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试析语义蕴涵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逻辑语义学为视角,通过与语义预设、释义和实质蕴涵等的比较辨析,可重新厘清语义蕴涵的概念并概括它的基本特征,即:整体单向推出性、不可取消性、单一地转化为语用预设性、非保“真”性、传递性和显豁性。语义蕴涵理论脱胎于实质蕴涵理论,本质上是对实质蕴涵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和严格蕴涵不同,在历史上解决反事实条件句的理论主要有共存性理论和相似性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反事实条件句是一个语用概念,它表达了对某种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或意向,与主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如罗素认为整个逻辑都是建立在蕴涵理论基础之上一样,我们也肯定蕴涵是逻辑学最重要的概念,首先介绍不同的蕴涵定义,说明了实质蕴涵是对假言命题在真值意义上的抽象,而建立在实质蕴涵基础上的逻辑蕴涵,是以不自然的方式刻画逻辑学中最重要的"推出关系"或者"后承关系",从而引起种种误解。其任务就是要在区分这两种具有不同含义的蕴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自然逻辑中的蕴涵概念,澄清各种对蕴涵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麦加拉学派认为完善的条件句并非开始于真且结束于假,这个被称为“实质蕴涵”的观点经过弗雷格和罗素的继承而成为经典逻辑的核心观念。但冯棉先生总结出实质蕴涵有两类共七种“怪论”。第一类为“非相干性蕴涵怪论”,第二类为“相干性蕴涵怪论”。程仲棠先生认为实质蕴涵式中的命题常项只有“真”“、假”这两个语义,逻辑永真式只提供“认识中为真的最低层次的必要条件”。张建军先生用“蕴涵/析取”的转换来证明“怪论”并不怪。我们承认全部七种都具有“怪论”的身份,并分析证明怪论公式的命题代入例在实质蕴涵的本来涵义上都不是怪论。  相似文献   

5.
实质蕴涵刻画推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实质蕴涵刻画推理 ,尽管它不具有内容相关性和独立性 ,造成了反直观的“怪论” ,但它概括了“如果 ,那么”这类联结词各种用法中的共性 ,在日常用法中有其经验根据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使用的方便性。相对逻辑学家已提出的各种刻画推理的蕴涵理论 ,用实质蕴涵刻画推理是比较好的推理理论  相似文献   

6.
自从弗雷格提出“实质蕴涵”以后,逻辑学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争论。特别是对由它引发的蕴涵“怪论”问题更是意见不一。虽然逻辑学界对蕴涵“怪论”争论了多年,但是却没能提出一种恰当的方法来消除它,其原因何在?本文试从什么是蕴涵“怪论”入手,谈到古今中外逻辑学人士尝试解决“怪论”而最终未能成功,继而分析了怪论出现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实质蕴涵“怪论”是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经典逻辑由于出现了“实质蕴涵怪论”而遭到非议,其原因无非是把经典逻辑当成了“普遍适用”的逻辑规律。本文从实质蕴涵概念入手,概述了多种蕴涵理论,从而为实质蕴涵及其“怪论”辩护。  相似文献   

8.
公式按照其语义特征可被合并为实质蕴涵型公式和荒谬蕴涵型公式,由此任何一个公式都可被分解为前件和后件两个部分.这一合并简化了斯穆里安著名的合并记法.就这一新的合并记法,提出了两种结构归纳证明,建立了一个希尔伯特型古典逻辑系统,并证明其完全性.  相似文献   

9.
旧证据问题是贝叶斯确证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对旧证据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消解方案,成为贝叶斯确证理论之合理性和可行性辩护的重要环节。自问题提出以来,多种消解方案从不同视角对旧证据问题进行阐述分析,逐渐形成两大类消解方向:一类是以伽伯的学习策略为代表的动态消解方案,另一类是以豪森的反事实策略为代表的静态消解方案。前者并未对旧证据问题的问题实质作正面回应,而静态消解方案有着诸多优势,为揭示旧证据问题的实质和原因,以及为彻底消解旧证据问题提供诸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土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力量,它促使我们的心理学研究更加现实化,但是在本土心理学发展的进程中,却陷入误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试图另起炉灶,建立一种“全新的体系”,二是以研究方法为中心,忽略了本土心理学的实质是研究真实的问题。这两大误区直接导致了现在本土心理学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未建立,从心理学的发展看,这样的情况本不应该出现,因为,心理学面临的是整合,而不是分裂,同时,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以问题为中心。  相似文献   

11.
蕴涵是贯穿整个现代逻辑发展的一个基本概念。实质蕴涵的提出引起学术界极大争议,“蕴涵怪论”一直是争论焦点之一。由于对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理解和阐释,逻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蕴涵概念,并构建了相应的现代逻辑系统。笔者试图从逻辑史的角度去区分、澄清和阐明不同意义的蕴涵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作者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因果必然性的性质是什么?因果必然性和归纳概率的关系如何?我们将给出因果陈述逻辑的自然语言系统,同时也对该形式语言的范围以及用形式化来界定的一般特征进行阐述。把因果陈述逻辑看作是一个形式语言,从而讨论这种形式语言的基本的性质。条件化模态逻辑的最大特点是把模态演算建立在演算的条件逻辑的基础上,它用条件蕴涵来定义可能、必然等模态算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条件模态算子之间的关系,使它成为与古典模态逻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的模态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13.
实质蕴涵的提出引起学界极大争议,蕴涵怪论一直是争论焦点之一。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构造排除蕴涵怪论的形式系统。制约逻辑和相干逻辑均成功避免了迄今所知的一切蕴涵怪论。因制约逻辑系统、模态逻辑系统以及与严格蕴涵、相干蕴涵相联系的E系统都采用entailment这个词来表征,故易被误认作相近的系统。事实上,制约关系与相干蕴涵不同;制约逻辑接纳而相干逻辑排斥选言推理,故此二者殊异。认为制约逻辑与相干逻辑等价,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4.
麦加拉学派和斯多葛学派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两个重要哲学派别,他们十分重视条件命题的讨论和研究,形成了费罗蕴涵、第奥多鲁蕴涵、联结蕴涵和包含蕴涵等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蕴涵理论,他们的蕴涵理论可以说是条件句逻辑的起源,现代条件句逻辑的许多思想都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15.
互逆主义逻辑中的互逆真蕴涵的建立过程与经典逻辑中的实质蕴涵的定义一样,都是三真一假的真值表,但含义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相关蕴涵”的立论之本是基于对变元间相关性的尊重,变元间的相关性是人类逻辑的本质属性。“实质蕴涵”乃至其他真值形式都以舍弃变元间相关性为代价,追求变元孤立意义上的绝对真假抽象,其实质是抽掉了人类逻辑本源的对象,代之以人工设计或规定出来的人造对象。现代逻辑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人类主流逻辑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论,认清两者质的不同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相干逻辑是现代逻辑的重要分支,它是异于经典逻辑的"非经典逻辑"。相干逻辑在批评经典蕴涵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对经典逻辑进行了修改。总体来说,相干逻辑的修改方案是可行的和成功的。但是,相干逻辑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蕴涵怪论是指在二值逻辑的蕴涵理论中,对蕴涵关系真的所有可能情况作某种解释而产生的怪异现象。蕴涵怪论的产生并非来自蕴涵关系本身。当人们把实质蕴涵的真用某一语句进行解释,或者由重言蕴涵式的必然性得到某种可能性,或者将某种实际的推论看作蕴涵关系时,怪论就可能会产生。蕴涵怪论的存在是实实在在的,试图消除蕴涵怪论的努力促进了蕴涵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