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石变法是“内忧外患”的宋王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他以“富国强兵”为其变法目的,以“抑制兼并”和发展生产为变法的主要措施,设法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触动了豪强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使中等地主的经济地位趋于稳定,而获利最多的是小地主阶层。因此,王安石的变法主要是在代表中小地主阶层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伟大导师列宁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十一世纪,是中国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的时候。王安石(公元1019—1086年)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曾两次作宰相,实行过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他的变法,削弱了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相似文献   

3.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任副宰相、宰相之职,并积极从事革新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这一变法虽有当时的时代局限和王安石本人的阶级局限,但他能够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兼并行为,客观上对生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一个农民叫帕霍姆,为了养家糊口,他辛勤劳动,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他一直和四邻一样贫困。"尽管我们从小就在土地上耕耘,但我们农民到头来仍一无所有。只要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经常想。在帕霍姆的邻村住着一位夫人,她是一个小地主,拥有大约300公顷的地  相似文献   

5.
北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觏(1009——1059),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王安石"熙宁变法"舆论上的先驱者.他对北宋社会作过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挽救赵宋王朝濒危的方案.他的政论文章,曾被人们誉为"医国之书."他的经济思想,是我们研究北宋社会的宝贵资料.本文想从李觏在土地、赋税、财用三方面的主张来探讨他的经济思想.一、"农本"与均田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的教育家,政治家,在他执政期间,对教育进行了一列的改革,使北宋的教育出现新的局面,“宋代文化学术之迈越前朝,有很多原因,而熙宁年间学校教育的改进不能不是原因之一,虽然它不是主要根本的原因。”王安石正处北宋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由于自宋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大多数农民丧失了土地,农民纷纷起义,阶级斗争激烈,同时民族矛盾也是十分尖锐  相似文献   

7.
一、单项选择题穴每小题2分,共50分雪改革是历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历朝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在“积贫积弱”的两宋时期。据此回答1~4题。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的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的负担2.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著名的封建政府进行的赋税改革,其出发点是要解决①地主与农民的矛盾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④政府财政危机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①背景相同②措施相同③性…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与苏东坡均为宋代文坛的巨擘.就散文而言,王安石比较重视理论的说服力,立意超卓,行文雄健峭拔,有较强的概括力和逻辑性,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的思想深度和辩证力量,他的散文虽然常常给人以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但这丝毫也动摇不了他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苏东坡则相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1):103-109
宋代一改前朝土地制度,奉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不可否认它加剧了土地兼并。但是"不抑兼并"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兼并土地,兼并是以不影响赋役征收为前提。不管是"限田"还是"括田",其实质都不在限制占田本身,而是以均平赋役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我曾不赞成以王安石划线来评定宋代某些作家,在《论欧阳修》中讲过这个看法,认为欧阳修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不能就算保守。因为,在那个时代,同是维护一种制度、巩固一个政权,改革的方式未必只许一家。如果说,凡附合王安石变法的,如吕惠卿、曾布等人,便是代表中小地主的革新派;凡持有不同意见的,如欧阳修、苏轼兄弟,便是代  相似文献   

11.
"土地兼并"的字眼比较多地出现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有关书籍中。所谓土地兼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土地买卖或霸占,使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的过程。它不仅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地主阶级力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的重农抑商在变法前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暴露"敛财"的本质,导致变法失去民心而最终失败。"抑商"主要是抑制富商大贾任意剥削、兼并农民,将商业资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是国家适当干预经济的表现。王安石的重农抑商带有明显的北宋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3.
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范仲淹的忧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是对中华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名垂今古,童叟皆知.毛泽东说:"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集诸葛、孔、孟而兼办事(建功立业)、传教(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江泽民号召"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人王安石称赞他"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相似文献   

14.
《泊船瓜洲》一诗写于何时,说法不一大多数注家认为是王安石第一次辞相后赴江宁(今南京市)路经瓜洲时写的.我认为此说不能成立,应是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作品.熙宁七年(1047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辞去相位时,他并没有当月就至江宁.在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临人,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四十九岁任宰相,从庶族地主的利益出发,大力推行以“理财、整军、富国、强兵”为主旨的“新法”,限制和打击了豪强大地主的兼并剥削,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强了国防力量,在客观上也部分地符合农民、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的要求。为了统一思想,以利推行“新法”,他曾提出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并着手改革当时的教育制度。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安石非常强调教育对培养人的作用。他否定历来所谓的性善、性恶、性善恶混或性三品等唯心观点。认为人们的善恶智愚是在“习”和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他说:“习于善而已矣,所谓上智者,习于恶而已矣,  相似文献   

16.
<正>曾巩和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都在宋朝做官,二人诗文俱佳。曾巩比王安石年长两岁,他们私交很好,在王安石未成名之前,是曾巩将他引荐给了欧阳修。曾巩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荡。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相交多年,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曾巩不因为自己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随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观直率地回答道:"王安石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出身于小官僚地主家庭,是北宋时代一位比较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家。(一) 在王安石生活的时代,北宋王朝日益衰落。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化。  相似文献   

18.
李觏(1009—1059年),今江西南城人,出身于破落的中小地主家庭,是一个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家,在政治上他是有名的“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李觏生活在北宋中叶。其时,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地主阶级内部官僚地主同中小地主的矛盾,北宋王朝同辽、西夏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面对这种政治局势,一些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思想家,为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9.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1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说中被黄帝打败的炎帝部落生活在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黄河中下游 2.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3.黄道婆的棉纺织先进技术学自 A.白族 B.黎族 C.彝族 D.山越族 4.明朝北京的紫禁城是指 A.京城 B.宫城 C.皇城 D,外城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们二人在如何巩固封建统治的问题上,都各有一套政治主张,各有一番政治实践。各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政见和力量。他们在变法与反变法上的争论,对于宋代乃至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有较为深广的影响。他们本是好友,相互仰慕;所受教育和仕途经历也大体相仿,但何以在熙宁、元丰变法期间,一变而为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政治对手?历来论者有村种说法: 其一是说,他们二人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谓王安石代表中小地主和下层民众的利益,而司马光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这一论点,显然忘却了下列基本史实。就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旨在富国强兵,巩固封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