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州东坡文化源起于苏轼知密州,是苏轼与诸多北宋文人共同创造了密州东坡文化。由于苏轼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及后人的不断传承,密州东坡文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由一个历史人物的个人行迹变成了一种集体记忆。在历经九百余载的发展过程中,密州东坡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象征符号曾发生了诸多变化,而文化的本体则相对固定。密州东坡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核心是超然思想。  相似文献   

2.
苏轼乐山遗迹有11处之多,分布在今乐山市市中区凌云山、龙泓山、白岩山、苏稽镇和五通区金粟镇等5个地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文献可稽的苏轼当年足迹到过而以后人的纪念形式留传至今的遗迹,形成时间较早,一般在南宋以前;第二类主要是因为苏轼有关乐山活动及民间传说形成的遗迹,时间较晚,一般在明代以后。经笔者实地调查,知其保存状况或好或坏。笔者认为,苏轼乐山遗迹均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乐山乃至四川继承和宏扬东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方政府应吸取以往开发保护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坚持《文物法》"整旧如旧"的原则,做好现存东坡遗迹的开发保护留传工作,以提高乐山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乐山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从东坡文化的弘扬、东坡学说的探讨、东坡在史学上考证的贡献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朱靖华专著《苏轼论》的历史贡献,指出苏东坡是一位旷世无双的全能文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丰硕的建树。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毕生读苏轼、谈苏轼、评苏轼。他与文化界名流会见,时时谈论苏轼;他巡视大江南北,劝说基层干部读苏轼;他将苏轼诗词印成文件,在党的会议上散发,让大家研究讨论;他闲时吟诵、书写苏轼诗词,作为工作之余的"休息脑筋"。  相似文献   

5.
苏轼本为一代名人,但他对中华人文始祖大禹更为崇拜,在其著述中,有相当多的地方直接或间接提到大禹,主要表现在:《东坡书传》中对大禹相关事迹的集中考辨,如《大禹谟》、《益稷》、《禹贡》等篇;《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中对大禹的论述,如《大禹周公》等则;东坡诗文中对大禹的论述、颂赞,如:《禹之所以通水之法》等。苏轼上述对大禹的认识和评价,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华人文始祖大禹的接受与传播,为大禹文化与华夏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6.
透过苏轼诗歌对水的描写,可以见到东坡的人格形象:乐水智者、济世仁者和近水隐者。乐水智者是东坡的天然人格,喜水的天性使苏轼趋向水边,写下许多感受水领悟水的诗篇,显示着其天然人格的影子;济世仁者是东坡的现实人格,使东坡关于水的诗句有了关怀民生万物的仁者之思;近水隐者是东坡的理想人格,是在现实的冲击中对天然人格的追觅和回归。  相似文献   

7.
袁桷是元代中期诗文兼擅的作家,他的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活泼别致的小品文颇具东坡遗韵。其作文取法苏轼具体表现在景物描写的诗情与理趣、人物描写的情真与细腻、艺术技巧的学习与借鉴等三个方面。袁桷小品文中东坡风味或可看作是"苏学盛于北"的延伸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惠州原有的景观伴随着苏轼的到来愈加扬名。并且,在谪居的几年中,苏轼在惠州“首创”了一批人文景观,这些都成为后人经常游览的著名景点,“惠州景观”遂变为极具个人色彩的“东坡景观”。多重原因造成了此种转变:一是苏轼对惠州景观灵动的描述;二是世人对其“旷达”人格的追慕;三是后世对苏轼“不顾穷达,行仁利物”之济世精神的仰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相似文献   

9.
东坡体悟自然大道,随缘任运,无施不可,达到了庄禅哲学的高妙境界,似乎获得了真正的解脱与自由。而事实上,这种以被动服从外物为特征的生存哲学使东坡在消解人生苦痛的同时,又使其陷于无所依归的精神困境;使其获得自由感的同时,又形成人生如寄的飘泊感。晚年的苏轼因而不得不重新寻求精神归宿,并以对儒学的复归完成了其上下求索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苏门四学士中,秦观(1049—1100)是苏轼最喜欢的作家.苏轼知徐州时,秦观为作《黄楼赋》,苏轼叹为有屈宋之才.其后劝其考进士、荐其举制科,又致信王安石引荐之.晚年在海南,作书付子过,称秦观与张来才识学问为当世第一.及闻秦观死讯,至有不可复得之痛.苏轼之喜欢秦观,不乏才人之间惺惺相惜之意,故一有机会,便在同道间称赏不置.而秦观之好议论古今、文词间崭露出来的豪隽慷慨之气,盖与苏轼为最近,故林纾有言,秦观《策论》,与东坡同一轨辙;且谓:“学东坡之似者,无若少游.”这应也是苏轼赏识秦观的原因之一.至于秦氏在诗词方面与苏轼风格相差甚远,则是苏轼推  相似文献   

11.
周晓瑜 《现代语文》2006,(10):17-17
宋朝名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自称东坡居士。苏轼取号“东坡”的原因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关。  相似文献   

12.
苏轼爱民亲民惠民的淑世情怀与超旷豪迈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东坡文化精神之核心,它对打造惠州惠民之州、开放之州和铸造惠州自强不息的文化性格,提升惠州城市文化软实力之竞争力影响甚大,极具现实意义。提高对以东坡文化为核心软实力建设的认识、深化东坡文化理论研究、以创作为契机宣传东坡文化、创建东坡文化主题公园等,对提升惠州文化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浅谈苏轼的创新人生——以东坡美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家,而且还是一位独具高见的美食家。他在美食上的许多创见,都是在他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形成的;他发明的东坡美食,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创新实践精神。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对烹饪技术、理论方面的创新,也是其精神层面的一种革新。  相似文献   

14.
尹红梅 《语文天地》2013,(12):10-12
苏轼是至情至性的人,他有很多诗词叙写人伦之情。比如,用词写兄弟情,既有离别又有怀念,更兼寄托政治抱负与理想,实属苏轼首创。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一、同甘苦共患难,诗中有真情  相似文献   

15.
历代冠以《东坡诗话》之名的书籍至少有四部:日本近藤元粹编《萤雪轩丛书》本《东坡诗话》(本自陶宗仪《说郛》)及其《说郛续编》、元代陈秀民《东坡诗话录》、清代无名氏诗话小说《东坡诗话》及今人王文龙《东坡诗话全编笺评》。此外,《纪诗》《东坡志林》《东坡题跋》等都与之关系密切。《东坡诗话》在早期四部书目的著录中一般归入子部小说类,反映了早期诗话多闲谈纪事、与小说间的界限模糊的特点。《东坡诗话》的历代名字不一,原因是多方面的。诗评体《东坡诗话》是历代不断辑录散见在东坡文集中的论诗条目而成。早期著录在小说类的《东坡诗话》实际是诗评体的《东坡诗话》,真正有情节的小说体《东坡诗话》是明清通俗小说兴盛之后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与司空图对于"豪放"定义的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对于"豪放"的定位更多集中于创作时的一种自由、充沛、郁勃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作品的风格反映。另外,豪放词的出现除去创作观的影响和对前人的继承以外,还包括以下原因的共同导向:一是蜀学对苏轼豪放词的影响。蜀地三教融合的学术思想是苏轼的创作出豪放词的内因,表现在《东坡易传》中则是对于现实的达观态度。二是"乌台诗案"对苏轼豪放词的影响。在被贬黄州以后,苏轼开始对人生的意义重新进行反思,这个时期的作品多是对生命本体的意义进行探索,形成一种超然豁达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7.
苏轼随笔集《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学作品。满怀对已逝友人曾经的追念。表现对生死的达观,他正是通过精神的闲适与情性的闲逸来对抗迫害、化解心灵伤痛的,这也是他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却从不屈服的根本原因。诗话和考古札记。是苏轼学术成就的补充。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志林》中对名物的题咏记述也构成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志林》不论是情的阐释,还是理的透彻。无不蕴含苏轼澄澈的心性和洒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苏轼自幼受儒家经典沾溉,自觉践行儒家规范.东坡词中体现出他对儒家精神的尊崇,包括忠君爱民、正道直行、独善其身等.同时,东坡词对儒家典籍语词事典的征引和吸纳也随处可见,具体说来有直用儒家成言、化用儒家先语、借用儒家典故等情形.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0月26日至27日,"2010中国.黄冈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在湖北黄冈隆重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关于"东坡文化"的专题国际论坛,与会苏学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从"东坡文化"内涵及发源地、苏轼贬黄州时期思想及艺术等方面均做了深入研究,这对于今后的苏学研究,乃至于将研究成果物质化,推动各相关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存东坡尺版数量巨大,内容真实、丰富,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而古今学者对其发掘、利用则有欠缺。对极富文学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苏轼研究来说,东坡尺牍的文献价值主要有三个层面:不可或缺的生平、思想资料,弥足珍贵的自述创作资料,以及散金片玉式的学术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