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闻专递     
本刊讯(记者李让恒)7月5日,省教育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招生行为。《通知》对民办中小学(含省级重点中学所办民办学校)跨市州、县市招生,实行“准入准出制度”。《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原则上不举办学科实验班。学校(含民办学校)不得以招收实验班、特长班、科技班、奥赛班为名,招揽生源,举办重点班。对因教育教学改革确需举办实验班、特长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须经市州教育局批准;高中阶段学校须经省教育厅批准。《通知》重申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必须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和坚决不招择校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参考》2014,(10):13-14
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人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基一[2014]1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人学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厅[2014]1号)等精神,现将2014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教育厅昨天郑重申明: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必须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原则。为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省教育厅根据《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特别重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4.
近日,省教育厅下发2004年全省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各教育阶段招生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招生工作。通知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继续执行“划片、就近、免试入学”的规定。初中招生按照“划片、就近、小学毕业即免试入学”的原则进行。具体工作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一些地方由于学校布局和人口分布等特殊原因,需要全市统筹的,可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初中学校(包括社会力量办学和改制学校)不得提前单独招生,不得擅自扩大招生范围,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选拔性的书面考试。国家和省备案的外国语学校,确需提前单独招生的,必须经…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参考》2014,(10):11-12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小学升人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基一[2014]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人学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厅[2014]1号)精神,结合当前全市教育实际,现就做好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6.
日前,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从2005年起全省普通高中实验班停止招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必须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各中小学校要均衡编班,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和安排考场,不准占用学生节假日休息时间组织集体补课,严禁在职教师挤占教学时间搞有偿家教。近年来,我省一些省重点中学在举办实验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校际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加剧了生源的竞争,并波及到初中和小学,对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为此,省教育厅要求各相关学校坚决停止普通高中实验班的招生,认真做好现有实验班在校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各设区市教育行…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全国各地正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深化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有效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配合各地深化招生入学改革,在已连续开展三年的"身边的好学校"主题宣传活动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联合各省、市、自治区继续开展"身边的好学校"主题宣传活动。对此,省教育厅于4月24日下发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入开展"身边的好学校"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依托福建教育杂志社成立"身边的  相似文献   

8.
《陕西教育》2014,(5):50-50
5月4日,省教育厅向社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免试就近入学,保证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  相似文献   

9.
正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关键在于通过制度保障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而小学入学办法和小学升入初中的办法是义务教育制度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前影响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教育部近期颁布的《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对推进义务教  相似文献   

10.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基一[2014]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厅[2014]1号)等有关要求,为依法保障本市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经市政府批准,现就2014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区县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1.
教育资讯     
我省“十项铁律”规范中小学办学本刊讯(记者董志伟)2006年中小学招生之际,省教育厅要求各地严格遵守“十项铁律”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严格规范中小学招生秩序。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严格按照“划片、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招收新生,不得招收“择校生”;除外国语学校经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初中招生时可以进行必要的外语口语测试外,其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包括公办、民办和公办中小学举办的按民办机制运行的改制学校)一律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测试或变相考试(含分班、插班考试),…  相似文献   

12.
热点关注     
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问题2004年底,针对媒体反映的部分学校办实验班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省教育厅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粤教基〔2004〕116号),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明确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具体要求,落实了有关督查措施,如设立并向社会公布学生课业负担举报电话;建立“减负”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制度等。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有所缓解,今年涉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投诉已经明显减少。但是目前各地仍存在课外作业过量、违规进行有偿补课、违规组织考试等现象。对…  相似文献   

13.
继年初《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人初中免试就近人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教育部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聚焦到19个大城市,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2014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人学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为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适应新时期学籍管理工作的要求,日前自治区教育厅重新修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和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等弱势群体的管理理念,具有十个亮点:一是重申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实行免试入学,公办中小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班的所有学生,不论是否达到毕业程度均按就近入学原则升入初中。各级各类中小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通过任何形式的…  相似文献   

15.
《西安晚报》消息 国家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免试”入学,严禁组织升学考试。然而,宝鸡市店子街中学8月26日组织了有300多名学生参加的升学考试。对于这一违规事件,学校表示家长择校让孩子上学,组织升学考试实属无奈之举;教育局则表示教育均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陕西教育》2014,(4):41-42
近日,省教育厅发出《2014年我省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有关事项通知》,进一步规范学校招生入学行为,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14,(12):18-27
今年4月,教育部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会议强调:坚持免试划片入学,淡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竞争,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就近原则,尽量使片区科学合理;对于热点学校,要尽量扩大覆盖面,进行随机派位,做到机会均等;坚持阳光招生,确保整体工作在社会监督下进行,争得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可;要明确县级主责,根据《义务教育法》确定的管理体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负起责任,具体操作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2014年进一步制定完善的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近上学,是每一个家长和学生的愿望。这样既可以省去车马劳顿的辛苦,孩子由此不用披星戴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公办小学招生实行适龄儿童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坚持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普惠性,努力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20.
“免试就近入学”仍然是今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坚持的原则。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在2007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今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将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以及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分重点校、重点班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