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对清宫甲午战争档案进行了系列开发,将清宫所藏4500余件甲午战争档案全面整理公布,现从中选刊4件档案。钦差大臣李鸿章为北洋海军在黄海与日本舰队交战事奏折日本奸细石川伍一供词光绪皇帝痛心批准签署《马关条约》朱谕台湾巡抚唐景崧为募集民壮成军设法保台事电报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古代皇帝或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类皇命公文总称诏令文书,民间俗称圣旨。清代,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君主专制前所未有,展示和象征皇权的诏令文书最为完备,除沿袭历代传承的制、诏、诰、敕外,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适应国情需要,又增加了谕和旨。凡皇帝主动颁发的为"谕",回覆大臣奏请而颁发的为"旨"。回覆大臣奏请的旨,因问题涉及面较宽,需要颁发有关衙门遵办的,也称为"谕"。无论是谕抑或是旨,均是皇上下达的命令,一律称为"上谕",是清代独有的诏令文书。  相似文献   

3.
古均州(现丹江口市)地处汉江之滨,丹江人汉江之口,在旱路和空路尚不发达的古代,她是汉水水运线上一个重要的中转商埠,素有“荆襄襟带,雍予咽喉”之称。丹江口市档案馆收藏着一件清朝同治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谕》,距今有136年。此件纸质,长约55cm,宽25.5cm,正文清晰完整,文中的“谕”和文尾的“切毋违此谕”用朱笔圈点醒目,用印中“爱新觉罗载淳”亦可明辨。《谕》的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关于清代题本的处理程序,一般认为应先交票拟后进呈御览,再发交内阁,由内阁批本处照旨“批红”后经科抄交部执行。若皇帝认为内阁大学士所拟旨意尚需要斟酌考虑,则随手将题本折一角,即为“折本”,俟皇帝御门听政时,各衙门奏事毕,大学士将折本逐件请旨,大学士承旨后,另缮票签,经皇帝核定后批红。关于清代奏折制度的产生的研究也大多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即认为题本先经内阁票拟,不利于皇帝专权,因此清代皇帝才创立了奏折制度,绕过内阁,从而加强专制。这种说法相沿已久,然而笔者在阅读《康熙起居注》的过程中却发现康熙朝的题本处理与上述…  相似文献   

5.
王澈 《历史档案》2005,(4):F0003-F0003
上谕是皇帝向官员和民众发布的命令。据《清会典》记载,“特降者为谕”,“因所奏请即以宣示中外者,亦为谕”。清入关后,雍正朝以前,上谕由内三院、内阁、南书房草拟。自雍正朝起,上谕均由军机处起草,分为明发和廷寄两种。  相似文献   

6.
王力  王凤杰 《兰台世界》2009,(10):58-59
硃卷是明清乡、会试考生试卷,因在封卷后由专门誊录的人用朱笔誊写,故称殊卷。其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科举文学文献与人物传记资料两方面,对研究贵州清代文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硃卷是明清乡、会试考生试卷,因在封卷后由专门誊录的人用朱笔誊写,故称殊卷.其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科举文学文献与人物传记资料两方面,对研究贵州清代文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初,东西文明冲突和东亚国际秩序变动之际,中国传统华夷体系面临条约体系的严峻挑战。明治维新不久,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企图不承认中朝宗藩关系,以便解除称霸亚洲的绊脚石。朝鲜“壬午兵变”后,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巩固其经济垄断地位。清政府为了应对日本挑衅,同朝鲜签订《中朝水路通商章程》,并明文规定其“属邦”地位。然而,日本巧妙利用“甲申政变”,先后与朝、清签订《汉城条约》和《天津条约》,对朝鲜问题上获取与清朝同等地位。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逼迫清政府终止中朝藩属关系。本文以上述几个主要条约为线索,阐明了清末中朝宗藩关系演进和嬗变。  相似文献   

9.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张居正以其"万历新政"践行了自身改革。清朝用《帝鉴图说》教导出来的皇帝们,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精锐的皇帝群,这截然不同的结局,显示出为政之道的真正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张居正以其"万历新政"践行了自身改革。清朝用《帝鉴图说》教导出来的皇帝们,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精锐的皇帝群,这截然不同的结局,显示出为政之道的真正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清德宗光绪皇帝,名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第11位皇帝,4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虽名义上亲政,然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光绪皇帝痛定思痛,卧薪尝胆,意欲变法图强,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以致变法失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讨论中外约章多从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开篇,认为这是中外条约的最早样本。但本文所举证的四件约章,即1662年2月10日签署的中荷《台湾媾和条约》,1663年10月27日签署的中荷《清荷协约》,1672年10月13日签署的中英《台湾通商条约》,1675年7月9日签署的中英《台湾通商补充协定》,在时间上均早于《尼布楚条约》。故由此探讨近代范式中外条约究竟于何时开篇。  相似文献   

13.
大内档案与鲁迅《谈所谓“大内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内档案是指清朝存放于内阁大库中的诏今、奏章、朱谕、实录、则例、典籍、外国的表章、历科殿试的卷子以及其它档案。北洋时期因转卖大内档案引发的“八千麻袋事件”,是历史文化的一次重大破坏。1927年12月,鲁迅写下了《让所谓“大内档案”》一文,对此进行揭露,表明了他对大内档案以及这一事件的认识和态度。一、大内档案概况内阁是清入关后为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在原内三院基础上建立的最高行政机关。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确立,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废止,前后存在240多年。由于内阁是辅佐皇帝的御用机构,因而它的职能大…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竭力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包括在一些通商口岸设立专管租界。1896年7月21日,日本依据《中日马关条约》,逼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将《马关条约》有关条款具体化。条约承认日本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同意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日本臣民可以在通商口岸来往居住、经商、设厂,租地造屋,起造礼拜堂、医院、坟墓。  相似文献   

15.
刘墉其人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说的是清朝刘墉的故事。清朝官制承袭明制,也只设大学士,不设宰相,刘墉做过大学士,大学士通常在民间比作宰相。刘墉宰相说,是民间传说;好在电视剧是民间故事,十之八九都是虚构的,这就不需史家评论、考据了。  相似文献   

16.
程大鲲 《兰台世界》2004,(11):38-38
诰命、敕命是中国古代皇帝颁发的一种文书,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武官员受封,由朝廷授予文书,名之为“告身”,即相当于现代官员的委任书。清朝规定: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封外藩(指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边远地区的蒙古族、维吾尔族贵族),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发给敕命。  相似文献   

17.
八面来风     
《档案天地》2012,(1):63
光绪帝"生平档案"成藏家镇宅之宝古籍《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相当于清朝光绪皇帝的生平档案,记录了其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史实。哈尔滨市一位古籍爱好者有幸在一次拍卖中得到了这套古籍中的一册,这本"皇家档案"也成了这位藏家的镇宅之宝。  相似文献   

18.
王莲英 《兰台世界》2012,(12):61-62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是《马关条约》的延续,张荫桓接替李鸿章负责条约谈判工作。经过艰难谈判,张荫桓将日本方面提出的约稿进行大量驳删,通过条约内容的改动可以窥见其谈判思想。张荫桓通过巧妙谈判,为国家挽回了许多利权。  相似文献   

19.
正圣旨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制、诏、诰、敕、谕、旨、批等命令的总称。现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圣旨",多为明清皇帝封赠官员及其先人、妻室的诰命与敕命。近年来,在影视、戏曲等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皇帝圣旨或"情景再现"颁发圣旨的场面。那么皇帝圣旨到底什么样?圣旨里又隐藏了多少故事?本讲就与您聊聊明清圣旨——诰命与敕命,以及社会上流散诰命、敕命的真假是非。  相似文献   

20.
王铭 《兰台世界》2001,(1):29-30
勘合,是由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公文真伪的"行移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现以清代档案中《户部勘合》一则为例,加以剖析.(说明:原件为版印件,竖写.现改为横排;并分段、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