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意识是指个体对人类创新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和创新意向。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是笔者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挖掘教材隐性因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创造因素。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可以改变教材上传统记忆方法的教学模式,先采取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思考,探讨快速、准确记忆口诀的“窍门”。然后进行汇报交流,可以发现9的乘法口诀每句的得数与整十…  相似文献   

2.
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的综合体现。师范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从课堂教学中培养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多问为什么?要探究教材中深层次的东西。如果仅求“知其然”而不求“知其所以然”,这种学习方法最多是取得了“鱼”,而没有得到“渔”。从创新角度来看,不论是数理化,还是文史哲,都是通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现在这个体系的。物理学的三大定律,化学的元素周期率,数学的各种公理、定理,哲学的人工智能等都是如此。从教学中培养,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各科基础上,探究并努力掌握思维深处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这…  相似文献   

3.
一、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应当溶入血液,铸入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转变观念.对数学教师来说,“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创造,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的内涵 1、“思考”的数学教育.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数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创新的第一步是理解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霍菁 《湖北教育》2000,(6):24-2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必须先从教师做起。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仅表现在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上,而且表现在教师对知识的载体——教材的再处理、再加工上。这是建立在深透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的。从宏观上说,钻研教材时要教一科想各科、教低年级想高年级、教现在想将来;从微观上说,要揣摩编者意图,把握教材重、难点及其呈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倡导学生“要学会自学”,他指出:“任何一个人如果养成自修的习惯,都是终身受用不尽的。”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长期的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数学自学能力呢?数学自学能力是在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与技能的前提下,通过自学数学教材等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技能的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数学课本或有关的参考书、资料。深入理解和领会其精神实质,解答相应的练习或问题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笔者在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6.
一、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  相似文献   

7.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如何使枯燥的数学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可以从生活实际着手,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情境”、走进“生活天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一、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实例巧设练习,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意识。如,在二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小林家每月可节约450元,如果攒钱买一台1500元的洗衣机,…  相似文献   

8.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要从学生出发,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借助于教材的学习束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在新课程中把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实质上体现了本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精神:“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想象”———创新的翅膀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培养,珍惜他们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把加法算式“2+2+2”改写成“2×3”的乘法算式,而对于算式“4+4+4+3”,学生一般只会改成“4×3+3”或“4×4-1”。此时,教师要指出学生写出的算式只是含有乘法的算式,然后引导…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人才的成才是靠教育。”教育要创新 ,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笔者的一点想法。一、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发散”因素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 ,以宏观体系和微观环节上挖掘可供学生“发散”的素材 ,为课堂训练作准备。如 ,…  相似文献   

11.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新因素,我们认为:实施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论》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近来又有专家提出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观点。这一观点为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一切美的东西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美的科学,但要想真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教师不断探求有趣的方式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长久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培养。  相似文献   

13.
李晓芳 《成才之路》2009,(19):I0005-I0005
创新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数学教材就十分注意这一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向“学”的过渡。营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相似文献   

14.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当学生成绩较差或犯了错误时,做教师的绝不能动辄批评甚至挖苦。在指出学生缺点不足的同时,应多鼓励,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现实中的表扬现象分类笔者曾听过一节初二数学公开课,授课教师对学生作出-1+3=2的答案而大赞:你很聪明!我听后竟有心里泛酸的滋味。我带着“廉价的表扬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他进行了交流。同时对他那句“赏识教育下的常…  相似文献   

15.
浅谈对初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中国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笔者作为初中数学教改的一线教师.下面就“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第四章第 4小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提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和交流协作能力。但目前在这方面,我国的教材及教学方法都无较大突破。美国的数学教材从小学开始就贯穿了这方面的内容。以下介绍美国小学数学教材中最常见的一些开放性问题,以资借鉴。  …  相似文献   

17.
一、要“吃透”教材,写好教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测量学》一书。该教材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和实践展开叙述,并简要介绍了测量的新技术、新仪器。这本《测量学》是我们进行测量学教学的基本依据。要讲好《测量学》,必须要“吃透”教材,写好教案。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中间一环就是教案。它是教材的具体化,要把教学的难点、重点和教学步骤、程序甚至是表达思想的词句都体现出来。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这样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 ,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摆在了小学教育的重要地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 ,是广大小学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本人根据教学实践 ,就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体会。一、认真研究教材 ,在备课中体现创新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蕴含在数学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教学之中 ,是隐形的东西。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因…  相似文献   

19.
数学“猜想”是数学理论的“胚胎”,正如弗赖登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作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在数学中运用“猜想”教学,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要学习的数学结论及解题途径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联想到猜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是激活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可猜想因素,恰当处理教学过程,这是十分必要。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教育要适应创新,引导创新,培养创新。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趣化教材,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而忽略了趣味性,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应根据儿童特点趣化教材,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节中,通过图形概括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以后,让学生观察一下真分数和假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