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7,(1):36-41
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曾经是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受中原王朝社会治乱和西北局势变化的影响,河西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徙,当地人口的民族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了河西的多元民族格局。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河西文化。  相似文献   

2.
魏晋五凉时期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五凉时期,羌族以其在河西民族中的主体优势、较高的政治地位、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民族部种的繁盛及人口的众多,使活动于河西的其他民族,包括居统治地位的民族,其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都逐渐趋近于羌化,从而形成了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如魏晋时期活动于河酉地区的两支匈奴部族赀虏、卢水胡的羌化过程便是典型。这种羌化趋势也即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呈现出河西地域多元一体化的民族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天津教育》2013,(13):77-78
写在前面的话:随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的实现,天津市河西区的教育(以下简称“河西教育”)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内涵发展成为河西教育新的主旋律河西区的历任教育局局长、各校校长都在思考和探索文化建设的思想和理念,追寻河西教育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2012年,河西教育系统开展河西教育精神大讨论,凝练了“立德树人.崇智求真,传承创新”12字河西教育精神,以此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明确目标..全系统深化区域教育协作发展机制、完善教师柔性流动和培养机制、深化学片教研机制、建立信息化助推机制,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广泛开展德育、体育、艺术、科技等教育活动,学子节、教学节、阳光体育活动展示、艺术教育博览节、学生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特色品牌,德育实效更加明显,教学方法更加优化,实践活动更加丰富,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裕固族主要由河西回鹘与河西蒙古联合构成,其形成地并非学术界常言的吐鲁番,而应为敦煌和瓜州。从9世纪中叶开始,裕固族回鹘裔先民即活动于敦煌一带,13世纪下半叶,蒙古裔入居河西,与回鹘裔水乳交融,逐步发展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至明初"黄番"一词的出现,标志着这个民族已经初步形成。敦煌发现的裕固族古文献数量众多,既有回鹘文,也有蒙古文、八思巴文,这些文献既是裕固族对敦煌文化的重要贡献,也是裕固族至今尚存的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时在官方推动下,经学教育在全国得以迅速发展传播,即使在边远的河西地区也得以普及,到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经学得到了较大发展。河西地区经学教育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汉武帝时政策移民随之传播到河西,两汉之际经学家依附河西窦融,东汉时期河西豪族对经学的家族教育。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加快河西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共同谋划河西高中教育的未来,由张掖中学发起,武威、金昌、张掖、洒泉、嘉峪关5市的28所普通高中共同参与成立了“河西五市普通高中联合会”。联合会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持续协调、共谋发展”的原则,搭建起了河西五市普通高中交流合作的平台。各会员学校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结合本地高中教育发展的现状,探讨交流、共享经验、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7.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各种异质文化在河西走廊碰撞、交汇与整合,从而形成了色彩斑斓、多元综合的河西文化。这种独特的河西文化以文本影像的方式得到了或隐或显的呈现。因而,正确认识良莠并存的河西文化,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通过文学媒介传播河西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使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得以展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的民勤、临泽、高台、居延等地流传着苏武牧羊的故事,李陵教射之地在张掖、酒泉一带,河西各地有一些"苏李"文化遗迹,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河西,留下了许多歌咏苏武李陵的诗篇,敦煌文书中有叙写苏武李陵故事题材的变文写本。这一切形成了河西走廊的"苏李"文化现象,体现了河西人民的"苏李"情结,表现了河西人民尚武精神和景仰崇拜英雄的情怀,以及认祖归宗于炎黄文化的向心力和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河西几处中小石窟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西几处中小石窟述论李国甘肃以佛教石窟众多、雕塑精美、壁画内容丰富且风格多样而著称于世。据统计,省内共有大小石窟寺群五十余处,它们分布在河西走廊、陇东、陇南等地,石窟不仅数量多,而且跨越的时代长。其中,河西以敦煌莫高窟(包括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  相似文献   

11.
甘肃河西地区即河西走廊,是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河西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河西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形成了区域特征鲜明的"一本五专"的河西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但河西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不同于省会城市,没有高校集中、办学便利等有利条件。甘肃省在制定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支持河西高等教育发展,这为河西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根据区域特点,建立河西高等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高质量,培养特色,加快校地合作步伐,促进河西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2010,(4):10-12
可以说,徐思涌老师及其创新实验室是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一张名片。每年,来自天南海北的参观者以及众多媒体的聚焦更使得这张名片迅速演绎成为一个传奇。抛开猎奇的心理,对于一个真正有志于探究中国教育发展之路、素质教育实施之法来说,徐老师依旧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6,(4):57-62
第四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提交的学术论文,对西夏的历史文献、语言文字、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物考古、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河西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跨学科参与西夏学研究,无疑拓宽了西夏学研究的视野。会议上还对"河西学"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6,(1):28-37
河西走廊地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敦煌学、简牍学、西夏学等国际性"显学"都肇始于河西地区。但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各有其时空界限,都不足以涵盖丰富多彩的河西文化,更不能全面反映河西历史的深刻内涵,甚至连河西发现的诸多"新材料",也难以全部纳入其中。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大背景下,建立一门研究领域更广泛、研究内容更丰富的"河西学",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不仅有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时期,河西经济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较为混乱的时局中,五凉政权立足河西农牧业,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二是在汉魏以来河西核心城镇发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河西城市群,并且具备了后世河西城市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1):F003-F003
由甘肃省心理学会、教育学会、高教学会和河西学院共同主办,河西学院科技处、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张掖市心理卫生协会协办的甘肃教育发展与心理科学研究论坛于9月24日——9月26日在我校隆重举行。开幕式由河西学院院长助理张海钟教授主持,西北师大副校长王嘉毅教授代表组委会致了开幕词并做了题为《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的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17.
正《河西学院学报》编辑部于2013年7月出版了论文集《河西历史文化研究集萃》。全集分敦煌研究、裕固族研究、文化、经济、历史、教育、文学、语言、资源与生态、水利10个部分,共计183篇文章,约150万字。该文集的出版是对学报[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专栏2002—2012年研究成果的汇总,也是十年特色栏目经验的总结,彰显了学报"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的办刊特色,全方位宣传了河西走廊文化。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畜牧经济是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主要的经济形式。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后,匈奴败走大漠以北,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和开发屯垦活动,由此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在河西走廊得到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9.
高台县民间小调是河西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多记载劳动和节日的场面及过程,以叙事为主,涵盖了儒、佛、道等多种文化思想,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民族融合的河西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20.
河西是指汉代河西四郡的管辖区域,大致相当于今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三地两市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及阿拉善右旗一部分。它南依祁连山脉,北有龙首山、合黎山;东自乌鞘岭,西迄玉门关、阳关故址。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十几公里到上百公里,因其狭长如走廊,故又称河西走廊。西汉中期以前,河西走廊先后居住着戎翟、月氏、乌孙、诸羌和匈奴等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