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78年12月.历经“文革”苦难的巴金老人开始写作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1979年春天.巴金重返巴黎。刚刚经历过“文革”浩劫的巴金.思想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旧地重游带给他的不只是兴奋、亲切。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在《随想录》中,巴金一再提到他在“文革”初期被迫不停地写交代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随想录》简介《随想录》是巴金以“随想”的形式写成的一系列杂文,共150篇。写作《随想录》的目的是为了“讲真话”,用真话建立起一座“揭露‘文革’的博物馆”。《随想录》起初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上连载,后合订成册,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鉴于巴金的健康状况,一般认为它将是巴金最后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巴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我国新文学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世瞩目,有口皆碑。近年来,他提倡“讲真话”的呼声,又在思想界和社会各个阶层中引起了广泛…  相似文献   

3.
杨晴 《语文天地》2012,(15):10-11
《怀念萧珊》选自巴金先生晚年创作的散文集《随想录》。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并了解其写作背景后,再重读《怀念萧珊》一文,则深刻体会到,我们应把文学家巴金和思想家巴金同时引入阅读的视野,从问句的设置入手,细读《怀念萧珊》中蕴藉的理性思考,不仅有助于体味《随想录》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备的特色,而且还有助于比较完整地读懂文学家兼思想家的巴金。  相似文献   

4.
杨晴 《语文天地》2012,(8):10-11
《怀念萧珊》选自巴金先生晚年创作的散文集《随想录》。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并了解其写作背景后,再重读《怀念萧珊》一文,则深刻体会到,我们应把文学家巴金和思想家巴金同时引入阅读的视野,从问句的设置入手,细读《怀念萧珊》中蕴藉的理性思考,不仅有助于体味《随想录》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备的特色,而且还有助于比较完整地读...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作品与争鸣》对巴金《随想录》的批评意见,全面分析了《随想录》的内容、技巧与风格,并从散文史的角度肯定它直接继承“五四”文学革命传统,是鲁迅后又一次散文创作高峰的体现,是十年动乱后用散文进行反思的一部力作。从巴金个人创作道路看,是他思想认识上及文学上一个带总结性的路碑,是他几十年灵魂搏斗的一个总结,体现了他的文品与人品。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寻人生与社会的出路,年轻巴金远渡重洋,奔赴法国留学。在救援萨珂、凡宰特运动中,巴金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创作处女作《灭亡》。萨、凡遇害后,他写作《杀人的盛典》《两个世界》,充分发挥左拉"我控诉"的文风。在遥远异国他乡,巴金正式步入文坛。半个世纪后,巴金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瞻仰周恩来故居,凭吊赫尔岑墓地,重游写作《灭亡》时居住的小旅馆。在西方作家群体中,巴金受到影响最深的当数法国的左拉与罗兰。巴金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均有法译本,法国掀起了"巴金热"。穿越时空隧道,巴金成为中法文化传播的使者。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思想认识,写作态度还是写作风格,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对巴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巴金的文学创作中得以详尽反映。在《忏悔录》、《随想录》等作品的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这种影响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思想认识,写作态度还是写作风格,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对巴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巴金的文学创作中得以详尽反映。在《忏悔录》、《随想录》等作品的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这种影响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9.
牛金生 《高中生》2012,(18):8-9
巴金晚年的痛与梦1978年12月,历经"文革"苦难的巴金老人开始写作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1979年春天,巴金重返巴黎。刚刚经历过"文革"浩劫的巴金,思想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旧地重游带给他的不只是兴奋、亲切,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在  相似文献   

10.
我尊敬卢梭,称他为“老师”,一,我学习他写《忏悔》讲真话,二,我相信他的说法:人生来是平等的。——巴金《随想录》七十一·《序跋集》跋一一部《随想录》,洋洋洒洒四十二万字。这是文学老人巴金六十年创作生涯的最后总结,也是历史老人巴金八十年人生经验的深刻结晶,更是思想老人巴金一生探求真理的最强烈心声。读《随想录》,谁能不为作者那颗燃烧的赤诚的心所震撼。巴金,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从他二十年代走上文学道路开始,那颗心就燃起来了,而今已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可那颗心依然在燃烧,而且光焰四射。有的人在劫难余生之后变得萎萎缩缩,举步唯艰,而巴金在噩梦醒来之后却变得更勇敢、更无畏了。他的五本《随想录》看似拉拉杂杂,但  相似文献   

11.
巴金从异国他乡走上文坛,一生都在以不朽作品践行"真情论"。"爱那需要爱的,憎那摧残爱的",这是巴金一贯的文学主张。虽然巴金的真诚与热情在"文革"中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在《随想录》中,他却怀着博爱而忏悔之心,对自己曾经被迫于淫威、违心批判过的朋友表示诚挚的歉疚,以"真情"还复历史,以大无畏英雄气概与殉道精神无情地控诉了"文革"的种种令人发指的罪行。巴金用心地追寻着"真情"丰富的内涵,终生都在探索表现"真情"的各种文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巴金一生著作等身,创作空间很大。《家》、《寒夜》、《随想录》代表了他创作的三个历史时段。在这三个时段里,他每否定一次“黑暗”,都会给文学、生活和“道”带来新话题。结果,在他一次次扩大的文学空间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更多新空间。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随想录》,充溢着这位世纪作家的善良、悲悯与博爱。《随想录》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高峰”之作,在于它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  相似文献   

14.
巴金创作的《随想录》,被称为是“一代知识分子觉醒和痛苦思考的结晶”,是一部原罪的大书。巴金原罪意识的形成与家庭出身、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思想及“文革”经历有关。他的原罪意识对于世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巴金晚年散文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界杰出的"精神界之战士"的言说,在思想和艺术上具体表现为:一、坚决、彻底否定与揭露"文革"和极左思潮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与思想根源,反复呼唤恢复和高扬"五四"人文精神;二、在解剖社会种种积弊的同时,无情地解剖自我的灵魂,立志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三、自觉继承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春秋笔法".  相似文献   

16.
解读巴金的无政府主义,必须很好地把握巴金与克鲁泡特金之间的关系。克鲁泡特金作为巴金的精神导师,对巴金的影响既是单向的,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笔名的取名,而且在思想、创作等方面都打上了较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揭露和批判封建家庭的罪恶是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的总主题。然而早年的家庭生活经历和后来的人生经验使巴金对“家”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在巴金的创作中,使他的小说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和深刻的矛盾:即对于传统宗法制度显在的批判和潜在的眷念,从中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自我两重性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