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改需要有坚实的理念,更需要真正的实践。基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从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根据内容进行多元化的教学;二是课堂内外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三是全力培养学生文学感悟能力与创作能力。其实,我的原则就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地方师范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服务培养双专业人才的高校。这就要求地方师范院校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地方师范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落后等的问题。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能力本位为原则、以规范性为原则,构建适合地方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将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审美能力,对高职学生的文学实践写作能力大有裨益。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可以运用评点式、导游式的教学方法,适时安排高职现当代文学课堂的课堂讨论、互助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将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有效提升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高校现当代文学史课程面对新时代的压力,已经呈现出了边缘化现象,面对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大背景,亟须对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现代文学史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写作、审美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注重其人格、创新精神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文章从四个方面对现当代文学史教学课程改革方式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实践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师范院校必须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强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一轴两翼“地方师范院校实践基地运作模式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合作双赢为基础,以促进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发展为目标“,既解决了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问题,又解决了师范院校教师和基地学校教师的共同发展问题,是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正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突出技术性的一种办学模式。《FLASH动画设计》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如何将《FLASH动画设计》的实践引入教学环境,是实现能力培养的必要手段。将案例教学法引用到课堂中,使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实践操作、教师总结点评,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国家的历史,同时也包含乡土历史。本文以河北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地域特色,把乡土概念引入教学实践,扩充了乡土性文学史料,巩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线教师和校长对新入职教师的素质如何评价,对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有何建议?这对师范院校更好地培养未来教师尤为重要。针对中部六省中小学教师"关于师范生素质现状"的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认为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任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专业知识方面和教育科学知识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而在课堂管理能力、敬业精神、课堂知识落实意识与落实能力、处理师生关系能力、课程标准意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当前教师教育要加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范院校要增加学生下基层,到教学一线实习的机会,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管,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师范院校要注重师范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特别是对未来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课堂实践能力的意义《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等中职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宗旨在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充分满足社会对中职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文学史知识、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较开阔的文学史观。研究性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师生的课内讨论和教师的课堂讲授等三个重点的凸显,有效促进学生在掌握教学要求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拓展研究视野、塑造创造性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实践能力偏低,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明显弱项,增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师教育全程教学实践体系,通过全程化、系统化、多样化的操作方式,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智慧,强化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教学无疑为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但目前的现当代文学教育面临许多问题,诸如课时缩减、学生学习态度冷漠、方法较陈旧等等.作为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尝试,笔者在《百合花》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步骤缜密,得到学生的有效配合,从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为确立教学改革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章认为在研究性教学中,首先要把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放在重要位置;其次,把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变为问题探究式教学;再次,开设与必修课衔接组合的专题选修课以弥补课时的不足;同时,重视传达文学和文学史的人文精神.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必须适应时代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实践性课题《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改革的具体作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根据教材和教学实践,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改革考试(考查)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组织编写《现代文学史简表》等,并对上述做法进行了系统地、全面地总结。认为,该项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增强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唐搜主编的《现代文学史》和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两本在其各自时代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学史为例,通过一种互文的阅读来考察“阶级论”与“人性论”的文学史构建,探讨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一门学科”的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得与失,并借此试图反思当下文学批评流行的某些观念与方法。从文学史范型看,前者是一种实践的理论,是革命实践的文学史表征;后者则是一种理论的实践,是人性论的文学史写作实践。  相似文献   

15.
师范院校在教育学的教学中应根据教育实践的需要,积极促进学生对教育理论的掌握和教育能力的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为向小学输送合格的教师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鲁忠 《考试周刊》2008,(53):208-209
《刑法学》的教学实践是一种课程实践,《刑法学》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采用精心教学、案例教学、课堂演讲、模拟审判及法庭辩论等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亟待解决。以课堂学习主题模式开展古代诗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第一单元的"自主赏析"课教学为例,对高中语文课堂爱国主题模式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18.
实践能力偏低,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明显“弱项”,增强师范生的教育创新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和职业人格,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师教育全程教学实践培养体系,通过全程化、系统化、多样化的操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形成学生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小学教师急需复合型人才背景下,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电脑美术》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果,很多高校课堂实践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符合、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缺乏衔接等问题。电脑美术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Photoshop儿童画针对小学教学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改革,以Photoshop儿童画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对《电脑美术-儿童画》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范例的形式讲解Photoshop软件的学习与命题创作任务驱动式相结合、课堂主体相互"翻转",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Photoshop儿童画的表现,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对Photoshop儿童画的绘制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怡、干天全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元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其特色在于将“文学史究竞是什么史”的思考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的改革相结合。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突出了文学原典与生命体验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在文学史与文学原典、文学史与生命体验两个维度上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它以导读文本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并由此加强学生个人人生体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契合。它已经超越了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重写”,通过还原历史现场、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范式性”的思路,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