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和谐高校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高校应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学校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关系、学校的改革发展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关系、加强制度建设与倡导宽松民主的校园氛围的关系、全面发展和突出特色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谈和谐大学校园的人际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和谐大学校园,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高校广大师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落实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大学校园应注意正确处理学校管理层间、教职工间、管理者与教职工间、教职工和学生间以及大学生相互间五种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建设和谐校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之间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学校管理的重要责任目标之一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平安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校园中存在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等众多人际关系,其中干群之间的关系是维系其他校园人际关系的纽带,是校园中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主题,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发展这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同时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全面提高与突出特色的关系,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的关系,学校整体发展与教职工个人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一个有目标地培养人的教育组织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成员之间,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领导集体、教师集体、学生集体等必然互相参与、密切往来,彼此都会有着直接的交往,从而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学校群体中的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就是学校的人际关系。一个组织的管理成效的高低,往往与其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校的每个成员的自身发展、心理健康、积极性的提高,对学校管理活动、教育教学的效果等方而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组织效能的发挥和学校集体形成和巩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是否做好“人”的工作,是否真正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是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人际关系和谐是合并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首要和关键的工作,高校人际关系和谐要做好领导班子和谐、干群关系和谐、教职工之间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和在职人员与离退休老同志之间和谐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环境的和谐、学校发展的和谐、学生发展的和谐、管理与服务中的和谐、师生互动的和谐等内容.高校应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依法治校、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科学发展等办法来构建和谐校园,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体现。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可以从教育环境、校园人际关系、学科建设等方面入手,既促进各自内部的全面和谐发展,又注意相互间的协调统筹,实现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和谐校园?笔者认为和谐校园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纽带的各教育要素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的相互协调运转,共同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主发展,教师与学校共同整体优化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一、营造氛围,致力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校园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时时刻刻影响着校园的每个人,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以及教育效果,而这些关系的变化,必然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情绪,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