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军  邢海峰 《青年记者》2006,(12):85-86
“注意力经济”的理论认为公众的注意力是电视媒体竞争的最大资源,更有人直白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谁吸引到的目光最多,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翘楚。在此种背景下,活动营销成为电视媒体的首选,电视媒体纷纷行动起来,用活动吸引注意力,吸引公众和商家的眼球,塑造电视媒体品牌。  相似文献   

2.
一、2006年深圳地区电视竞争的主要特点 (一)竞争阵营强弱分化严重 刚刚过去的2006年,深圳电视收视市场硝烟弥漫,炮火隆隆。从总体情况来看,竞争阵营强弱分化严重,“强越强,弱愈弱”的“马太效应”强烈显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王晓雄 《视听界》2010,(4):44-48
中国的电视市场恐怕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电视市场之一。其复杂性不仅源自294家电视台近3000个电视频道的激烈竞争,更源于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下的“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台的竞争格局。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依靠民生新闻和电视剧的双峰结构打下一片江山的城市台,再度面临“三网融合”、“三屏合一”和“三跨竞争”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关键 《声屏世界》2011,(11):20-20
如今的电视媒体竞争已经日趋同质化,尤其是各大卫视早已深陷一片“红海”之中。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对电视媒体市场价值的解析也日益复杂化。各种专业数据“细致入微”,甚至为了证明一个数据的真实和价值,往往又要给出另外一个数据。那么.在如此纷乱的竞争格局当中,在如此迷乱的各种数据面前,我们又怎样才能抽丝剥茧,厘清核要,最终能够客观、清晰、正确地判断出电视媒体的价值几何?  相似文献   

5.
周平  谢丽娟 《视听界》2001,(4):54-54
在电视诸元素中,解说、画面、同期声、音乐、字幕等都应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统一为主题服务。看电视讲的是一种感觉,观众不可能把诸多元素分隔开来去欣赏。观众看的是一种感觉,一种自我理解的感觉,即“观众感觉”。因此电视的各种元素都必须围绕你要给观众的感觉做文章。一、主观解说与客观采访相“融”。目前,电视纪录片大都采用解说与同期声互补的叙事方法。作为解说除应该避免与同期声的内容重复外,更应该讲究一个“融”字,即在不知不觉中解说与同期声准确并最简练  相似文献   

6.
电视民生新闻这股潮流实际上是在当前的电视竞争格局和大媒介环境下,地方电视媒体面临巨大压力之下的一种“求生存”策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的实质内涵和精神品格并未得到深入的挖掘,这类新闻至今仍面临着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和理念上的误区,因此很容易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渐行渐远。本文试图对电视民生新闻所标榜的“民生”、“人文关怀”、“三贴近”等概念在当下的本质内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播观念由“传者本位”到“受者本位”的进一步变化,电视媒体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媒体要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媒体的收视率,扩大广告利润,除了要“术业有专攻”外,也要做好“形象工程”,即做出有特色的电视节目外,也要注重提升媒体的品牌形象。于是,台标作为媒体品牌标识成了各个电视媒体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电视竞争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业内人士指出区域化发展是大多数省级卫视的可行性选择“区域化将逐步成为中国省级电视媒体发展的主流”,省级电视媒体“跨区域经营”作为目前具备现实可行性的“第三条道路”和走向全国的“中国道路”很值得理论界和业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视市场资源整合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专业化电视频道所面临的生存压力日益凸显。这其中既有教育专业频道“出身”体制的桎梏,也有节目制作专业化的“瓶颈”,更有来自媒体市场的竞争和受众收视口味的考验。因此,如何具有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勇于直面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和不足,用手术解剖般的理性和客观找到“病灶”,并试图开出“药方”,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持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刘靖轩 《青年记者》2017,(11):95-96
如今,城市台的生存困境已然是电视从业者公认的不争的事实.纵观电视行业,一边是各种现象级节目席卷屏幕,一边是小节目门庭冷落.在互联网和上级电视台的双重冲击下,城市电视台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媒介融合时代,城市台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任陇婵 《视听界》2013,(6):76-78
由于产业属性确认较晚,中国电视产业及市场发育仍不成熟。以迅猛发展的新媒体为参考系,传统电视便骤然变老了。本文通过“后青春期”和“更年期”这对矛盾特征,分析在尴尬处境中的中国电视如何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升级、加快三网融合等措施,走出“成长陷阱”。  相似文献   

12.
关枫 《新闻爱好者》2008,(8):109-109
电视市场的激烈竞争,让“讲故事”、“设悬念”之风横扫全国各家电视台,“悬念”这个原本属于电影艺术手段之一的元素,一下子在中国电视界风靡一时,瞬间变成了攫取高收视率的一大法宝。现在打开电视,几乎每个频道都能看到主持人拧着眉头问观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同时,几乎每个“选秀节目”现场都会回荡一个声音:“究竟谁会成功晋级(或遭到淘汰)呢?”电视市场这种新的变化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于悬念营造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说起媒体竞争,人们想到更多的是报纸之间的竞争、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其实三大不同性质的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自其诞生之日起,对市场的争夺战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电视凭借其声画合一的传播特性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曾经一度成为受众的宠儿。但是最近的两三年来,因为“厚报”的诞生,媒体之间的竞争格局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陆颖 《记者摇篮》2006,(1):57-58
内容提要:利用“品牌”开拓市场、应对竞争是现代电视人决胜千里的一个法宝。“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电视栏目、电视频道都存在一个品牌形象的打造与维护问题。通过分析电视“品牌”的成功范例,从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财富”。我国的电视荧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过,观众手拿遥控器看个红火热闹。但是,在屏幕背后,却站满了一群群紧皱眉头的电视人。随着竞争的加剧,他们面对的是从不曾经历过的压力与困惑。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人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电视媒体经营靠的又是什么呢?答案是品牌。品牌是什么品牌…  相似文献   

15.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电视“面对面”中的“我”和“你”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依赖于“我——你”关系的建立,而“我——你”关系的建立,又更能突显出“我”和“你”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公益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既要具备新闻价值,又要达到公益效果。好的公益新闻策划能提高报道质量,增强报道效果,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新闻和公益要真诚“拥抱”,而非“熊抱”。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闻传播全球化的趋势,电视台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突破,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一个企业的经营靠品牌,一个电视媒体的经营同样靠品牌。品牌是电视媒体的无形资产,也是电视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8.
品牌战略是时代的需要,是传媒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应该作为我们传媒工作的不懈追求。中国媒体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其中突出表现就是媒体由传统的“孤芳自赏”到“春秋战国”,由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到各种新兴媒体的多元兴起与竞争,同一类媒体由独立相安发展到“你死我活”。在这之中一批巨人站了起来,一批劣质儿被市场淘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会新闻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都市类报纸的起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得益于对社会新闻的高度重视与着力开掘,而热遍全国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大部分可归入社会新闻范畴。在社会新闻走向繁荣的同时,低俗化、娱乐化也愈演愈烈,遍地“一夜情”,到处“无厘头”,满眼“人造美女”,漫天“成功人士”,色情、暴力、凶杀等刺激性新闻泛滥成灾。有人将此归结为社会新闻的“初级阶段”,认为随着受众群整体素质和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单纯追求“卖点”、追求感观和意念刺激类的社会新闻,其受众市场会越来越小,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事实上,早就有专家学者呼吁…  相似文献   

20.
电视“面对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直接对象化,是“一对一”的过程,“一对一”并非指向参与电视面对面的人的数量,而主要指向电视“面对面”参与者所具有的主体意识,“一对一”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之间的相对,是我和你之间生命交汇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