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世纪中叶以来,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在重塑城市形象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提升城市经济形象的"新引擎"、繁荣城市文化形象的"催化剂"、改善城市环境形象的"优化器"和城市口碑形象的"传播器"。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以文化产业推动城市形象的提升路径,要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双重作用,着眼于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培育出城市经济的"新常态",城市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城市文化繁荣的新驱动。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国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拥有高度繁荣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法国支柱型产业之一。法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得益于多方面原因,而政府的主导力量、政策的完备与完善、传统与现代创意的紧密结合,无疑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法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文化例外"与"文化多样性"谈到法国文化产业发展,就必须先从法国的"文化例外"政策谈起。"文化例外"这个词最早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法国人敏锐地意识到国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已逐步渗透到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虽然在产业规模扩大、行业发展、产业集聚、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具备资源、经济、消费、政策等优势与基础,但存在行业竞争力偏弱、领军企业较少、文化精品不足、跨界复合型人才稀缺等短板与不足。成都市促进"互联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夯实硬件基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内容创新,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培养引进并举,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4.
自从国家确定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以来,相关扶持政策纷纷出台,文化板块成为各路资本追逐的宠儿。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亦首次将文化产业写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部分,凸显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还有哪些重要政策出台?哪些领域是政策扶持的重点?为此,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专访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14,(10):10-1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精神,加快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近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6.
《文化市场》2003,(4):7-11
上海是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祥地,从20世纪初叶起,报刊业、电影业、娱乐业、出版业等现代文化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与北京一起成为中国南北两大现代文化行业集聚城市。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上海各类文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规模逐步壮大。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涵盖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旅游过程中文化特质的融合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天然内核,是生产性保护的有效路径,文化旅游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涵养利用。本文指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优势与差距,从政府发展战略、部门工作推进、文化产业视野、企业市场定位,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日前,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2014年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该计划旨在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领域创意创业水平,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在助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文化创意与我国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产业、旅游业、体育产业和特色农业等国民经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电影《爸爸去哪儿》到亚马逊自动荐书,大数据时代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今年,“大数据”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两会后,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出现很多人们在工业化时代意想不到的“奇迹”:旅游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图书报刊出版发行业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影视业成为英、美、法、意、日等国家的重要产业,其出口产值超过许多传统工业;体育经济收入、体育就业人数不断增多。我曾应邀率北京市社科院代表团在美国一些城市考察,并先后与美国26个政府机构和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座谈,发现文化产业对一些城市的重新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曾经走向衰落的一些美国城市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许多城市,尤其是工业城市,随着工业化时代的结束,一些传统工业企业或破产,或迁至国外;居民,特别是有钱的居民因不满其城市环境的恶劣逐步流向郊区;商业网点、文化体育设施及相关的投资也随之流向郊区。于是,城市逐步衰落,一个城市越衰落就越缺乏吸引力,就越留不住企业和商家,留不住有钱的居民,于是,税收越来越少,市政建设经费越来越困难,城市建设与治安越来越坏。而那些新建的郊区,尽管舒适、优美,但毕竟小型而分散,无法取代大城市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因而,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经过约20年的恶性循环,面对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地区特点与优势重...  相似文献   

11.
"一个高技术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高文化的社会,以此来保持整体的平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是社会经济创新的重要来源。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文化产业化的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对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发现我国要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文化水平,要大力发展大众文化,健全文化产业市场机制,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对外文化交流是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能够深化我国与沿线各国间的政体认识,增进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发展,这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但由于某些条件的制约,诸如缺乏共同的文化认知、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尚未建立完善的对外文化输出机制、国际互信体系不健全等,对中外文化交流有着不利的因素。对此,应主动探寻中外文化交流的交叉地带,培育共性文化;助推沿线各国文化产业大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产业贸易对接;推进我国文化产业输出保障机制建设,提升文化产品输出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国内外互信体系建设;加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构建区域文化空间,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通过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  相似文献   

13.
十年树木枝繁茂,十届发展书华章。日前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顺应国家文化改革发展政策调整、文化产业新趋势,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办展方针,为集中展现文化改革成果、示范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深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更高层次的广阔平台,实现新起点、新作为、新跨越。  相似文献   

14.
作为内地第一个国际性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开创了历史先河。十年再回首,看潮起潮落,深圳文博会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深圳文博会的成功,一定程度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与商业的较量——二说艺术园区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保护工业建筑遗产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博弈中,由于工业建筑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特点,保护遗产应当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就大多数情况而言,这只是理论上的概念,或是文化人的一厢情愿。当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政府和企业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往往要求迁移城市中心优越地段的古旧建筑和平民居所,变更为商业用地,修建高档商用建筑,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高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加速融合,四川省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匮乏、综合能力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四川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人才结构不平衡、管理人才数量不足、专业性和综合性人才缺乏、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社会化培养不足等问题,可从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优化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平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地区差异、培养国际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维度破解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撑,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中国精神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现阶段,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精神的现实价值,必须将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融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夯实人民群众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方兴未艾的文化景观和深受市民喜爱的娱乐休闲方式。广场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特有的自我展示和社会调节功能而深深地融合于城市文化主体之中。它以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异彩纷呈而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这种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意识强、渗透力度大、社会效益显著的文化现象正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对外宣传与展示的阵地与窗口。深入细致地了解广场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把握其内在的生成、发展、运作机制,无疑将对我们挖掘广场文化的内在潜力,拓展广场文化的服务功能,发展广场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审美、娱乐、融合等诸多社会功能与价值起到积极的认识、指导和促进作用。本文试从三方面作些粗浅的理性分析与思索。  相似文献   

19.
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在数字技术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数字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以数字技术推动的文化内容创新获得了长足发展,新形态新业态竞相涌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原创比例已发生根本性变革,获得了大幅提升。当前,我国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文创新形态、新业态,它们以现代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支撑的文化形式,所具有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等特性,体现出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与形式的升级与创造。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化及传统文化与其他产业(或行业)跨类融合似的共谋已经常见,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也颇为可观。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在产业、行业推进中适时融入文化元素愈加普遍。基于此,聚焦川剧产业化发展及其与旅游业的融合,在分析川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的前提下,探讨其与旅游业合作的可行性及衍生优势,于川剧与旅游业的发展应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