
冯敏 《中华文化论坛》2023,(2):15-25+185
唐朝军事实力猛增,政治、经济上的强盛和富庶,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持续增强,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胡汉民族之间的高度交流与融合的新发展,唐朝的胡汉融合,所涉及民族的范围、地域的广度及融合的深度都是空前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历史时期。期间虽然也有类似“安史之乱”一类的反复和曲折,但总体上,这一时期胡汉融合的趋势和方向是鲜明的,其发展进程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
槐山,位于江夏区金口古镇的长江之滨,其山不高,但留下了很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传说。南朝建有"西华观",清朝重建为"淮山寺";唐朝建有纪念达摩高僧的"达摩亭",明朝又改建为"留云亭";还有"望江楼"遗址、千年古银杏和"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更值得一书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在槐山西侧的长江岸边所建大型石驳岸,是长江上仅存的一处古代航运建筑设施,2013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1.
密码     
一直以来,我总被这样的问题困扰:为什么人类历史上大多数家族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而极少数家族却能够长期兴旺发达、充满生机。那么主宰家族兴衰的"家族密码"究竟是什么?我试图想找到一种答案!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在继承老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坐忘"理论。司马承祯,是唐朝时期道教代表人物,最著名的著作是《坐忘论》。在对其各自的出处、时代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方面进行异同比较后,让我们在理性的基础上,了解心境的重要性,明白虚静的作用力,这对于现代人面临的高度紧张的竞争压力,将起到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朝在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以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成为我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其史学和文学艺术的成就试作探讨。唐朝的史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八部纪传体正史著作及两部史学新著的完成。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即接受了秘书丞令狐德?..  相似文献   

14.
何妥是隋代著名的《易》学家。他曾历仕南朝梁、北周、隋,得南北学术之所长,《周易讲疏》即为其学术结晶。何妥之《易》学以义理为基础,兼用象数,杂以史论、政论和《礼》学,既融合了南北学术之长,也受到了"蜀学"之影响。何妥家族源出于西域粟特,他从家族浓厚的"胡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经学大家,其学术思想渐染了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在中古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案例。地域熏习与民族遗传共同造就了何妥在中古经学史上的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主流手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宋代华阳王氏家族以累世科考成功而著称于世,号称"六世词科只一家",在科举对家族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分析了王氏家族科举成功的表现及其原因,并通过这一个案对宋代科举与家族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正有人说,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文艺复兴;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现代西方文明。此话虽值得商榷,但美第奇家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个统治佛罗伦萨达三百多年的家族,凭借其巨大的实力庇护和赞助了不可胜数的艺术家和学者,包括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布鲁内莱斯基、多纳泰罗、波提切利等,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美第奇家族的开创人之一科西莫·迪·乔凡尼·德·美第奇(以下简称"科西莫")更被意大利人尊称为佛罗伦萨的国父。他的传奇故事,还要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讲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于文献文本,以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佛教度亡仪式的"香花佛事"舞蹈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揭示了"香花佛事"舞蹈在梅州客家族群体中的心灵慰藉、凝聚族群、孝道濡化和智慧传承等功能,以期对于客家民俗舞蹈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一、茶艺:博大精深的唐代茶文化王升华《茶圣陆羽》是一部以唐朝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历史小说。小说以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为历史背景,以茶圣陆羽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主线,全方位地再现了盛唐时期绚烂多姿的茶文化。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封氏闻见记》卷六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的问世,则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  相似文献   

19.
唐朝的耻辱 归唐,对南诏而言,是一件大事,也就是在其即将亡国之际,南诏找到了一支强大的力量,强大得足够和吐蕃抗衡,足够遮蔽自己. 也只有这样,南诏才能取得真正的独立,才能使得皮逻阁与阁罗凤打下的江山,不至于丢失,不至于“都付笑谈中”. 当然,这样,对唐朝也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0.
正尝产,俗称"公尝",即传统乡村社会人们以家族或父辈家长的名义配置但为同一家族或宗族各房共同占有的公共财产,且其本身或相应收入最初主要用于每年特定时间节点进行祖先祭祀仪式、坟墓与尝田的修整或其他与祭祀有关产业的维护,后来又便宜于家族子孙的家族公有资产,一般分为尝田、房胙丁田、尝田屋等有形资产形式。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对赣南寻乌的宗族公产的来源有这样一段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