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超出思想主旨、文艺创作的文本性记录与文字表达视野,可以将《周易》与《诗经》从它们所反映、所结构、所规定的中华文明之轴心性的文明模式建构机理与文明价值实践机制的角度,予以比照性考量。它们由于其自身的关注重心与问题属性,可以看作具有共同的(先天的)"天学"、(时间上先在的)"古学"性质。后者具体体现为"自然—道体论"的"诗性"总体性视野、生存界面的内在分疏与意义的内涵性生成机制、流转的形式机制等等问题领域。它们共同起到基元性、典范性的文明机制与文明价值层面上的奠基与范导作用,以及对于文明本身的"经纬"、结构意义。  相似文献   

2.
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具有极为完备的理论形态的诗歌批评专著,其理论形态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品"的形态:在体制结构上,以定品第为经,品诗味为维,兼及立标准、溯源流、叙逸事。在批评方式上,采用具有个人性、体验性、直觉性、审美性、概括性、抽象性等复杂特征的"品味"批评;话语言说上以印象式概括和"比兴"言说为特点。《诗品》之"品"是一种融社会政治批评与美学艺术批评为一体的诗学形态,是智慧、灵性、诗性的东方诗学典范。继《诗品》之后,各类诗式、诗格、诗论、诗话等诗歌批评著作蜂拥而出,总归有唐代的"格""式"类和宋代的"话"类,而就其批评理论形态来说,则都属于"话"类了。  相似文献   

3.
《庄子》与《易传》在谈及言意关系时,均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但看似相同的观点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内在思想理路: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并非是在质疑语言的达意功能,而是为了大力表彰圣人之意的广大深邃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伟大创造,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宗经"、"征圣"的必要性;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却是建立在对一切人类智慧极端怀疑的基础之上(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圣贤经传之达意明道功能的强烈质疑),最终走向的是对儒家"宗经"、"征圣"思想的彻底批判。不过,虽然庄子认定,有限的人类智慧根本无法测度无限之"道",作为人类智慧衍生物的语言文字更无法触及"道"之真谛,但《庄子》却正是于不可言说之处开始了言说,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与《易传》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4.
姚小鸥 《寻根》2004,(2):34-37
《周易》本是我国先秦时代的占筮书。自从孔子作《易传》以来,学者又相继挖掘出其中深湛的哲学内涵。至于人们留意到《周易》中的古歌,是较晚近的事情了。对《周易》古歌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后。这一研究拓展了《周易》研究的领域,扩充了先秦诗学研究的范围,对《易》学和《诗》学两个重要领域的研究都产生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郑熊 《华夏文化》2016,(1):38-39
正对儒家经典《周易》的研究,目前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就有从具体概念入手来研究。现有从概念入手来研究《周易》的成果,主要涉及到"诚信"、"象"、"天地"、"周"、"小"等,对《周易》"中"概念的研究则不多见。此外,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形而上学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从具体概念含义的演变来考察儒学形而上学化趋势,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希望通过对《周易》"中"含义的解读,来显现儒学发展的形而上学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研究中“《周剔热”的出现以及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的深入研究,《周易》尤其是《易传》的学派归属问题成为易学研究的新热点。仅笔者所见,1989年至今发表的有关论文40多篇,专著一部,在山东等地召开的不同规模的易学研讨会上,《周易》的学派归属问题为与会学者所关注,争论比较激烈。1989——1992年间发表的有关意见主要集中了通行本《周易》的思想特色及传承系统。1992年,湖南召开了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研讨会,随后湖南出版社出版了《马王堆汉墓文物》一书,此后又陆续公布了帛书(周易》的大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九歌》与《九章》是《楚辞》中富有鲜明艺术特征的两组诗歌,前者是带有浓郁神话气息的楚地民间祭歌,后者除了《桔颂》以外,其余八篇作于屈原流放汉北和迁逐江南期间,连续性地表现了诗人立志———受用———被疏———放逐———自沉的生命过程。偏于感性的宗教诗性和偏于理性的生存诗性是这两组诗歌的人文主题。比较《九歌》与《九章》的文本结构、诗思方式与审美风格,能更好地把握伟大诗人屈原的创作个性。一文学作品的文本结构是指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它包括作品的整体结构、篇章结构以及句式结构。《九歌》的整体结构宏大…  相似文献   

8.
刘淑丽 《寻根》2009,(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9.
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辨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儒家重义而轻利,或否定利。《周易》乾卦《文言》之"利者义之和"的命题对义利关系含有新的见解,苏洵对此进行阐释,以为义乃圣人戕天下之器,提出"徒义"与"徒利"的概念,作出义必有利而和的结论。朱熹对苏洵之论批评,但坚持固有的儒家观念,难以否定苏洵之论所具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唐郭京《周易舉正》是唐宋時期考較《周易》文本的代表著作之一,與唐徐郧《周易新義》和北宋范諤昌《證墜簡》相伴生,三書性質相同,且有不同程度的重合.郭京自稱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注定傳授真本"(定本),用以校勘"今世流行本"(今本),"舉正其謬".其書不見於兩《唐志》著録,但在北宋天聖、慶曆間經歐陽修之手行於世.宋人既已...  相似文献   

12.
刘淑丽 《寻根》2008,(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苟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可以代表周代人的观念。事实上,周代有关男女之别的阐述与规范已经很多,而男尊女卑观念也是在这个时代被反复论述的。  相似文献   

13.
正"明德慎罚"最早是由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提出的政治思想。学术界对《周易》古经"明德慎罚"观多有谈及,但是对于《易传》的"明德慎罚"观则研究较少,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易传》"明德"与"慎罚"的关系"明德慎罚"直接被提出是在《尚书·康诰》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一般说来,"所谓‘明德’,就是尚德,即对民众提倡德教,要求其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所谓‘慎罚’,就是对刑罚的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兵法姜国柱自古以来,《周易》就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和称颂,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影响百代。本文只就《周易》的兵法,作粗浅探析,以就教于方家。综观《周易》的兵法,主要有以下诸端。一、兵为大事,重战习武人类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描述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将《三字经》自1812-2015共204年的英译史分为繁荣期(1812-1900)、沉寂期(1901-1988)和复兴期(1989-2015)三个阶段,并全面客观地对这三个阶段的译本情况、历史背景、翻译目的、副文本和翻译风格等进行研究。二百年来,《三字经》的英译走过了一条从以外国译者为主到以中国译者为主、从以了解中国为目的到以译介中国为目的、从单调的副文本到丰富多彩的副文本,从忽视《三字经》的诗学特征到重视其诗学特征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文本和思想特色这两个方面对《十八空论》进行了考察.首先,通过文本考辨,笔者认为该论虽是解释《中边分别论》部分段落的论书,但却是独立的一部论疏,而不太可能是真谛所著的《中边分别论疏》残本.其次,本文从该论对十八空的归纳和料简、以佛性义释性空以及阿摩罗识义这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十八空论》在解释义理上的特点,指出了论中真谛思想的独特之处,及其与奘传唯识学所说义理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老子》,又称《道德经》,为我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著经典。在这部有5000字的著作中,虽没有专门论述语言理论的篇章,但他对语言的深切体悟,深刻的思考却贯穿在整个《老子》全书中,尤其在《道德》37篇中,竟有第一、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等8篇谈及“道”与“名”的关系,说明老子对语言问题的高度重视。老子的语言观念不仅是老子自己思想的基点,而且也为发扬光大其学说的庄子所继承,从而对《庄子》一书的释“道”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庄子选择寓言说理成为一种必然。了解这些,对我们正确理…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学将史诗视为固态的文本加以研究,口头诗学则将程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口头演述纳入史诗叙事研究的范围内.彝族口头史诗《勒俄特依》的主题因歌手演述的差异呈现出复杂的叙事形态和主题类型,史诗主题也随民俗展演背景的不同具有灵动和多样态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毛曦 《华夏文化》2000,(2):56-58
古书今译 ,如火如荼。率尔操觚 ,往往有之。陕西师范大学王宏印教授所著《白话解读〈公孙龙子〉》则同流不污 ,是“文本注释与思想重建”相得益彰的好书 ,具有鲜明的特色。该书于 1997年 9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首先来看该书的编目。该书共分上编、下编、附录三个部分。上编为《公孙龙子》文本注释与疏解。包括《白马论》、《坚白论》、《通变论》、《指物论》、《名实论》、《迹府》六篇的词义解析、文句梳通、译文为白、意义诠解。下编为《公孙龙子》的文本与思想研究。共四章。第一章为《公孙龙子》文本研究及《公孙龙子》思想的重建。主…  相似文献   

20.
《周易》在中国经籍中最富有哲学意义,影响深远。相传孔子老而喜《易》,作《易传》,近人多怀疑其说,然而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经传竟能证明孔子与《易传》确有密切关系。孔子嫡孙子思所著《子思子》已佚,尚有四篇存在《礼记》书内,其思想及所载孔子论《易》语,均可与《易传》印证。荀子也以《易》学著称,其学来自年辈和子思相若的馯臂子弓。《荀子·天论》的思想本于《易传》的《繋辞》,在《大略》中还直接引用《彖传》、《说卦》和《序卦》。继荀子之后,汉初的陆贾、穆生等都精于《易》学,他们或久居楚地,或本来就是楚人。这为流传在楚地的帛书《周易》经传提供了历史背景。帛书的发现和下面两篇文章的论述说明,《易传》绝不是晚出的作品,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不可离开《易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