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与”,“及”是从文言釆的,口语里很少说;“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带一点方言色彩。在普通话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和、跟、同、与”都有两种作用。比较:(1)水仙和腊梅都开了。(2)他和我说话呢!在前一句里,“水仙”和“腊梅”的地位是平等的,“和”字的作用在于把这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这个“和”是连词。在后一句里,“他”和“我”的地位不平等,“他”是“主”,是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2.
我是去年8月才开始真正“啃”新闻的,到现在已在《陕西农民报》上了两个头版头条;广播系统年终评选好新闻,我与人合作的稿件,还获得了地区的两个一等奖。要说有什么招,我的体会是:要写“新”、“巧”,莫求“大”、“全”。所谓“新”、“巧”,就是角度要新,构思要  相似文献   

3.
咱们的新闻讲究一个“指导性”,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新闻”也就成了传媒的“拳头产品”。翻开报纸,“启示”、“分析”、“做法”之类的“经验新闻”扑面而来,广播、电视也不甘示弱,寥寥无几的几条新闻多数也是在向受众“释疑解惑”,介绍“经验”。在“经验新闻”海洋中浸泡已久,也慢慢悟出了几条“经验”来。“经验新闻”何以如此受记者“青睐”,如此备受编辑“厚爱”呢?积多年之“经验”,窃以为有如下几个“优点”:首先省时省力,各部门、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坚持边工作,边进修,边写稿,取得了同步提高的效果。我的体会是要“韧”、“挤”、“钻”。“韧”。我写稿一般都是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和星期天等例假日。“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星期天回家,在干完责任田后,也不放过“笔耕”。几年来,我年年都有100篇以上的稿子分别被县、地区、省以及全国性的报刊和广播台(站)所采用,采用率在60%以上。“挤”。既要工作,又要进修、写稿,时间紧是可想而知的,这就靠“挤”。一次,区教办举行菊花展览。展出那天,我趁下午没有正课的机会,抓紧吃了中饭前往现场采访。傍晚回来,我又利用候车时间  相似文献   

5.
咱们的新闻讲究一个“指导性”,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新闻”也就成了传媒的“拳头产品”。翻开报纸,“启示”、“分析”、“做法”之类的“经验新闻”扑面而来,广播、电视也不甘示弱,寥寥无几的几条新闻多数也是在向受众“释疑解惑”,介绍“经验”。在“经验新闻”海洋中浸泡已久,也慢慢悟出了几条“经验”来。  相似文献   

6.
实在不解,现在“A市”、“B县”、“S镇”、“T村”成了某些报纸的“新闻源”。如果这些属于江湖文人杜撰生发的故事,让人消遣一下倒也无妨。可清楚的年月日,俨然的张家李户,又都向人标榜“我是新闻”。有的还恐读者不信,特地打出“真人真事”、“社会写真”、“绝非虚构”的旗号。可我总觉得,连产地也不敢写明的“新闻”,就象连厂家也不敢告人的产品一样,十有八九靠不住。中国之大,“A市”何在?“B县”居何方?  相似文献   

7.
连词“和”“以及”与连词“或”有两点不同:(一)“和”“以及”表示并列关系,“或”表示选择关系;(二)“和”“以及”只能连接词成词组,“或”除了连接词或词组之外,还可以连接分句。“和”与“以及”也有细微的区别,即“以及”后边的语言成分常常表示比较次要的内容。这些不同点并不复杂,但如不留意,也还是要出错的。有时该用“或”而错用了“和”。例如; ①这些各式各样的狗叫声,不时被风的呼啸声打断和淹没。(管桦《将军河》第336页) ②不论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无时不在运动,就连思想僵化、半僵化的人,  相似文献   

8.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这句名言,不知鼓舞激励着多少人为自己的文章探寻“惊语”。文忌平、文忌旧、文忌浅、文忌陋,新鲜的事实,深刻的见解,再用优美精辟、生动传神的文字加以表达,使读者读到此处怦然心动,为之一振,甚至拍案击节,那样的文章,才能有滋有味,才能多人钟爱。可是,有些“惊语”却给人变了点“味”的感觉。这是些什么“惊语”呢?以我观之,似乎有三:一曰“大”。自从有了“大裂变”、“大流产”之后,就有人言必称“大”,非“大”不文,以为有了这个“大”字,便可以“惊”得读者诸君睁大双眼,拜读大作。于是,“大爆炸”、“大透视”、“大爆光”、“大旋转”、“大纪实”、“大变奏”之类绵延不绝,被制成各种各样的“大标题”,频频出现在报刊之中。二曰“玄”。信奉“玄能惊人”者时下也不少见,本来是平常事、平常理,用平常的话完全可以说明白,却非要用一大堆时髦高深的新词儿装饰起来,故弄玄虚,试图惊世  相似文献   

9.
王敏 《大观周刊》2010,(41):30-31
汉字有语言流长的历史,很多发展至今看似无关的汉字,其实在早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本文选取了“等”、“候”、“待”、“俟”、“徯”这几个字的进行字义分析。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义项一一等候、等待。通过查阅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汉语小词典》等辞书,来粗略地探讨这一组字的字义。  相似文献   

10.
仁义 《传媒》2002,(10)
“黑名单”不知源于何时,但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文革”时期。当时,一提起谁被列入了“黑名单”,就等于宣判其政治生命的结束。黑帮、黑七类、黑子女等等,人们谈“黑”色变。当然,这一幕悲剧永远走进了昨天的历史。 最近一个时期,有的媒体也谈到了“黑名单”,有人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厂家,列入了被消费者不信  相似文献   

11.
大约是受时风影响的缘故吧,近年来,新闻界有些同仁,那脑瓜儿也“开窍”多了。要不然,怎么会干这“嫁衣”上打“补丁”的绝活儿呢? 编辑历来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尊称。整日辛辛苦苦地编呀、改呀,甘当无名英雄。因此,在三百六十行中,编辑历来是受人尊做的。然而,有个别编辑却不让人尊敬。他当“裁缝”又不甘愿做“嫁衣”,一拿到“质地”较好的“料子”,就想干那“嫁衣”上打“补丁”的绝活儿:你原来的结构是一、二、三……,我就改它为A、B、C……;你说是“土豆、牛肉,加咖啡好。”我就改为“牛肉、土豆,加咖啡妙”。如此这般“加工”一番,使作品“旧貌”换了“新颜”,那么作为“合作者”的编辑,署个名儿也  相似文献   

12.
“在”和“再”各有3个词性。“在”作介词、副词时,义项单一。作介词,其语法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条件;作副词,当“正在”讲。它作动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再”作数词和动词时,义项单一,分别作“二、第二”和“重现、继续”讲;作副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下面4个例句中的这两个字都用错了。  相似文献   

13.
粤方言是不分“吗”“呢”的,对普通话而言,这是不足,是缺点。可是有些“星星”把这不足这缺点带入了各种传媒,本来“吗”说得好好的人,也有的效起颦来,结果弄得节目主持人不会说“吗”了,大清的太后、格格也不会说“吗”了。典型的疑问代词,也就是“吗”“呢”这老哥俩。要说区别也简单:句中有疑问词时,有“还是”时,就用“呢”;其它的,就用“吗”。例如:  相似文献   

14.
“宣(xuān)”是个形声字,上边的“宀”是义符,表示房屋(甲骨文、金文的“宀”像房屋的形状),下部的“亘”是声符,读xuān,又读huán,但不读“绵亘”的“亘(gèn)”。“绵亘”的“亘”原写作“”,后来形体变化,和“亘”成了同形字。“宣”的本义是大的房屋,古代常称天子的屋室为“宣室”。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一友,在党委领导机关“爬格子”(做秘书工作),业余时间,他爱将从电话中收集的情况、下面寄来的典型材料略施小技,加工成“新闻”,署上自己的大名,寄给报刊、电台,弄点“外快”,名利双收,倒也安然自得。我则不以为然。接“二传手”抛来的“新闻”,再将此抛给新闻单位,只怕不会一路顺风,总有“搁浅”、“触礁”之时。果不出所料,此友常在河边走,难免湿了鞋,到底闯了“红灯”。我主张,切莫轻信“二传手”传来的“新闻”,因为我不止一次上过那些“二传手”们的当。仅举一  相似文献   

16.
戴、带二字读音相同,但字形字义悬殊,有时容易混淆。“戴”的初文为“異”。在甲骨文中,“異”为“人头上戴物,两手奉之之形”。“異”演化为“戴”,只是加了一个声符。“戴”的范围后来显然并不限于头,如耳上可以戴环,颈上可以戴链,胸前可以戴花,手上可以戴表……凡加于上皆曰戴。不过,“戴”的本义毕竟是加之于头,因而又引申出尊奉、崇敬等义,如爱戴、拥戴、感戴。 带,《说文》的解释是:“绅也”。这是古代士大夫束衣的腰带,故其字“像系佩之形”。这种腰带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绅士”一词便是由此而来的。因带上常佩以饰物,故又可解作佩、挂。由带的形状、功用,后来还引申出携挈、引领等义。 作为单音词,戴、带还是容易区分的。如“戴帽”不能写作“带帽”,“戴花”不能写作“带花”,“带电”不能写作“戴电”,“带兵”不能写作“戴兵”。  相似文献   

17.
“公路穿街(或穿村)”、“某某公路(或铁路)经此”这些词,在报章杂志上,屡见不鲜。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铁路与公路都是线状人工建筑物,是静止的,不会移动的物体,其后接“经”与“穿”构成主谓结构,就不够妥当了。我在编写地名志时,开始也碰到过“公路经村东(或村中间)”、“公路穿境”之类的用法。在座谈会上通志文时,有人提出“公路不能‘经’也不能‘穿’”的意见,开始还不以为然,后来有人建议我查找文字根据。我翻阅了各种辞书,果然发现“经”与“穿”的释义都不为这种用法开绿灯,只有报章杂志上有这种提法。在另一次座谈会上,编委们专门研究“经”与“穿”的用法。结果大家得出一条结论:“世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文字,虽系明显错误,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由此我想到:当编辑切不可以讹传讹,造成“约定俗成”的事实。后来,我在编写交通信息时,就避开了“经”与“穿”,而改用“镇区东西走向的人民路,与徐州至西峡公路相通”;“郑南西线公路在村北”;“村中间大街,与某某公路相接”等。  相似文献   

18.
“两”和“二”在表示数目时,意思基本一样,但读音不同,“两”读 Liǎng,“二”读ěr.其用法也有区别:1.与量词结合,组成数量词时.在量词前面用“两”不用“二”。如“两匹马”、“两群羊”、“两头牛”、“两块砖”、“两个人”等,不能说成“二匹马”、“二群羊”、“二头牛”、“二块砖”、“二个人”。这样既拗口,又不符合口语习惯。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斗、里、尺、寸、斤、升)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不过用“二”为多,如“二里路”、“:二尺布”、“二斤米”,  相似文献   

19.
当下,“自主创新”已经成了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尤其是电视媒体,不论是为了落实上级下达的任务,还是为了扭转收视率的颓势,工作内、外言必称“自主创新”。词典解释“自主”是“自己作主”;“创新”就是“创造革新”。有人说“自主创新”是“能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还有人说“自主创新”就是“原始创新”,有不依赖他人、从头开始的含义。看来“自主创新”就是要原创、要开先河、要从头开始。不论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自主创新”都需要创新者独自跋涉、拓荒垦野、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20.
“新闻靠跑”、“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写好新闻不容置疑的经验之谈。但是,“跑”只是深入一线的一个过程,一种下湖撒网的劳动,或者说采访所需的时间。一般说来,劳动的时间与收获应成正比,然而“跑”新闻则不尽相同,这是因为采访的对象是“人”。百人百“心”(心窍、水平),百人百“姓”(性格),“跑”新闻者能够得到多少“活鱼”,重要的就靠其撒网、收网的方式、方法等灵活而过硬的技术了。因此,如何“跑”新闻值得探讨。 采访时难以获取所需要的材料——要学“绕” 记者渴望获取某种素材,但是被采访者或因诺言在先,或因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