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大大众传播工具——报纸、广播,电视——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全国如此,新疆亦然。特别是随着城乡电视普及率的迅速提高,电视以其声像并茂的特有优势,把千千万万受众潮水般地引向了荧屏,使晚间的大块“黄金时间”不再属于广播;而各地、州、市广播电台的陆续建立和自办节目的相继出台,一破新疆台“独家经营”的一统天下,台与台之间的竞争局面自然形成。面对着“早晨听广播,白天读报纸,晚上看电视”的新格局和台与台之间激烈争夺听众的新形式,迫使生活在报纸和电视之间的广播,必须迅速寻求一条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对有关时间概念的研究在传播学研究和广播电视实践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而黄金时间的概念则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早晨听广播,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这一习惯性说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群众在不同时间内对不同媒体的选择程度,表明了不同类媒体的最佳传播时间。在实践中,早晨和晚上也被广播电视视为自身的黄金时间而倾注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国家广电总局在有关广告播出比例等规定中也把每天18:00—22:00视为电视黄金时间而做出了特殊要求。在有关广播电视收机率、占有率和达到率的调查分析中,也表明不同时间确实凝聚着数量…  相似文献   

3.
CCTV2每天早晨的“马斌读报”是以电视为介质.以广播常用的口语化形式为主持样式的一种全新的电视播报方式。  相似文献   

4.
几十年来,省级广播电台早中晚三次主要新闻节目的设置,大多是走的综合新闻的路子,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育等无所不包,三次新闻一个样,没有区别,没有分工。湖北楚天广播电台以前也是这个模式。经过多年的运行,我们发现这种新闻节目设置模式,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听众不固定的弊端。如今,广播越来越受到报纸、电视的挤压和挑战,受众接受新闻已形成清晨听广播、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的习惯,这就把广播新闻的有效传播时间,相对地压缩在早晨8点以前这个较狭窄的时空。因而,如何把早新闻办得更精彩、更能满足人…  相似文献   

5.
最后的"心灵触媒"——广播晚间节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晨听广播、白天读报纸、晚间看电视”——这是大多数受众的触媒习惯,随着媒介竞争日益激烈,这样的划分与界线越来越模糊。对于广播来讲,尝试开辟第二黄金时段,也许是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 目前国内除了“北京音乐台”、“佛  相似文献   

6.
经常有人议论,晚上宁愿守着逗闹哄哄的电视,不听单调干说的广播。这种有一定代表性的大众选择倾向,与其说是对电视的盲爱,不如说它暗示着相当多的受众对夜晚广播节目的要求:丰富、贴近、流动。笔者做广播夜间节目编导3年,每天的心理都承受来自电视和广播的压迫性挑战。纵观广播夜间节目  相似文献   

7.
广播和电视的播放时间中,都有一个或几个黄金时间段。以新闻节目为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早六点半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和中央电视台每晚七点的《新闻联播》是绝对黄金时间。因为它符合了人们的需求和生活规律,与人们的作息时间相协调,是一天开始出门工作前和一天结束工作回家后的最佳收听收视时间。而晚上十点对于电视来说,显然不是好的时间段了,但是中央电视台晚上十点  相似文献   

8.
“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三十晚上三件事,包饺子、放鞭炮、看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九十年代新民俗早起七件事是自古及今都很有代表性的必修课,只是随着科技进步,许多人家不再愁柴,因为有了“双气”,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农历腊月三十晚上看电视春节晚会又成为一种新民俗现象。从我们前面说的新民俗中可以看出,前两项都可以十年乃至百年一  相似文献   

9.
我刚到电台工作,有朋友问:“三百六十行,干什么不好,非干广播?”“干广播有什么不好?”我不解其意。“广播在报刊和电视的夹缝中生存,办台难哪!”朋友替我忧心忡忡。待到接触实际工作,我才感觉朋友的话不无道理。白天,人们走上工作岗位,大大小小的报纸摆满了办公桌,各种各样的杂志搁进了阅览室。晚上,回到家里,打开电视,声音、图像并茂,哪还有广播的一席之地呢?  相似文献   

10.
早间收视时段一般是指早晨6时至8点半之间这段时间。作为特定的电视早间收视时段,有着自己的特点─—“紧张”、“忙碌”、“期待”。从受众的心理需求考虑,早间时段的这一特点,也对电视早间新闻提出更高的要求,即电视早间新闻应该能够给受众提供更多最新最有时效的东西。面对这一特点,必然要求电视早间新闻要具备自己的风格─—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灵活多变、结构紧凑。 首先,一天当中,相对于白天和晚上,早晨是紧张和繁忙的时段。 而早间时段被分割,就决定了快节奏的新闻节目才符合早间收视时段的特点以及受众的收视心理和状态…  相似文献   

11.
田薇 《记者摇篮》2006,(8):60-60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从此,互联网与报刊、广播、电视之间的王者之争成为媒介的热门话题。网络以“一年相当于传统产业六年”的速度发展着,其势头强劲被许多人看好,在这场革新中,受冲击最大的要数电视了。电视与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最相近,受众关注的时间又都集中在晚上,先天注定了两者的冲突性。面对互联网,电视的缺陷——稍纵即逝、顺序播放、被动收看等也就更加突出。一份电视周报就很能说明问题,周报上的一张张表格很清楚地列出了什么频道几月几日几点几分播出什么节目,如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习惯于早晨通过广播收听新闻,这倒不完全是因为电视作为后起之秀错过了在人们忙碌的早间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最佳时机,而是没有刻意去追求。视频传播太优越了,在媒体竞争并不激烈的时代,单凭它眼见为实的传播优势就可以轻易地在晚上将受众的兴趣吸引到电视机前,并轻松地等待广告客户找上门来.现在,情况则不同了,观众已进人“遥控时代”,城市台的新闻播出不得不在晚上6:30还是6:29开始的问题上斤斤计较,电视新闻播出的黄金时间概念早已被晚10:00以后的第二黄金时间打破,与竞争对手打时间差、新闻与娱乐节目编…  相似文献   

13.
广播电视携手的隐患 同是电子媒体。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广播和电视视作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弟,而且,日益发展的数字技术逐渐打破两者间的藩篱。使得用共同的形式储存和传输音频、视频信息更为便捷。在广电集团、总台纷纷成立的今天,为实现规模效应,寻求集团各成员之间“1+1〉2”的互补效应,让广播和电视这两种兄弟媒体携手共赢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选择。比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以品牌为纽带。进行了广播和电视媒介合作互补的许多有益尝试:每天早晨8:00-9:00。“第一财经”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联播同一档新闻节目.“第一财经”频道中的《中国经营者》、《财经郎闲评》等节目也曾被直接用于广播频率的播出。  相似文献   

14.
文采是支撑新闻作品高度与深度的灵魂 要使我们的报纸、电视、广播令人爱读、爱看、爱听,“像早晨的闹钟一样,立刻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加里宁)。新闻就得讲究些文采。  相似文献   

15.
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会给广播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早就引起一些国家广播电视工作者的重视。有一种说法认为电视发展了,会取代广播。现在让我们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看这个问题。据近年来访问过西欧的广播界的同志说,现在瑞典和法国广播界的人们谈起广播的前景,有一种兴奋的心情,他们认为现在广播“面临着复兴时期”。英国广播公司的领导人谈到他对电视和广播的看法时说,电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电视不能代替广播,广播同样应该大力发展。英国广播公司所属的电台现有二十座,他们正计划发展到六十五座。电视为什么不能代替广播?西欧广播界的共同看法是:一、欣赏音乐节目,广播要比电视的  相似文献   

16.
营口人民广播电台在2009年5月1日开通了一种新的广播收听模式:打开电视听广播。就是把电台的广播节目信号传人有线电视网络,使听众在电视上收听广播,同时电视的画面还能传递出大量与同步广播节目相关的图文信息和滚动资讯。这是一种全新的广播形式,是广播与电视、听觉与视觉的巧妙结合,是数字化广播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英国电视界利用现有的电视发射和接收装置,外加解码器和控制键盘,广播文字和静止图象。有人把这种技术称为广播新闻的新形式,它没有截稿时间,不用新闻稿而向人们不间断地提供最新新闻和其它情报。英国广播公司现在有二十人专门负责为这一新的工具编辑资料。他们每天从早晨六点至午夜十二点,共十八个小时不间断地提供最新资料。英国广播公司两套电视节目中可另外广播约三百页的文字和静止图象,也称为电视杂志资料。如果你加快阅读速度,每二十秒钟读一页,全部读完则共需一小时四十分钟,但这时许多页数的资料又已经更新了,特别是新闻节目更新的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8.
进入80年代的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很快,广播却步履维艰。电视夺走了大量的广播听众;电台的新闻、文艺和技术人才纷纷转入电视;上级拨款大量用于电视;地方自筹经费愿意投放到电视转播台;如此种种,人们不禁惊呼:“广播怎么办?广播走向何处?”回顾世界广播发展史,这情景同美国50年代后期广播受电视压力的情形相似。当时美国广播电台有二条对策:一是在1961  相似文献   

19.
《新闻夜》节目是英国广播公司电视二台的一档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创办于1980年,内容紧跟时事。每周一到周五播出,周一到周四播出时长为50分钟,周五为30分钟,播出时间为晚上10点30分。该节目有着广泛的受众群,在英国广播电  相似文献   

20.
本期的首篇文章是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聂大江撰写的《谈谈广播电影电视的立法工作》。立法工作是广播电影电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为薄弱、亟待加强的一个环节。广播电影电视的立法问题,也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聂文对广播电影电视系统的立法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广播电影电视法学研究也很有启发,值得读者,特别是广播影视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以及立法、执法和法学研究人员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