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前言:儒與齋戒我們如要論儒家工夫論的源頭,不能不牽連到儒家的起源問題。追溯先秦諸子的源頭,尤其追溯儒家之源,曾是民國學術的熱門議題。先是章太炎曾撰有《原儒》一文,~1文中提及"儒"有廣狹不同的三種說法:"達"、"類"、"私"之名。"達名"之"達"意指通達。儒者,術士之稱也,其含攝最廣。"類名"之儒意指懂六藝之學,以爲鄕幫楨幹之人。"私名"則意指儒家一詞的專門名稱,"儒"爲九流十家中的一家。  相似文献   

2.
丰家骅 《寻根》2007,(5):101-106
在汉代的边关中,有两座关因唐诗的流播特别有名:一座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另一座是"西出""无故人"的阳关。玉门关相传为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阳关则因其位居玉门之南而得名,宋人周说阳关是"汉将杨兴败走此关,因以为名",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不仅是独步一时的大诗人,也是震烁古今的大思想家。他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中说:"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九》中又说:"群言之名‘我’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以不名。群言之名‘物’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曰‘我’。"将"我"视为万物之源,将"我"推到与  相似文献   

4.
正"蓬莱"之名,流传已久。从古至今,每每提及,都会引起人们的向往。从先秦时期神话中的仙山之名发展为后来的人间胜景,从帝王追求的不死之境演化为诗家吟咏的理想乐土,其意涵存在着一个流变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蓬莱"有着不同的期待。一、神仙的时代战国以后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蓬莱山在海中"。这给我们提供了两条有关"蓬莱"的信息。首先,"蓬莱"是海中的一座山;其次,蓬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道教音乐仪式功能的塑成、流变及世俗化发展倾向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道教仪式音乐的原始形态及文化功能;道乐编创与应用的审美诉求;道教音乐与儒家音乐典籍之间的呈递关系;以及道家音乐由出世到入世的历史转变过程。在对道教音乐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之后,从道教音乐的发源谈起,揭示其与儒家礼制和俗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社会政治形态为背景,思考道教音乐转变的实质性原因和呈现出来的形态效果。以此,对于道教仪式音乐从"成仙"到"成礼"的转变过程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横空出世、大气磅砖的长白山雄踞于东北边陲,是声闻道速的天下名山。长白山久负盛名,其称谓也几经变迁。在中国古代西汉以前称为不咸山。史书他海经》中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目不成”。不成,东胡语意为神巫。可见从山名之初,长白山就笼罩上了一种神奇色彩。汉、魏之后称盖马大山,满族语为“长白”之意。南北朝时,长白山又有徙太山之称。到了唐代,称为太白山。自金代起,长白山之名被普遍使用,至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据《清史稿·太祖本纪》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始祖名叫市库里雍顺,他的…  相似文献   

7.
古镇宝丰     
1 一道盐水,用近乎沉寂的抒情方式,一直向南. 三百里路云和月,慰我山灵;两千年来功与名,付与咸心. 沘江,是国际大河澜沧江无数支流中的一条,发源于滇西北兰坪县境内,被历代史家称为"滇省众山之祖"雪邦山一脉的青岩山.那里,每年春夏之交,都会被一片又一片杜鹃花海掩映.这条江自北向南,穿越兰坪县中南部与云龙县几乎全境,纵贯...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的《诗本义》突破了汉唐经学的章句注疏之学,但仍是要从《诗经》中寻绎"圣人之志",这是由儒学复兴的时代语境决定的。这一语境还统摄了欧阳修"情理求诗"和"简直说诗"的意识指向,关联了"古文运动",体现了欧阳修作为"庆历士大夫"的时代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9.
《思復堂遺詩》的作者陳卓仙(1887-1964)是"海外新儒家"代表之一唐君毅先生的母親,但《遺詩》的償值并非僅僅基于出自名母之手。《遺詩》以其特立獨行而又圓活自在的理學風尚,彰顯了濂洛風雅亦能出自閨閣,更昭示了求道、體道、踐道的"復性"追求在日常爲可能、在女性爲可行。作者以一鄉曲女性、家庭主婦、人妻人母的身份走上了"以全幅生命唯道是求"的精神超越之路,其體道的歷程與抵達的境界在詩集中灼然可見。陳卓仙依其詩作證明她之於中國詩學、乃至中國文化的疆域均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相似文献   

10.
骑龙山古道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南平乐镇东约1公里的骑龙山上。古道沿着骑龙山脉的山脊蜿蜒延伸,一直通往雅安。2005年6月23日至7月2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邛崃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取得了重大收获。调查表明,古道保存情况不太理想,有些道段基本被毁,但有些路段还是保存很好,整体来看还是具有连续性。通过试掘,共清理出汉、宋、明、清四个时期的道路遗迹,出土了各类唐、宋、明、清时期瓷片(基本为邛窑产品)以及汉代和清代钱币等重要文物。汉晋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是一条从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通往印度、中亚直至西欧的商道,即《史记》所载的"蜀,身毒国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量中外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为关注的是它的路线问题。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从文献史籍的角度进行梳理,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也对其进行过实地考察,但都只能大概的指出是途经"邛崃"。此次调查与试掘是从考古学角度证实了这条道路的实际存在和具体途径路段,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古代西南丝绸之路途经了平乐骑龙山古道。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平乐镇骑龙山古道应该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在《道德经》的宇宙论中,道生出了天地万物。然而,对于老子宇宙论的实质与展开,学者们却有不同的意见。本文试图通过对"有无"、"生"、"域"与"道"的内涵的探讨,来阐释《道德经》中的本体宇宙论。一、"有"与"无""有"与"无",是《道德经》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道德经》第一章即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然而,"有"与"无"的具体含义,却难以轻易得知。我认为,  相似文献   

12.
诸葛筹笔的故事是唐宋时期前贤信仰"景观制造"的典型案例。筹笔驿之名在唐代就有,唐宋元明时期人们认为筹笔驿具体位置应该在今天的朝天区治,宋元明清有朝天驿之名,但二驿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明代有筹笔驿在今广元朝天神宣驿的说法,这与历史时期金牛道主道广元段东移后的"区位重构"有关;民国开始有筹笔驿在广元朝天军师庙的说法,与近代传统乡土历史重构中前贤信仰的"地域泛化"有关。透过筹笔驿位置的争论可知,在中国乡土历史重构中,口述的传说故事一旦有了"景观制造"的过程,往往会经过"地域泛化"和"岁月沉淀"两个阶段,更会使作为文化的历史与作为科学的历史纠缠在一起而难辨真假。特别是在当下乡土历史情怀与地方行业利益共同驱动的背景下,作为文化的历史还在不断被重复制造着,对后人的历史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促使我们反思今天的历史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正"诚"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最早有关"诚"的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经过长期发展,到唐代经李翱等学者发掘,北宋时期周敦颐结合《易传》等多家思想对"诚"进行了新的发挥。分析周敦颐"诚"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把握宋代儒家思想的转向,理解宋明理学家关于"诚"的解释。本文试从本体、理想境界及修养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周敦颐"诚"的含义。一、作为本体的"诚"周敦颐吸取佛道之学的理论成果,建立以"诚"为本体的思想体系。《濂溪学案》中说到"元公崛起,二程嗣之  相似文献   

14.
"敬道"礼仪     
现在我们每年要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祭祀黄帝陵的礼仪活动.这种礼仪与祭祀神灵的宗教礼仪不同,它表达的是后人对于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表达人们对于认识把握了"道"的有道之士的景仰之情.其特点在于,它并不是崇拜神灵的仪式,而只是人们崇敬"道"的表现,它应该属于我国古代以来形成的"敬道"礼仪.  相似文献   

15.
《庄子》内篇中有大量关于"德"的论述,其内涵丰富而立体,与"道"同构。首先,德与形是可分离的,这一思想可以概括为"徳不形"。德、形分离的背后是内、外两个领域的划分,有德者在两个领域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德不形与"道在屎溺"同理,意在强调德的独立实在性。其次,"德"还包含着对个体生命困境的应对,即如何全生,这一思想可概括为"支离其德"。支离其德是德自身的隐匿,而德之隐与道之隐是同步的。最后,能够完全合于道的是真人之德,真人"无己",故能"磅礴万物以为一"。这体现了"道通为一"。无论在哪个层面,内篇中的"德"都很难被归为道德概念,毋宁说它是非道德的或超道德的,这正体现了庄子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一、磻溪之由来磻溪坐落于安徽歙县杞梓里镇境内昌源河畔。原名"劳溪",取勤劳耕种之意,隋末唐初开始有人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代,有一名士隐居于此,因慕名姜尚隐居陕西的"磻溪"之含义而改名磻溪,又名渭滨——取姜太公于渭水之滨垂钓之意。磻溪位于昌源河北岸,山如屏,河如带,从坡山之巅鸟瞰磻溪全村,酷似鸟枪形,村头笔直细长,犹如枪管,村末宽而弯,犹  相似文献   

17.
端午百索考     
正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舟之俗,也有挂菖蒲、艾叶,系百索之俗。所谓系百索,即以五色丝系臂,现在民间已少有人为之。事实上,这一民俗在中国历史上是源远流长的。例如,唐代万楚于端午日观看歌舞表演,中有一妓令其心醉神迷,直欲出于生而入于死,《五日观妓》诗曰:"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所谓"五丝能续命",应该是当时  相似文献   

18.
张栻作为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对"中"与"性"的看法受到了周敦颐的深刻影响,他在同朱熹书信来往的过程中,对其师胡宏的论性之说提出了质疑与批评,二人皆反对胡宏的"中者,性之道乎"一说。而胡宏的"全体"之说在张栻那里成了"统体",并且张栻认为此"统体"即为"理一"之中,而此"中"则散为"万殊",此"万殊"则即为"时中",而此"中"非"性体"而只是"状性之体"。同时,在如何看到"性善"一说的问题上,张栻提出了"名"与"实"相结合的路径,"善"为(万物)性之名而其实则各异。  相似文献   

19.
"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以降,无不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但却有所不同。荀子提出"壹于道",注重对"道"的知与行,其主要特征是加强了"心"在"知道"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心"的修养,且始终是以"中"贯穿"虚壹而静"的修养过程中,"虚""壹""静"三者均需要在"中"的规范下完成,"中"既是其本体之依据,也是其实践之方法。荀子通过"知"构建了"心"和"圣"(道)之间的联系,通过"知"来描述"圣",通过"心"来实现"圣",以此实现儒家"成圣"之理想。  相似文献   

20.
在早期周礼乐语之教中,《周颂》被用于祭祀、太学之教、天子视学等仪式中"升歌"的素材。周礼乐语之教在升歌之后有一种针对"歌"的"既歌而语"仪式,这种仪式是用"兴、道、讽、诵、言、语"六种不同的方式("乐语"),对"歌"之义加以阐发,以体现、强化仪式的教化功能。《大雅》部分诗篇是据周礼乐语之教中的"乐语"而创作,"乐语"的性质决定了《大雅》部分诗篇与《周颂》有一种对应关系──《雅》诗是对相应的《周颂》诗义的阐发。这种对应是由礼仪决定的。周礼乐语之教在《诗》的创作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西周到春秋,《周颂》的地位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变化,这决定了现今《诗》文本的编排顺序和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