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呐喊》、《彷徨》是矗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在这两部小说集中,鲁迅在塑造了多种类型的成人形象系列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如酒店小伙计(《孔乙己》)、华小栓(《药》)、六斤(《风波》)、少年闰土、迅哥儿、水生、宏儿(《故乡》)、喜欢蝌蚪的孩子们(《鸭的喜剧》)、双喜、阿发等农家伙伴、迅哥儿(《社戏》)阿顺(《在酒楼上》)、学程、秀儿、招儿(《肥皂》)、社庙内玩耍的孩子们(《长明灯》)、大良、二良、(《孤独者》)……这样一组由少年儿童所所组成的人物系列.他们不仅同多种类型的成人形象系列一起构成了鲁迅笔下绚丽多姿、神采夺目的人物画廊,共同展示着《呐喊》、《彷徨》的基本主题和创作特色;而且又有着独立的,为成人形象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然而,长期以来,这组人物系列在研究界却未能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释《呐喊》     
释《呐喊》景山《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除自序外共收小说14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鸭的喜剧》、《社戏》等名篇均在其中。书名为什么定为《呐喊》?这在本书《自序》中有具体而详尽的解...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 ,也是一种理 ;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 ,又有死亡人物的愁苦之悲 ;既有庸众之悲 ,又有孤独之悲 ;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渲染得阴冷而可怖 ,道出腐朽的封建文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 ,同时在小说里 ,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4.
在《呐喊》和《彷徨》里,鲁迅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艺遗产表现手法的特点,又吸收了世界进步文艺的创作经验,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扬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下面分几点来谈谈:一、主题的深刻性.鲁迅对于小说的创作,历来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他的小说正同他的战斗的杂文相似,锋利而切实.鲁迅从小就同农民的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从农民毕生受着压迫的痛苦生活中,感到阶级压迫的残酷.同时,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教训,加深了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深感中国反动势力盘根错节,必须进行韧性的战斗.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小说创作上,就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比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有不可比拟  相似文献   

5.
一部小说作品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叙述视角的成熟。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是"精品",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1]。仔细阅读《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会很明显地发现鲁迅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来组织安排他的小说叙述,具体可分为三大类:一、零视角或无限制性视角;二、内视角;三、外视角。  相似文献   

6.
《呐喊》《彷徨》的悲剧性表现和成因是多方面的,鲁迅的悲剧艺术观折射出其艺术创作及审美价值趋向,而其创作《呐喊》《彷徨》时的动因及思想哲学基点直接影响和导致了《呐喊》《彷徨》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艺术地与其它诸种描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其形式多样,可谓匠心独特。这一艺术形式起着塑造典型形象、表现作者观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不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连续性,也不特意注重人物塑造的完整性,而是在直抒胸臆的散文化倾向中,着力创造深邃的意境,极力渲染诗情的氛围。《呐喊》《彷徨》中的许多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小说格式,结构自由,章法多样,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是小说和散文的融合。“那是一个新辟的天地,那是他独自创出的国土”(郑振铎:《“呐喊”》)。  相似文献   

9.
《呐喊》、《彷徨》是鲁迅极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度。有学者研究后发现两部小说集中存在着"看/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结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后,作者发现"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下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模式——"审问/陈词"结构。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看/被看"这一结构模式的启发下,试对"审问/陈词"结构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呐喊》、《彷徨》发表以后,以其丰富多姿和深刻精湛倾到无数专家、学者和读者。在此,我就想《呐喊》、《彷徨》在叙事方面使我感到的奇异,说几句既不周详又不深刻的话,因此只能勉强称之曰“简论”。 误导与空白,意义栖于阅读 文本不是一个意义的自在物,它的产生依赖于接受活动。理解和阐释都是一个背景与另一个背景的交流和对话,最高层次的意义产生于这一对话之中,意义栖于阅读。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提到了写小说的目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且以此作为人生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传统的旧小说到丰富多彩的现代意义上的新小说,是一个开世纪的伟大变革。而为后者起到奠基和示范作用的《呐喊》、《仿徨》,就不能不受到历代众多评论家的重视与研究。但若从数十年来鲁迅小说研究的大量论文中扫描过去就发现,对鲁迅前期小说的整体研究比较深入且热烈,而对《呐喊》、《彷徨》的比较性研究则嫌薄弱。即使到了“比较学”兴起的1986年,人们也只是注意了“对外”的比较而忽视了鲁迅自身的比较。其实,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呐喊》和《彷徨》共同表现了鲁迅对20世纪初现代中国现实的宏观感悟,但是两本小说集的艺术风格在客观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并反映了作家主观思想精神的变化。本文试从由反讽而抒情、叙述视角的由高而低两个方面对这两本小说集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结合具体作品之间的关系做微观的剖析论证。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思想内涵的宏大、深刻与丰富,艺术技巧的独特、卓越与圆熟,及其影响之广泛深远,早已为难以数计的内容翔实的论著所阐发。——众多研究者几十年来的辛勤的劳动、细致的分析、深刻的感受和明哲的见解,把《呐喊》、《彷徨》的巨大成就展示于天下,虽然展示得还不是完全的充分和完全的准确。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承认另一个事实: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呐喊》、《彷徨》成就巨大,但不完美,它有着自身的缺陷,并且有必要强调的是:《呐喊》、《彷徨》艺术创作上的缺陷并不是不足以影响它整体上的成功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缺陷,而缺陷不影响其整体上的成功时,我们不必吹毛求疵;反之,我们则应准确恰当地揭示出缺陷的存在,从而最充分地认识事物整体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具象层面与象征层面显而易见的“互”呈现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之中,此为“整体性象征”。而象征意境的营造与“象征的抒情”几乎贯串于鲁讯先生《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中,这是鲁讯先生广泛地吸纳古今中外小说中的象征艺术,将之融贯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一九二五年,鲁迅在谈到文艺创作时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论睁了眼看》)鲁迅正是以一个“凶猛的闯将”的姿态,为开辟“一片崭新的文场”而从事小说创作的.他以文艺为武器,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是怎样做起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完成《呐喊》的最末一篇《社戏》之后,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才又重新写了《彷徨》的第一篇《祝福》,这一个较长的停顿,是否意味着在艺术探索上的变化?仔细考察这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两本小说集,便不难发现,其间作家在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在艺术上同样因为不懈探索而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技巧更趋圆熟。研究从《呐喊》到《彷徨》的艺术发展,对于探索鲁迅小说艺术的发展,对于深化对一个伟大作家的认识,并非徒劳无  相似文献   

18.
鲁迅《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有许多无性格人物描写,无性格人物描写有一定的美学依据且在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呐喊》《彷徨》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尾,而后期的《故事新编》则为一反讽式的结尾,这二者呈现出主体复杂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