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邢卫 《华夏文化》2010,(1):26-28
<正>中国自古就有士,至迟在殷商西周时代,士人之名已见于文献,士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等级,士的身份是贵族。从内涵上考察,中国古代的士子属于士大夫,主要包涵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指居官和有职位的人。《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第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  相似文献   

2.
正近代以来,中国始终追赶着西方的步伐,事事皆以西方为标榜来要求自我,可得到的却总是"东施效颦"之效。这种盲目追赶西洋的心态在当时的社会始终弥漫而未能退散,尤其在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之间。科举废革令中国固有的四民社会结构崩解,传统的社会上升渠道被阻塞,在科举废除的同时,学堂也逐渐兴立起来,这种亦旧亦新的状态时常伴随于士子文人左右,于是"中体西用"的理论架构再次为世人所引用。本文拟从文化史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分析,以西学导入与中学变革为切入点,透过  相似文献   

3.
<正>苏轼是"千古一人"的文化精英,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造诣极深。加上其政治失意、屡遭贬谪的人生经历和儒释道杂糅的思想体系,使苏轼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和人格化身。《前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许多政治上不得志的士大夫一样,此间的苏轼心情是苦闷的。于苦闷的羁旅中,苏轼的创作却又丰富多彩,佳作频出。这些作品没有简单的自怨自艾,反而行文大气磅礴,内里又澹然致  相似文献   

4.
《寻根》2020,(5)
正我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不但是各个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分化、大改组的时代,而且是一个丧乱频仍、法令严峻、朝不保夕的动荡岁月,士大夫们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往往逃避现实,从事玄言清谈。于是,《老子》《庄子》《周易》等著作,均成了士子的枕中鸿宝。同时,因为名教动摇,礼法败坏,过去定于一尊的儒家学说,难以维系人心,人人都以放任旷达为尚,虚静无为作俗。有些人干脆嗜酒狂放,披头散发;有的人去掉巾帻脱尽衣服,裸体相对,说是获得了大道之本;有些人则作隐遁之计,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超尘拔俗,离经叛道,消极避世,以终天年。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中,有多个关于盛世的故事。比如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明朝的永乐盛世,到了最后一个专制王朝清朝,中国迎来了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准确地说,应该称为康雍乾盛世。这个盛世经历了清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持续时间长达134年,是清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人口在历史上首过亿(超过3亿),国土面积为历朝最大。按现在GDP的统计方法算,当时清朝的GDP  相似文献   

6.
<正>一、北宋时期伶人词曲的特点与影响(一)伶人词曲的兴起与发展伶人词曲的兴起与发展与北宋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北宋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也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审美追求。然而,由于文人士大夫通常被束缚于官场和礼仪规范,他们对于真实生活和情感表达的渴望未能得到充分满足。而伶人词曲作为一种直接反映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社会底层和文化边缘群体的热烈追捧。  相似文献   

7.
张爽 《华夏文化》2016,(1):43-46
正身为诗圣的杜甫,其诗也被誉为诗史,杜诗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沉郁顿挫"风格,从宋代开始便有研究杜甫的传统,因此才会有"杜诗千注"这一说法。各代文人都喜欢在杜甫人生中找到一些相通的自身感受,或悲或喜。但面对杜甫所具有的特殊历史集大成者的生命历程,我们必须跟随他一生漂泊悲苦的足迹,对其生命历程不断发现和诠释出新的含义,才能做到知人论事,进一步取得心灵共鸣。一、开元盛世,少年豪迈壮游齐赵  相似文献   

8.
宋仁宗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宋仁宗与他的士大夫合作者们共同构建了较和谐的文人社会,为北宋的“极盛”时代的到来,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本文对宋仁宗在其中的历史功绩,作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
正《红楼梦》中描述的贾府由盛而衰,从表层看是外部的抄家,但从深层看则蕴含着深刻的隐喻,在于组织自身的腐朽,是人为的灾难,难以逃脱命运的羁绊。从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盛衰兴亡、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可以深入体验帝国荣枯消长的"周期率"。白先勇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化发展到18世纪的结晶与总结,它写尽了乾隆的盛世,也暗伏了乾隆之后中国文化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19  相似文献   

10.
漾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古道从漾濞穿境而过,留下了无数的历史印迹,也为漾濞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漾濞提出了"注重历史文化,发掘旅游人文资源"的思路,并对漾濞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我就漾濞的古道文化谈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与文字书写相关联的书法艺术 ,在中国绵亘数百代 ,历经数千年 ,具有悠久的历史荣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 ,书法不仅充当了传情达意的交流工具 ,而且也是文人士大夫们雅玩遣情表现自我修养的手段或是寻求精神寄托心灵安慰的理想港湾。它植根于中国汉字文化的土壤中 ,深受传统文化浸蕴 ,在文化层面被赋予深刻内涵 ,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 ,有人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一部中国书法史 ,不仅是一部单纯的书法艺术史 ,更是一部内容宏大精深的书法文化史。然而 ,近代以来 ,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 ,却在现代文明和西方艺术思潮…  相似文献   

12.
葛熠 《华夏文化》2005,(2):43-45
中国古典园林的正宗代表当数江南私家园林,即士大夫文人园林。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政治上动荡不安、文化上多元走向的时代。政治上的风云变幻,让封建士大夫们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感到岌岌可危,或为保全性命,或为寻求精神慰藉,士大夫们把目光投向自然,寄情于山水,而当时山水诗、画的流行,也推动了造园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的《诗本义》突破了汉唐经学的章句注疏之学,但仍是要从《诗经》中寻绎"圣人之志",这是由儒学复兴的时代语境决定的。这一语境还统摄了欧阳修"情理求诗"和"简直说诗"的意识指向,关联了"古文运动",体现了欧阳修作为"庆历士大夫"的时代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4.
正一18世纪的中国在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步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从传统的意义来看,所谓"盛世",包括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权威秩序得以确认和强化,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吏治相对清明;通过对外用兵拓展疆域、巩固边疆,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对清朝的认同感、归附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士人在科举体制内获得对知识、权力的满足,异端情绪逐渐平息;经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到处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作为历史,强盛的大唐王朝早已逝去,但现代考古发掘却为我们提供了众多足以再现其时代风貌的精美文物:三彩、陶俑、壁画、金银器、丝织品等等。在这种类众多的文物中,唯有富丽堂皇的金银器最能体现大唐王朝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文化的雄浑博大。而在唐代金银器中,又以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金银器最为有名,以至现在人们一提到唐代金银器,就会首先想到西安南郊的何家村。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是建筑在文字记载之上的,是重视"起源"和"传播"的。当历史学成为强势学科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历史就被肤浅地描写为汉族中心或帝王中心的历史。而羌文化的特色不是为观光、为表演、为换取金钱而存在的;相反,它是羌民族本身,是羌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历史。而这段历史也不能理解为华夏文化史或中原文化史的附庸。  相似文献   

17.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18.
"两黄"文化,就是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因为,河南新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故都;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把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研究透了,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根脉和主流把握住了,也就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认识河南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造福中国人民,影响国际社会,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9.
罗勇 《大理文化》2013,(5):100-109
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历史上被称为邪龙、蒙舍、开南、蒙化。其中从元至民国的近700年中称为蒙化。而明清时期的蒙化.在元代的基础上,其政治制度、人口构成、社会习俗和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变化,下面分别叙述之。  相似文献   

20.
<正>一、对满清皇室的态度有清一代,虽属满族主政,却仍然遵行汉法,尊重汉族知识分子,故而在太平天国起义军势如破竹之际,尚且有汉族士人相互呼应,起而组织地方武装抵御。辛亥革命的风潮骤然而至,似乎令满族统治者和汉族士大夫都措手不及,由于是皇室和平退位接受优待条件,类似于古代的禅让,没有发生以往历史上经常表现出的惨烈的流血冲突,故而也没有士大夫以身相殉的现象发生。但是,民国以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前清的官绅文人抱着不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