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类电视节目可以看作私人话语向公共领域的大众传媒扩张的典型现象,在其方兴未艾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问题。本从参与节目的当事人、受众和传媒三个不同视角来分析这类现象背后的负面影响,指出传媒的私人话语应适当回归私人领域,维持公共话语在传媒的重要地位,使传媒主要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倡导理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
刘卓 《新闻窗》2009,(1):71-72
近年来,电视荧屏刮起一阵“情感谈话”旋风。湖南卫视《真情》,江苏卫视《人间》,上海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等情感谈话类节目相继开办,私人领域特别是私人情感生活内容频繁在电视这一公共媒介上被表现,被消费,广大电视观众也对这一类节目表现出极大的欢迎,观赏热情经久不衰,俨然一副“供求两旺”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3.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民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民主意识既体现在它对于公共领域的建构上,也体现在谈话空间、嘉宾以及话题的双重性上。这使得谈话节目从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了民主的色彩,即让公众意见进入到公共论坛中产生碰撞、交流,并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最终实现在国家空间、私人空间中产生思想观念的协商和情感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电视荧屏刮起一阵“情感谈话”旋风。湖南卫视《真情》,江苏卫视《人间》,上海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等情感谈话类节自相继开办,私人领域特别是私人情感生活内容频繁在电视这一公共媒介上被表现,被消费,广大电视观众也对这一类节目表现出极大的欢迎,观赏热情经久不衰,俨然一副“供求两旺”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5.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领域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人们能够通过大众媒介谈论隐私世界,有些学者也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私人话语走进公共领域“。从广播夜谈节目、电视中的情感类谈话节目,到报纸上的“口述实录“和网络日记,普通个体通过选择合适的媒介述说关于对自我的认识、家庭生活、爱情与婚姻状况、人生遭遇、生活迷惑、  相似文献   

6.
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以名人或普通人的情感诉求为看点,由于直指大众内心的情感世界,为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提供了情感表达和交流的公共领域,获得受众的青睐。节目自上个世纪末在我国开播以来,2000年后就在全国遍地  相似文献   

7.
李佳怡  曾琴 《新闻世界》2010,(8):252-253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切入口,探讨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构建。大众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和构建公共领域平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现实情境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可以说是为这种借鉴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一虎一席谈>在议题设置上体现了公共性特征:1.话题聚焦公共利益;2.现场参与模式遵循平等原则;3.在矛盾与冲突中寻求共识.从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发现电视谈话节目有构建传媒公共领域的可能与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1.
对大众传媒私密化倾向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下,大众传媒呈现出私密化倾向,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公众话语与私人话语的界限模糊不清.本文就传媒私密化的表征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传媒应重新回到意义与公共领域的场所,成为公众利益与理性话语的代言者,是大众传媒伦理建设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在他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到:“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他和私人领域之间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有些情况下,人们把国家机构或用来沟通公众的传媒,如报刊也算作‘公共机构”.①由此,我们可以整理出作为与私人相对的一种理想的交往场所的公共领域的一些核心要素:公共性的参与主体是作为自由独立之私人的公众,它的载体是作为提供自由沟通平台的各个时期的传媒,它的运行内容是作为公共意见的社会舆论.平等开放、自由讨论、理性批判、监督权力是其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实际上构成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大众媒介的市场化发展和技术普及,导致了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功能发生转型,使得整体上中国媒介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异化的媒介知识分子形象。其中,电视知识分子即是近年来被批判的主要群体之一。电视知识分子通常与电视媒体结成"共谋"关系,因此缺乏就公共议题独立发声的诚意和普世情怀。结合中国目前的传媒体制及政策,电视谈话节目借助自身的独特优势已经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文章旨在通过对凤凰卫视已开播十余年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进行案例研究,从电视知识分子和媒体各自的角度探讨如何重建电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4.
李柯 《新闻爱好者》2010,(12):12-13
消费主义是解读当今大众文化属性的一种方式。电视情感节目的本质是个人私密的情感问题被娱乐化和公开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由私人话语向公共话语过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媒技术和媒介伦理在博弈中,道德被技术所僭越的过程。情感是人类能够被贩卖的最后一块处女地,是人的窥探及宣泄的双重本能愿望得到满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月16日下午,歌手姚某某因病不治在深圳去世。去世的第二天,一则关于"记者进入太平间偷拍姚某某遗体"的消息引发舆论哗然。受到政治、经济双重压力挤压的大众传媒为了经济利益,凭借社会公器的公共属性职能入侵私人领域,不断模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假借"新闻"名义赤裸裸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现象已非常普遍,营造健康的传媒环境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中国学者从传播学角度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当前我国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脉络,从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前景以及路径选择等几方面勾勒出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此问题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领域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人们能够通过大众媒介谈论隐私世界,有些学者也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私人话语走进公共领域”。从广播夜谈节目、电视中的情感类谈话节目,到报纸上的“口述实录”和网络日记,普通个体通过选择合适的媒介述说关于对自我的认识、家庭生活、爱情与婚姻状况、人生遭遇、生活迷惑、思想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隐私话题。  相似文献   

18.
王珍  何剑波 《新闻知识》2013,(1):35-36,55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概念被引入中国以后,给中国的传媒界带来了启迪和思考,对我国电视节目的制作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类,受到大家广泛欢迎的Talk Show节目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本文将分析公共领域理论对谈话节目的影响,进而在公共领域理论视阈下将中美两国的Talk Show节目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为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康瑶 《新闻前哨》2010,(7):46-47
自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青年报女记者安顿《绝对隐私》出版后,一种新的媒介现象出现在中国大众传播领域——作为典型的私人话语,情感隐私走进了公共领域。其中最火爆的是电视媒体上呈繁荣之势的情感访谈类节目,如江苏卫视的《人间》、湖南卫视的《8090》。  相似文献   

20.
刘辉 《编辑之友》2012,(1):77-79
情感类电视节目在十多年间遍地开花并且形态各异,与其说是传媒现象,不如说是社会现象。本文将在梳理该类节目流变及分类的基础上,得出情感类节目形式的变化,无法更改它以私人情感获取商业利益的本质。这种节目形态既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又以"拟态环境"的方式,给现实社会带来影响,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电视节目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